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網絡電視直播點播手機MP4
國家地理 > SilkEye > 首頁 > 正文

太行山下石頭村

央視國際 2004年03月01日 12:40

  ■文:SilkEye

  朋友到石家莊出差,知道我是個遊神,遂盛情相邀:“週末過來一起玩去吧。”石家莊?有什麼好玩的?也知道燕趙多慷慨之士,古跡不少。只是這數九寒天的日子裏,又不是江南,山不綠、草不青的,手都伸不出來,有什麼好玩的呢?朋友繼續誘惑:“見識淺了吧!有個石頭村,明代的呢,聽説過嗎?”沒有。滿新鮮的哦。反正離北京也不遠,走了。

  那石頭村在石家莊往西大約八十公里的井陘縣內,我拿著一張打印的地圖,知道大方向是沿著石太公路西行,其他的只能一路走一路問了。天很冷,有霧,不濃卻也遲遲不肯散去。朋友借了一輛麵包車代步,我們一行四人就浩浩蕩蕩地出發了。行至半路,下車問路。路邊有大圓鐵桶烤賣焦黃的燒餅,不大,方方鼓鼓的,沾滿了芝麻,很誘人。開始還推託吃過早點,等咬了一口之後就再無二話,埋頭痛吃了。車到井陘,有路標指點著石頭村的方向,幾個人的眼睛都盯著路邊,生怕錯過了標記,走錯了路。就那麼走走停停,到了一個丁字路口,路邊有人袖著手曬太陽,問:“于家村咋走啊?”那人颺颺下巴,順著這路下去就是了。於是我們的小車偏離公路,拐入鄉間小道。路邊上幾個工人拿著大大的字模在墻上刷廣告,白墻上亮藍亮藍的那種。路不平,小車左搖右晃。地上全是白色,不是雪,是石灰。明朝政治家于謙的後人避禍,其長孫于有道遷居此地,開荒種田,漸成村落,就是這于家村,迄今已經有500多年的歷史。因為村中的房屋建築、日常用具全都是石頭的,所以就得了石頭村的名字。看到地上的石灰,想起于謙借物明志的《石灰吟》:“千錘萬擊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閒。粉身碎骨混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車行,兩邊有農田,現在是歇冬的時候,滿眼荒荒的,有收割剩下的玉米秸橫七豎八地長著,開春,這裡就會是綠油油的了。遇到路口我們就停下,前後看著可有路過的人給我們指指路。後來碰到一個騎摩托車的小夥子,一問,竟然就是于家村的,正好,跟著走吧。等到看到前面有一個高高的石門洞,小夥子説,就是那裏,然後一溜煙,超過我們,進村了。

  來之前就聽説,這地方是不到村口不見村。果然。進村就是下坡路,那村子是躲在山窩裏的。走不遠,左手有牌子指示售票處的方向,看看四週無人,索性先逛逛再説。 

  清涼閣:

  清涼閣在村子的東邊,樣子很像北京的前門樓子,當然要小得多,上面兩層是閣樓,歇山頂,飛檐翹角的,下面則是個石頭門洞,走進去,抬頭,頭頂上的石磚上有碑記,紀錄清涼閣的建築過程。整個樓閣全部由大塊的巨石壘成,甚至一塊石頭就是一根柱,一塊石頭就是一堵墻。更讓人不可思議的是,據石碑記載這清涼閣建於明萬曆年間,是于家先人于喜春憑一人之力,歷時十六年建成。整個樓閣也沒有地基,真是不可思議啊。閣中供奉很多神像:觀音祠、三皇廟、三義堂、閻王殿、上層還有玉皇頂,這麼多不同的神像統統放在一個閣裏,不知道神仙們閒時鬧不鬧矛盾呢。

  清涼閣的對面有個破屋子,正猜那是做什麼用的,沒個人氣。走到近前才發現是薄木板搭的,外面糊了帶石紋的紙,遠遠看著像是石頭的。那是拍電影留下的布景,這村子前前後後當了好幾個電影的外景地,村民們得空就在電影裏客串群眾演員。

  歌臺:

  歌臺就是戲臺。歌臺應該是南方的叫法,這可能和于謙祖籍錢塘有關吧。于家村不大,三、四百戶人家,但村中竟然有6座戲樓,可以想見這裡文化生活的豐富。村中有劇團,還有高蹺、拉花等民間藝術團體,逢年過節的時候,各種節目齊出動,那熱鬧勁可不是城裏比得了的。村口的小學校廣場上有個大大的戲臺子,平日裏幹部們講個話,説個事,村民集會都在這裡,要是演節目,場面也大得多。那些老戲樓大多已經廢棄不用,成了孩子們玩耍的樂園,上下攀爬嬉鬧,高興了小夥伴們自己也唱上一齣,有啥不可呢?

  四合樓院

  石頭村的民居也很有特色,有瓦房,有窯洞,還有瓦房窯洞混建的。村中有兩處四合樓院,外面看著是樓,屋裏看這卻象窯洞:屋頂是高高拱起的,用巨大的條石搭建,沒有房樑,體現了很高的建築工藝。院中的東西廂房原為居室和小姐樓,南房為迎客廳,現在已經分由幾家居住著,只能由這規模、佈局想見當初的繁華了。

  青石路

  石頭村的路當然也是石頭鋪的,大大小小的青石,經年累月被踩得異常光滑,這樣的路,總讓我想起江南。村中的路稱謂很有規矩,東西稱街,南北為巷,不通的是衚同,其他狹窄的則通叫做夾道。全村有6街7巷18衚同12夾道,整個村子佈局嚴禁。站在路上看看路名,大致的方位就知道了——不過我還是覺得自己會迷路,天生的路盲啊。

  於氏宗祠

  宗祠當然是一個重要的地方,從於謙長孫讀來此地到現在,於氏已經繁衍了二十六代,所謂落地生根,根深葉茂了。村中95%的人家姓于,其餘的大多為康姓,據説于謙有一個康姓義弟,看來這就是淵源了。宗祠中有棵古柏,枝葉繁茂,樹榦旋扭而上,被稱作旋柏或龍柏。這柏樹的另一個奇處是它的葉子,一般柏樹葉子苦澀,而這樹的葉子沖泡則有茶香,所以又被稱作茶柏了。我們來的不是季節,要不然真想嘗嘗看茶柏的滋味呢。

  南山

  和售票處聯絡好,就在村民家吃飯。主人家正在煮麵,問我們想吃什麼。吃什麼?就面吧。白麵紅薯面?紅薯面。純粹是因為新鮮,説實話並不好吃,並且我可憐的胃還不爭氣地胃酸。主人家看來不是第一次接待遊客就餐了,家中有菜單,你可以點一些柴雞蛋,漬酸菜之類的鄉間風味,味道嗎,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

  和主人聊得高興,他便提起南山。南山上有啥?青山洞?好玩嗎?好玩著咧!於是決定去南山。咋去呀?坐車去!哪個車呀?我家的車,就在門口。興衝衝地放下碗筷往外走,主人説,自己拿著小板凳!嗯,怎麼回事?出來就知道了,原來那車,是三輪的,後面有個車鬥,我們就要坐在車鬥裏。剛才在屋裏還在打趣,説要坐副駕駛的位置,呵呵,根本就沒有駕駛室,全部露天。主人説,這叫“三馬子”。

  於是坐著三馬子上山,坑坑洼洼的路,狂顛!還一路上上下下的,幾個人又笑又叫,還要擔心會不會翻車。司機看起來很老到,任憑我們怎麼叫,就是笑。好容易下了車,往山上走。真到了那青山洞,倒沒覺得怎樣好。洞口像個廟,也有個神像供著,接香火。這洞沒人走到底,有多深誰也不知道。

  這個季節的山真沒什麼可看的,一片凋零景象,灰突突的。旁邊有梯田,沿著山坡,一層層錯落而上,大塊的石頭壘的壩墻,開春種上莊稼,應該挺好看的。腳底下軟軟的,是草,還有落葉——黃櫨的落葉。那落葉竟然可以鋪陳得如此之厚,想來秋天一定會滿山紅遍啊。心理開始盤算著秋天來看紅葉,肯定好美。

  坐三馬子下山的時候又是一路的狂叫,進村的時候,村民看著我們笑,他們肯定覺得這些城裏人挺逗,這不是找罪受嗎。三馬子真的不舒服,我再來看紅葉的時候,就走上山去,一路看景,多好。

  離開石頭村的時候已是黃昏,村民們忙著起火做飯。老人坐在石階上,身後是石頭壘的墻,橘紅的陽光打上去,暖暖的色彩。碰到了查過我們門票的大爺,和他打著招呼:回家了啊, 您!大爺衝我們揮揮手,走啦。

  附錄

  1:十大石頭景觀:

  石頭古村落、石頭古街道、石頭古樓閣、石頭古窯洞、石頭井窖池、石頭古橋梁、石頭古廟宇、石頭古碑碣、石頭古兵寨、石頭博物館

  2、十大奇觀:

  不到村口不見村,巨石搭券風動匾。亂石鋪錦七華里,一面房頂兩個檐。天然石頭小廣場,每戶超過井兩眼。旋柏龍柏和茶柏,荊條木柱粗若磐。油荊櫨樹無底洞,石博館內更稀奇。

  (未經作者本人或CCTV.com專項許可,請勿轉載。)

(編輯:紅立來源:CCTV.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