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網絡電視直播點播手機MP4
國家地理 > SilkEye > 正文

留夢徽州——雕琢裏的時光

央視國際 2004年02月12日 19:24

  ■作者:SilkEye

  徽州的古建築

  徽州,位於現在的皖、浙、贛三省交界之處,領休寧、歙縣、黟縣、績溪、祁門、婺源(今劃歸江西省)六縣。“一生癡絕處,無夢到徽州。”這是著名的戲劇家湯顯祖對於徽州發出的艷羨之聲,因為徽州有的不僅僅是象黃山這樣天下奇絕的天然勝景,更有聞名於世的徽商,以及徽商的興盛所帶來的文化藝術的繁榮。文房四寶中徽州就獨佔了徽墨與歙硯兩項,在繪畫、戲劇、醫學、建築等諸多領域都佔據著重要一席。徽商,萌芽于東晉,成長于唐宋,興盛于明清。鄉土觀念濃重的徽州商人他鄉發達之後,回鄉建了無數的祠堂、牌坊、民居,使得現在的徽州幾乎縣縣有古村,村村有古屋。古祠堂、古民居、古牌坊被譽為古徽州建築三絕。

  祠堂——呈坎寶綸閣

  我們最先到到達的古村落是位於歙縣的呈坎,宋代理學家朱熹曾有詩云“呈坎雙賢裏,江南第一村。”整個村子按照“陰(呈)陽(坎)二氣統一,天人合一”的理論佈局,形似八卦,宛如迷宮,如果不是精通《易》學的人士,在這二圳五街九十九巷中鐵定是要迷路的。我們尋訪的重點是村中的著名的羅東舒祠堂,也稱為寶綸閣。

  祠堂的興建始於明初,官府允許民間建立連宗立廟,祠堂作為宗族祭祀的場所,佔據著重要的地位,成為宗族勢力的象徵。現在的祠堂多作為人們旅遊尋訪的景點,失去了它原來的作用。我們在歙縣唐模村就看到一個荒廢的祠堂,門前的廣場上零散堆著些稻草,幾頭悠閒的耕牛或臥或立,儼然將這裡當作了它們的天堂。黟縣的南屏村本來有一個葉氏宗祠,可惜張藝謀拍攝《菊豆》將那裏改成了“楊家染坊”,後來村民將祠堂恢復,竟然得不到世人的認同-去的人大多要看看電影中的布景,於是乎,祠堂重新變成了染坊。這其間真有點黑色幽默的味道。

  寶綸閣有三進兩院,第一院中有一棵古老的桂花樹,院中曾栽有8棵不同的古樹,因為各種原因只剩下了這棵桂花,也正因為沒了遮攔,那樹便長得極為茂盛,樹冠蒼鬱,蔭蓋了半個院子。據説八月桂花盛開時分,整個村子都能聞到它的香氣。院子的四邊有石砌的臺階圍欄,圍欄板上有精美的石雕,或是奇花異草,或是走獸珍禽,各不相同,甚至還有魁龍戲靈芝這樣以往只許出現在皇宮建築上的圖案,由此也可以想見祠堂當初的主人有著怎樣顯赫的身世地位。更有趣的是臺階旁的石獅子,不似通常的坐獅模樣,而是頭下尾上,稱作下山獅。

  轉過第二進,一座巍峨高閣陡然出現在眼前,連接天井與樓宇的是三道青石板的臺階,周圍有石欄板,裝飾著精美的浮雕紋飾,大殿前面的十個石柱呈略微內凹的樣子,很像古羅馬的石柱風格,後面是幾十根木質圓柱拱立,房樑都是圓而粗的仿佛冬瓜形狀,被稱作“冬瓜梁”,更令人驚奇的是,那些房樑上繪有色彩絢麗的圖紋,據傳迄今已經有四百餘年,仍然鮮艷奪目,整個彩繪的樣子就像是一個四方的大包袱皮對角地將橫樑包裹了起來。梁與柱之間還有盤鬥雲朵雕、鏤空的梁頭替木、荷花托木雕,無一不是精美絕倫,我們雖然不懂這些建築的術語,但也看得眼花繚亂,真有“驚艷”的感覺。與氣宇恢弘的寶綸閣相對,有一個不起眼的邊門,進去,是一個女祠。女祠只是一個簡單的廳堂,梁柱也無任何裝飾,不過在封建時代,男尊女卑,能有這樣的一個女祠,已經很不容易了。

  寶綸閣堪稱是徽派祠堂的代表,它的恢弘氣勢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直到離開呈坎的時候,我們猶自讚嘆不已。

  民居——木雕樓與承志堂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對於各地的古老民居有了興趣,那些民居既包含地域的特點,又有著歷史的印記,全不似現在的房子,幾乎每一個城市都是毫無特色的鴿子籠樓群。中國郵政曾經發行過一套普通郵票,圖案就是中國各地的民居,我曾經試圖收集但沒有結果,後來就慢慢地忘了。這次在徽州的古村間遊走了一圈,走馬觀花地看過來,不覺又勾起了我對那套郵票的想念。那套郵票中的安徽民居取景就是我們住過的黟縣牛形村宏村的牛胃-月沼旁邊的民居,我們在清晨時分漫步在月沼邊上,拿著相機比劃著月沼邊烏瓦白墻的老屋,比劃著如鏡的水面上倒映出的馬頭墻,那情景好像就在昨日。

  現存的徽州民居大多是明、清時代的建築了,元朝或更久之前的也有,但保存完好的很難見到。位於歙縣的潛口村有一個“潛口民宅”,裏面有十三座典型的明代建築,包括石橋、牌坊、路亭、民宅、祠堂、山門等,全部是由散落在各地的古建築移建而來,在移建的過程中遵循原拆原建的原則,整舊如舊,在此可以全面地領略徽地明代建築的風韻。潛口明宅中有一石橋,名為“蔭秀橋”建於明嘉靖三十三年(公元1554年),為單孔拱橋,據説原來這橋的兩端一邊是尼姑庵,一邊是村莊,所以,“蔭秀橋”三字,一半為陰刻,一半為陽刻,隱諱地指點出佛界與人界的界限,令人不禁為當初建橋者如此的奇思妙想慨嘆不已。

  徽州多山地,耕地少,使得徽州人不得不背井離鄉,謀求發展。無徽不成鎮,也是徽州人的胡適先生曾經説:“一個地方,原來只是個小村子,徽州人來了,開了店舖,做了生意,慢慢就繁華起來。”原話記不得了,大概是這樣的意思。徽州有民謠,“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歲,朝外一丟。”徽州的男子很小就會背井離鄉,外出闖蕩一番天下,而家,就留給了婦孺老人,也因此徽州的民居除了具備雕刻精美的特點外,還有它自己的特性。徽州的民居一般從外觀看起來都很簡樸,比較講究的人家會有磚雕的門樓,但內部卻及其豪奢。極高的馬頭墻;厚厚的,用石、鐵、木三種材料製成的防火、防盜的門;很小的,甚至不能容一張臉大小的窗。這些出於安全考慮而採取的措施使得房子顯得非常的封閉,室內的採光也不好,所以,徽州的民居都會有一個很敞亮的天井,一來解決採光問題,同時天井中修建的蓄水池將天上的雨水收集歸攏,“四水歸堂”。按照風水學的説法有聚財斂財的功效。徽州留下的民居雖然大多為富商巨賈所建,但那時商人的社會地位並不高,所謂正路,還是讀書入仕。正因為如此,幾乎所有的民居中都會有“商”字門,即門的上方雕刻了“商”字形狀,這樣每個從門下經過的人,都不得不對“商”低頭了,這也算是“精神勝利法”吧。由於修建住宅有著嚴格的等級制度,繁瑣精細的石雕、磚雕、木雕技藝成了富商們鬥富爭貴的手段,特別是木雕,遍佈門、窗、梁、柱……一所民居就仿佛是一個木雕的博物館。盧村的木雕樓和宏村的承志堂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如果你想領略清朝民居的風采,那盧村的木雕摟和宏村的承志堂就一定不能錯過了。出於安全的考慮,徽州富豪們所建的民居大多都是一個很簡陋的門面,但內裏卻富麗堂皇,別有洞天。

  盧村木雕樓

  盧村離宏村很近,大約一公里左右的距離,那裏有著號稱天下第一的木雕摟。所謂木雕樓,是人們對盧村志誠堂的俗稱,由七家古民居組成,均為盧氏三十三世祖盧幫燮于清道光年間所建。盧早年經商,後承襲祖制,任奉政大夫和朝議大夫,可謂官商一身,後人稱之為“盧百萬”。其一生娶妻五房,這一氣宇恢弘,精妙絕倫的木雕樓,就是盧百萬發跡之後所建的家宅,現在盧家的後人還居住在不同的院落中。遊歷其中,一邊聽著導遊的介紹,一邊看著精美的木雕,同時身邊雞犬之聲相聞,路過廚房時,仿佛那灶臺還保留著余溫,空氣中也似乎混雜著主人家飯菜的味道……心中就有一種奇妙的感覺,好像穿梭在時光的隧道裏面,置身在光陰的交界;又好像時光在這裡早早就停歇了匆匆的腳步,一切都和昨日的昨日一般,沒有任何的變換。居住在古民居中,自然不利於古民居的保護,特別是這樣的木雕樓,讓我們不免隱隱有對於防火的擔心,但不可否認,也正因為有了人的居住,這房子就不至於冷冷清清地塵封在過去,平添了一份人氣的溫暖。

  盧村的木雕樓是我看到的最漂亮的木雕樓了。

  走進志誠堂,門、窗、檐,梁,無一不是精美的木雕構成。左右各有八扇蓮花門。那時的門板通常有四部分組成,分別為:眉板、胸板、腰板、裙板。胸板大多為多寶格的式樣,便於透光,圖案多為吉祥的動、植物或如意、寶瓶等,取富貴平安吉祥如意的兆頭;眉板、腰板通常都很小,分別在胸板的上下對稱,眉板多雕裝飾性花紋,腰板則會雕刻些蝙蝠(福)、鹿(祿)、蜜蜂、猴子(封侯)等等中國民間有諧音寓意的圖案,或是雕刻二十四孝的故事勸世人向善,漁樵耕讀,讀書最高,木雕中反映人們求學求仕的內容也很多,或者表現寒窗苦讀,或者描繪名就功成後賓客盈門、宅地豪奢。木雕樓中有一塊腰板雕刻得尤為精美,表現了一個書生趕考,有書童擔了擔子相隨,身後有鄰人倚門相送,書生騎在馬上,正要過一個小橋,前面突然跳出一隻猴子,攔住了去路。(這也是諧音象徵的手法,取其馬上逢猴,即“馬上封侯”的意思。)整個畫面中,亭臺樓橋、花樹人物等竟然分出了九個層次,鄰人與書童的表情、衣服的褶皺走向、柳樹枝條的擺動無不精美細緻。可惜的是,書生的臉在文革期間被産掉了,那時表現統治階級的木雕一律被視為牛鬼蛇神,徽州的很多木雕中,人物大多沒了臉面。這個“馬上封侯”的腰板還因為其雕刻了騎馬的書生、擔擔子的書童、胖胖的鄰人以及橋邊的猴子四個人物,恰恰與《西遊記》中取經的師徒四人暗暗相和,看起來別有一番趣味。我們在塔川(離宏村不遠的一個村子,因房屋依山而建遠看像寶塔層疊,又因為有一條小河從村中流過,所以村名為塔川。)遊玩時,也參觀了那裏的一座清代民居積餘堂,那裏的門板中的腰板極有特色,雕刻的內容是啟蒙教育的《千家詩》,共有十六首,蠅頭小字書寫的詩文,因為日久,很多字跡已經辨別不清了,但根據雕刻精美的畫面,也可以想起熟悉的詩句。想來那時的廳堂不單單是家人聚會或待客之地,也許大人們會牽了或抱了稚子孩童,指點著這腰板上的詩句,教他們一一誦讀著“天街夜色涼如水”,“夜半鐘聲到客船”呢。

  裙板是盧村木雕樓門板雕刻的精華所在。一般人家的裙板是不做雕飾的,木雕樓卻不同,每一扇門板下都雕刻一個故事,有“蘇武牧羊”,“太公釣魚”,“羲之戲鵝”……一副副看過去,就看過了中國五千年的文明史。群板中有一塊,因為當時被隱藏在櫃子後面,有幸逃過文革一劫,人物保存完整,免去了“革面滅頂”之災。畫面表現的是陶潛隱居之後的悠閒生活:你看他半坐半靠,一手支頤,一手持了一桿荷葉,小童兒正忙不迭地往荷葉裏面倒酒,他呢,就噙了荷莖,悠悠然啜飲著浸滿荷香的美酒。主人看來已經喝了不少了,神色間有半醉的欣喜悠然,身邊一個大肚子酒罈倒在地上,也被他就勢作了依靠。

  前廳的東西各有一個廂房,分別是“盧百萬”大房、二房妻妾所居住。花窗下有竹林七賢圖,表現了七賢吟詩作畫的情景。花窗與腰板下面有小幅小幅的木雕,連起來就是“百子鬧元宵”,不過盧的大房未産,二房也只生了女兒,因為她們最終都沒能生子延續盧氏香火,所有都受了冷落,盧百萬似乎很欣賞陶淵明的悠閒生活,除了上面提到的淵明飲酒的雕刻外,房子的很多花飾都採用了隱逸清雅的菊花,而不是常見的富貴牡丹。

  圍繞志誠堂還有三座精美的樓屋,分別是盧百萬其他妻妾的住所,雕飾略有不同。其中的思誠堂現為盧氏三太太的後人居住,房中有一口小井,僅可以通過一個小小的竹筒取水,水清而甘甜,如遇戰亂年景,房門緊閉,依靠家中屯糧,還有這源源活水,即便數月,也不成問題。思成堂中還有一對完好的石雕竹石墩,竹葉、竹節、竹枝、栩栩如生,難辨真偽,令人嘆為觀止。

  盧村的木雕樓還沒有完全被世人所知曉,聽導遊説,遊人也並不是很多,頗有些“養在深閨人未識”的意思。我相信,它精美絕倫的木雕藝術一定可以讓每一個來過的人衷心感嘆,不虛此行的。

  民間故宮承志堂

  如果説盧村木雕樓以精美見長的話,宏村承志堂深深打動我的是它的氣勢與韻味。

  承志堂是清末大鹽商汪定貴的私宅,和其他的民居不同,現在的承志堂不再作為民居使用,而是專門辟為參觀旅遊的場所,由政府管理起來。所以,承志堂保存得非常完整,如果你時間有限,又想對徽州的民居有一個全面的了解,承志堂無疑是最好的選擇。

  先看一組數字:

  “‘承志堂’佔地2100平方米,建築面積3000平方米。共有7處樓層,九間‘天井’,60余間廳堂,136根木柱。全屋分外院、內院、前廳後堂、東廂、西廂、書房廳、小客廳、回廊、廚房;有花園、觀魚廳,有專門用於搓麻將的‘排山閣’,專門用於吸食鴉片的‘吞雲軒’;還有保鏢房、傭人房、井臺、地倉、貯藏室、馬廄等。”

  環整個院子是一個長長的回廊,在回廊的轉彎處的外側有一個小小的魚池,因為天涼,魚兒懶懶地伏在池底,偶爾甩動一下紗也似的尾鰭。旁邊依勢建有一個三角形的房屋,為觀魚廳,房間雖小,形狀似乎也有些怪異,但因為佈局合理,與週遭的景色呼應,看起來倒也相宜。若是夏日,斜坐廊下的美人靠,俯身逗弄水中游魚,也是愜意。轉過去,是夫人陪嫁丫鬟的房間,陳設佈置比之一般人家的小姐繡房有過之而無不極。突然想起《紅樓夢》中劉姥姥初進大觀園,見到模樣齊整的丫鬟就一迭聲地叫“奶奶”,那時的大戶人家,有頭有臉的丫鬟實在也算得上半個主子了。承志堂的房間佈置依據居住者的身份而不同,在後廳父母、長輩的局所中,每根柱子的基石上,都刻有一個“壽”字。梁坊間雕有“郭子儀上壽”及“九世同堂”圖。很多木雕還敷有金粉,顯得富麗堂皇,也符合老夫人的身份。前面提到的“排山閣”和“吞雲軒”,名字分別起自麻將牌疊推碰撞時聲若排山的氣勢以及抽鴉片煙時吐霧吞雲的情景,雖屬封建糟粕卻也有趣;“排山閣“中有一個小小的暗室,據説那時的大人們通常帶著側室出門應酬,如果不慎與家中的大夫人相遇,小妾就會藏身在暗室之中,雖然大家都心知肚明,卻也避免了一番對面的尷尬。“吞雲軒”陳設很簡單,一炕一桌,妙的是屋頂繪有艷麗的彩繪,恰恰適合吸食鴉片後,半醉半醒臥于榻上觀賞,那時的人們也算動盡了心思。

  和其他的徽地民居一樣,承志堂也有美綸美奐的木雕。木雕的內容大體相同,不外乎鼓勵子孫出商入仕,光耀門楣,或者是禮義孝廉等封建道德修養的內容,還有關於吉祥子孫的祈禱。人們把對於生活的嚮往凝固在那些精美的木雕之中。承志堂有兩幅木雕尤為出色,一處是正對中門的前廳橫樑上的一幅“宴官圖”,展示一群京城高官顯貴,在花園中宴酒作樂的情景,還有一幅在中門上方面臨廳堂的正中處雕有“百子鬧元宵”圖。兩幅木雕人物眾多,層次鮮明。據説,文革期間村人為了保護木雕,曾經用黃泥覆蓋了整個畫面,在上面寫上標語口號,可惜的是,雖然這些木雕在文革期間沒有被損害,但在文革結束後,人們在清洗木雕之初,用小刀剷除黃泥,同時也損害了一些雕刻,後來改用清水沖洗,才使得這些精美的木雕基本保全下來。

  民族英雄林則徐留下一副垂訓後人的名聯:一等人忠臣孝子,兩件事耕田讀書。徽州的許多民居也都挂著類似內容的對聯,我們在承志堂和其他的民居也看到許多勸學勸世的楹聯。

  【承志堂書房廳對聯】:二字箴言惟勤惟儉,兩條正路曰讀曰耕。

  【承志堂前堂對聯】:

  惜衣惜食非為惜財緣惜福,求名求利但須求己莫求人。

  讀書好營商好效好便好,創業難守成難知難不難。

  【承志堂後堂對聯】: 世事讓三分天寬地闊,心田存一點子種孫耕。

  導遊曾經對我們説,承志堂被譽為“民間故宮”,這樣的説法可能有誇大之嫌,但如果説,承志堂是一個徽派民居建築的博物館,那確實是當之無愧。徽州古村,匆匆而過,無論細微的雕刻、楹聯,或是村落佈局,我們都可以領略到建築之外的中國傳統道德在日常生活中深深的滲透與傳承。

  留夢徽州——牌樓和牌坊

  徽州建築有三絕:木雕、磚雕、石雕。木雕大多用於居室的裝飾,盧村的木雕樓、宏村的承志堂等都是其中的代表;磚雕有的用於門樓的修飾,而石雕的主要體現就是徽州大地上的一座座牌坊。

  牌坊,在封建社會是一種崇高榮譽的象徵,它承載著封建禮教的道德標準,標榜著“忠孝節義”的氣節。

  徽州的牌坊很多,我們在潛口、唐模等地都曾經看到,牌坊是榮耀的標誌,或者因為官宦的政績,或者因為孝義的行為,更多的是表彰婦女的節烈。我們在唐模村看到一座“同胞翰林”坊,就是表彰一門兄弟二人同為翰林學士的。最有名的是位於西遞村的許國牌坊,是國內罕見的八角牌樓,還有位於歙縣棠樾的牌坊群。這次我們雖然沒有實地參觀棠樾的牌坊群。但多次從電視、電影、專題片等資料中看到過那一溜七個牌坊,以“義”為中心,按照“忠、孝、節、義”的順序從兩頭象中間排列,沿著村中甬道井然屹立的壯觀情形,也聽説了太多的糾纏在那一座座牌坊中的故事。然而,我更聽過那些節烈牌坊的傳説:年輕的女人丈夫死了,女人決定以死殉夫,她的族人們知道了,奔走歡慶,他們為她建了牌坊,表彰她的節義之舉,他們大擺宴席,像過節一樣喜慶,而那就要死去的年輕的寡婦,也披上了艷麗的新裝,在一乾人舉杯相慶的時候,那個盛裝的女人慨然赴死。那該是多麼悽慘的一幅畫面,多麼愚昧的冷酷人情。會有多少徽州女人的魂靈纏繞在那不計其數的貞節牌坊之上呢?太多這樣的故事了,以至於讓我面對大理石雕琢精美的牌坊時,總像隔著一層濃重的斑斑血淚,揮不去,看不透。

  (未經作者本人或CCTV.com專項許可,請勿轉載。)

(編輯:紅立來源:CCTV.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