首頁  | 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網絡電視直播點播手機MP4
國家地理 > 風沙星空 > 古道鄉村 > 正文

古道鄉村--草原巴塔

央視國際 2004年09月14日 14:36

  一、

  黃昏時看見氈房,就知道哈薩克人的炊煙開始升起了。

  哈薩克人常常居住在深深的大山裏,那個時候,旅行的人不多,還沒有像現在這麼開放,幾千年的傳統游牧生活使他們極少見到山外的世界和山外的人,他們早上騎着馬兒出了氈房,把羊趕到草肥水美的牧場,然後就和着翻毛皮大衣,躺在柔和或熾烈的陽光下,一邊看著羊兒吃草,一邊數着過去的日子,孩子大的牧羊人會坐在草地上,揀來附近山上掉下來的石頭,壘砌在他曾經牧放過羊的地方,算是記號,今次羊吃過了,下次不再來這裡,待草長高後再來。很多不知道的人見到大山裏岩角上壘砌得整齊的石塊、卵石堆,會問,這些石塊是幹什麼用的?哈薩克人會説,那是我們在寂靜的大山裏和土地説話留下的抑揚頓挫的音符。

  是的,它們是哈薩克人的心聲,也是哈薩克人的牧放標誌。

  有時牧放時大山裏會使他們寂寞,他們就放聲歌唱。於是就産生了冬不拉,産生了阿肯彈唱,樂手們彈奏的曲調似乎有點單調,就那麼幾個音節,沉重了點,但歌詞卻粗獷得多,你只要聽進去了,就不會覺得沉重,因為,他們唱的多是草原、羊群、姑娘追、愛情、阿吾勒、生活。

  千百年來的深山生活,哈薩克人幾乎與世外聯絡很少,細君公主和解憂公主嫁到烏孫國的氈房時,見到的,就是“穹廬”、“氈墻”、羊肉和漿酪,思念的是中原的“黃鵠”。

  然而,哈薩克人並沒有以寂寞的生活對待兩位公主,他們以“巴塔”的儀式歡迎了她們,使之成為哈薩克人的“奶奶的奶奶”,於是,我們有了游牧的哈薩克兄弟。

  二、

  “巴塔”開始的時候,天山裏一片寂靜,鳥兒不再叫了,牛也不再叫了,羊兒老實地蜷縮在圈裏,眼睜睜地盯着即將開始的這種儀式。

  “巴塔”是天山草原哈薩克人的一種習俗,延續有幾千年了,自從哈薩克人從河西走廊以北的高原遷居到天山北坡的綠草藍水間後,他們就從沒放棄過這種儀式,而且在演化着這種儀式--不管來了什麼樣的客人,大官小民、親戚朋友,一概如此,沒有厚薄。

  我大約是在15年前開始接觸並懂得這種儀式的。由於工作關係,我常常要到天山裏的廟兒溝、阿什裏、清水河、雀兒溝、石梯子以及大石頭等哈薩克草原牧場去了解他們的畜牧業生産和生活,也就自然而然地開始接受和適應他們的“巴塔”,有那麼幾次,還老是有縣上的領導陪同,那些“巴塔”儀式就更加隆重了。

  “巴塔”是哈薩克族對遠方的客人到來後的一種接待儀式。哈薩克人招待客人時,一般要宰殺一隻羊,用羊的所有部位做成一頓豐盛的大餐,包括清燉羊肉、抓飯、那仁等。

  儀式開始了:

  年輕健壯的小夥子會從羊群裏挑選一隻嫩羊,牽到已經盤腿坐在氈子上的客人的氈房或氈房門口,讓客人過目,由客人中的一人(通常是長輩或是這一撥客人中的“領導”)代表客人説出感謝主人和祝福草原富庶、牧人吉祥、牛羊興旺的話語。得到哈薩克人的允許後,主人會把羊拉出去,由“阿吾勒”(哈薩克草原最基本的一種牧放組織)的長者雙手平懸在胸前,手心朝上,頭顱向天,嘴中道出虔誠的話語(客人也可以跟着他的舉動進行):

  “尊貴的客人,你們來到我們哈薩克草原,祝願你們健康長壽,祝願我們哈薩克人幸福如意,祝願草原上的牛羊像天上的星星一樣,希望客人在我們草原上開心快樂!”

  然後,長者雙手向臉,輕輕撫摩,迅速放下。這時,主人才會宰殺羊兒。

  “巴塔”儀式上的這頓飯大約要等候2個小時以上。客人和主人圍坐在氈房裏的方桌,吃着乾果等零食。其間,女主人會不停地為客人添加奶茶,男主人與客人相互讓煙、聊天--聊他們的草原,氈房,牲畜,阿吾勒,家庭或是與哈薩克人離着十萬八千里的話題。客人可以走出氈房,看遼闊的草原和彩雲似的羊群,和哈薩克巴郎玩起游戲……

  開飯了。但,還有一道程序,凈手--用銅制的沙瑪瓦,倒在手裏一點,洗完手,再倒了水沖洗。

  然後,主人會按客人在他心目中的尊貴程度在氈子上排好座次,準備開餐。

  開餐的過程也是很複雜的:主人把盛在盤子裏的煮好的羊肉的頭獻給客人中的“領導”(以示尊敬),而“領導”也要按哈薩克人的習俗把羊頭從盤子裏端起,拿起一把刀割下羊兩頰上的一塊肉放在盤子裏(表示接受),再割下一隻羊耳朵給在場的最小的孩子(一般是男孩子,意思是叫他聽大人的話),然後,把羊頭還給主人。

  這時主人才拿刀將全羊的不同部位分為6大部分:一是巴斯(羊頭)、江巴斯(臂部);二是阿斯克幾利克(後腿骨)、三是烏爾唐幾利克(大腿)、四是加烏仁(臂骨);五是開裏幾利克(前腿板骨);六是格瑪拉幾利克(前腿骨)。除羊頭外,6個部位都是雙份的。然後,分別將這6個部位給在座的所有客人和他的家人。

  然後才是那頓“那仁”飯。“那仁”是草原牧區哈薩克人的上等飯,常被用做招待賓客,一般在晚間食用。

  “那仁”的做法很簡單,主要原料是麵粉、羊肉、洋蔥和鹽。其做法是,宰殺羊後去除五臟,把羊肉切成大塊,放在涼水鍋裏開始加熱,煮沸後,撇去血沫,再用文火慢煮,並不停地“揚湯止沸”。2個小時後,在已煮熟後的湯內放鹽、蔥,以保持肉香湯鮮。然後將肉取出,用原汁煮麵片,撈出盛在盤子裏,再把肉放在麵片上,加些洋蔥,這種連肉帶面抓着吃的飯就叫“那仁”。

  吃“那仁”後,主人會請你喝一碗鮮美且極有營養的羊肉原湯,裏面有胡蘿蔔、洋蔥、香菜等。

  吃肉吃“那仁”的同時還要喝酒。新疆草原上牧人會説“大口吃肉,大碗喝酒”,你不會喝酒,你就太“那絲”了(“那絲”意味着你不給主人長面子)。而那酒碗,幾乎就是我們在城市裏用的茶碗,一隻碗,可以裝上3兩酒。

  酒碗只有一隻,輪流喝,你不喝,下一位就一直等待你。

  但是,哈薩克人絕對不會給你有喝酒的壓迫感,實在喝不了,你就將碗口朝下,示意:“我很‘那絲’”,主人會原諒你的酒量的。

  胃口好,酒量好,加上氈房內的熱烈氣氛,這“巴塔”儀式一般會從黃昏一直持續到凌晨。接着,就是酒與歌的混合,接着,就是醉的感覺。

  “巴塔”結束的時候,草原上依然一片寂靜,羊兒睡了,天上的星星沒了……

  三、

  哈薩克人説,無論生活多麼複雜與簡單,家境多麼富裕與貧寒,來到草原的每個人都是客人,每座氈房裏都有一個餐桌,每個餐桌上都會擺滿食物,“一切都是真主安排的,我們沒有選擇。”

  一個複雜卻又難得見到的“巴塔”儀式,現在幾乎只有到更深的深山裏的哈薩克人家才可以遇見,在城市的哈薩克風味飲食店裏,你根本見不到這種儀式。

  這麼多年來,我在城市裏蜷縮着,偶爾見到哈薩克人紮在山坡草地上的氈房,就想起多年前在天山、阿爾泰草原上的這種禮儀,回味起來,嘴角總是流淌着讒液。

  要離開氈房了,客人會和主人握手告別:説,“歡迎你們到我們的城市去!”

  --實際上,哈薩克人是不會去客人在城市裏的鋼筋、水泥、磚塊壘砌的氈房的,因為,只有客人適應草原,沒有牧人適應城市的。所以,氈房總在零星地、孤獨地散落在大山裏的某個角落,它們與繁華離得很遠,而“巴塔”,只有在草原上舉行才更情真意切。

  圖:山坡上悠閒的羊只

  (2003-11-15 烏魯木齊)(網絡原創,僅供CCTV論壇使用,其他網站嚴禁轉載)

(編輯:紅立來源:CCTV.com)

相關文章:

  • 古道鄉村--草原巴塔 (2004/09/14/ 14: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