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網絡電視直播點播手機MP4
國家地理 > 風沙星空 > 正文

象形城市--大巴扎,手鼓敲起來

央視國際 2004年09月03日 14:38

  一、

  “巴扎”一詞起源於古波斯語,意為“集市”,但據老輩的維吾爾人説,還有一個意思,即,“雜亂”。

  我特喜歡逛巴扎,無論是大小城市或鄉村的巴扎。最過癮的巴扎就是喀什的大巴扎,在吐曼河邊,早起逛時,原就被稱為“霧氣瀰漫”的吐曼河的霧氣和從市中心、鄉村趕來的驢車踐起的虛黃土混在一起,籠罩著喀什這座千年的古城。據説,喀什的大巴扎與毗鄰的吐曼河邊錯落有致的古民居有著一樣的悠久歷史。

  逛巴扎的最悠閒點是走走停停,看看問問,買與不買,盡在自己。一個巴扎就是一濃縮的城市或鄉村的風景。

  烏魯木齊的巴扎街起自南門汗騰格裏清真寺,止于勝利路與延安路交匯的塔塔爾寺。之所以被稱作巴扎街,是因為這個地區在上個世紀就被稱作二道橋,而二道橋又在新疆乃至鄰近國家早已熟悉的一個繁華商區。現在,這裡聚集了烏魯木齊的三大名巴扎:位於龍泉街山西巷子的新疆民街,濃縮了新疆十五個地州市、十三個世居民族的景觀;位於天池路上的新建的新二道橋市場,沿襲了舊二道橋市場的格局和特色;位於解放南路與團結路、和平南路三角地帶的新疆國際大巴扎,據説是世界第一大巴扎。

  三大巴扎牽著解放南路、和平南路、團結路、天池路和龍泉街的手,架構成了烏魯木齊這座年輕的西域邊城的民族特色,體現著伊斯蘭建築藝術的風格,展示著濃郁的西域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成為有個永不閉幕的人種博物館,顯示著新疆商業與旅遊的繁榮,重振著古絲綢之路的雄風。

  二、

  烏魯木齊任何一條街上都沒有巴扎街上聚集了這麼多的人。從汗騰格裏寺往南到塔塔爾寺,車水馬龍的大街、小巷散佈著黑壓壓的人群,熙來攘往,好不壯觀。人群構成了這條街的主旋律:美麗端莊的維族女子;高挑英俊的烏孜別克漢子;金髮碧眼的俄羅斯、哈薩克斯坦等國商人;白色長外衣罩著全身的巴基斯坦黑鬍子商人以及來自全國各地的、説著不同方言的遊客。

  巴扎街是我最喜歡去的烏魯木齊的街道。國際大巴扎開業後的一個月,我去了12次。這個佔地4萬平方米、總建築面積10萬平方米的大巴扎,最耀眼的當屬那些建築物上的黃磚墻壁、80米高的觀光塔、四個穹隆的清真寺,看著就覺得它們堆砌得那麼和諧和典雅高貴,從任何一個角度看去,都不會覺得它與烏魯木齊的城市建築有格格不入點。

  趕車吆羊、露天叫賣的巴扎現在是都市一座帶有典型特色的現代化大巴扎。

  其實我逛大巴扎的滿地並不是要購買英吉沙小刀、喀什的巴旦木、吐魯番的葡萄幹、庫車的杏包仁、和闐的艾德麗斯綢、疏附的樂器。我喜歡看人,看巴扎上走動的與巴扎一樣誘人的人:各國的,各地的,各民族的,高鼻梁的,寬顴骨的,小瞇眼的,黃頭髮的......

  那個下午和晚上,我和粵新就呆在大巴扎裏有6、7個小時,漫步在這人潮人涌中。

  三、

  維吾爾人構成了大巴扎的人流主體。

  維吾爾人能歌善舞。一個下午和一個晚上,一個達普、一把嗩吶、幾個羊皮鼓、6個樂師奏響的富有動感的音樂便充斥在我們的耳朵裏,吸引著我們的眼球。

  一種李白早年間稱呼的“胡旋舞”正在上演,我擠進裏三層外三層的人堆,盤腿坐在磚地上,便目不轉睛地盯著一個長者和一個女子的旋轉:樂師含笑敲打吹奏,舞者陶醉其中。

  長者穿一件發白的上衣,戴一頂花帽,腳蹬一雙套靴,眉鋒聳立,面容和善--他是一位二道橋的維吾爾老人;

  女子穿一身戶外運動裝,裝上的口袋裏塞滿了紗斤,手腕上套了好幾圈羊骨手飾,頭戴一頂嶄新的紅色花帽,花帽上還有十幾根毛髮粗辮,杏眼寬臀,面貌嬌媚--她是一位外省的漢族遊客。

  他倆如癡如醉地舞著:長者抖肩,女子晃蕩脖;女子旋轉身姿,長者蹲地跟隨;長者捏響手指,女子腳跺磚地;女子眉眼拋媚,長者黑眼相接……

  圍駐的觀者時而高聲歡叫,時而口哨連天,時而掌聲四起,時而靜觀陶醉,所有的觀者都被這長幼相配的胡旋舞所吸引著,沒有人打擾他們,沒有人破壞這對發自內心、涌出情感的舞者。

  那首嗩吶領奏、手鼓伴奏的西域胡曲真長,長得連給這對舞者喘息的機會都沒有,嗩吶尖脆,手鼓悶沉,吹者頭顱向天,鼓者低頭抑揚。

  足有半個小時的這一胡曲使得這對舞者在秋日的午後跳得汗流浹背,精神抖擻。

  最後一個鼓點落下時,長者和女子的舞到達了最高潮。

  所有觀者抑制不住地興奮著:狂叫、鼓掌、嘶吼,每個人都被長者和女子酣暢、發自情願的舞姿所震撼著。

  長者在觀者中幾個維族長者的讚嘆中眼眸明亮,精神矍鑠地緩釋著舞后的汗水。尋那女子,卻已消失在大巴扎的人潮中。

  我向那舞后的長者豎了個大拇指,意思是“亞克西嘛!”

  長者笑容滿面地告訴我:76了,跳不動了!

  胡曲再響起時,一個醉酒的維吾爾小夥子兀自在嗩吶、手鼓的伴奏下跳起了納孜爾庫姆(一種流行在吐魯番地區的麥西來甫)。

  四、

  閒逛中,肚子也開始叫喚。看時間,正是吃晚飯的季節。散發在空中的烤羊肉、烤羊排、馕坑烤肉、烤雞烤魚的香味引誘著食客。

  大巴扎對面的團結劇場門前夜市早已人流如織,清一色的民族小吃攤已開始接納食客的到來。啤酒加烤肉也許更應驗了那句“大口吃肉,大碗喝酒”的烏魯木齊人的夜生活。初秋白天的燥熱糅合著夜的涼風,白日勞作的疲憊正可在酒與肉的侵浸中得到解脫。即使是偶爾的遊客,聞著夜市散發的帶有西域味道的青煙,聽著西域人獨有的胡腔漢話,嗅著滴油的肉串,能不感受到是在某個“西域古國”的某個粗獷日子嗎?

  人説,烏魯木齊是吃的世界,滿街飄的孜然味讓人流連忘返,感嘆新疆與內地的截然不同。

  五、

  吃飽喝足,再穿過人潮不減的馬路來到巴扎上。

  巴扎上的露天表演廣場的第一聲樂曲響徹在夜的空中,一台西域歌舞晚會正在進行。

  人群開始聚攏,開始擁擠,舞臺上的燈光,歌者的歌聲穿透在大巴扎的每一個角落。

  梳了小鞭的維族姑娘,精幹俊朗的維族小夥一涌而出,為坐著站著踮腳翹望的觀者表演著開場舞,隨後都他爾舞、頂碗舞、印巴舞……

  人們不由的就隨著音樂的節奏輕擺身姿,不由的會被歌聲挑逗起興奮,因為,西域樂舞會調動他們身上每一根神經,因為,人們無法抵禦西域樂舞對人的神經的渲染和震顫。

  最後的那場麥西來甫正是你融入西域樂舞的最高的高潮:即使你從沒嘗試過,但只要你有些須的音樂細胞,就會情不自禁地擠上舞臺隨著清晰的鼓點擺起身姿扭起小腰。

  晚上11點,大巴扎一天的歡樂結束了,人群漸漸散去,被華燈照射得金碧輝煌的清真寺的四個穹隆和觀光塔上柔和的燈光熄滅了,我們也走出巴扎,心中卻依然盤點著一天的收穫,耳畔依然響著躁動的鼓點。

  不願散去的維吾爾人依然一群群地聚著,民間藝人的彈撥爾、都他爾、薩巴依依然在奏響著,雜耍的,舞蹈的,賣唱的,乞討的……

  回望大巴扎,即使再現代,也擋不住那種遠古就遺留下來的一種雜亂。

  圖:

  胡旋女,胡旋女,心應弦,手應鼓。

  弦鼓一聲雙袖舉,回雪飄飄轉蓬舞。

  左旋右旋不知疲,千匝萬周無已時。

  人間物類無可比,奔車輪緩旋風遲......

  胡旋女,莫空舞,數唱此歌悟明主。--白居易《胡旋女.戒近習也》

(編輯:紅立來源:CCTV.com)

相關文章:

  • 象形城市--大巴扎,手鼓敲起來 (2004/09/14/ 2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