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網絡電視直播點播手機MP4
國家地理 > SilkEye > 正文

廣州記游——沙面,沙面

央視國際 2004年02月12日 15:31

  ■文:SilkEye

  廣州的眾多酒店,我獨愛白天鵝。不是因為那裏的設施或服務有多麼多麼好,喜歡白天鵝,純粹是一種愛屋及烏的感情——主要的原因是我喜歡沙面。

  住在白天鵝的時候,最喜歡在晚上從酒店的後門溜出去,抬腳就走進了沙面的街。總會有一家不打烊的小食鋪,亮着暖暖的燈,叫上一窩粥,幾個人圍着,一搶而光。在白天鵝的日子大多還是比較忙,找不到充足的時間能在沙面的林蔭之間閒閒地逛。臨回北京,特地選了傍晚時分的航班,一來可以在天上看夕陽映襯的流雲,二來,也找一個相對空閒的時間,走一走沙面。

  車子繞過一棟紅色的樓,讓司機停下,我站的地方,已經是沙面。身邊是河,河中有機船突突作響,船工光着黑紅油亮的脊梁忙碌不停,樹上的鳴蟬比賽似的高唱不已,天很熱,但站在沙面的街上並不覺得氣燥,小葉榕大大的樹冠遮蔽了這個小島,心便覺得很靜。

  沙面以其0.3平方公里的袖珍之地卻擁有大量的歐式建築而著稱,現在許多國家的使館如美國、英國等都還設在這裡。我們在路上走的時候總有人遞給我們傳單,提供出國留學、移民等服務,被我們一一謝絕了。我對建築方面並不精通,惟一能準確指出的就是有着高高的尖頂,擁抱藍天的哥特式建築,至於其他的種種,都僅僅有點模糊的印象,不敢隨意開口,因為開口的後果大多是張冠李戴的。那些房子有着明顯的歐式風格:圓弧形的窗;大的,有裝飾感的柱子,樣子奇特的屋頂,奶油黃、藍灰、深紅的顏色。我們走走停停,身邊的老房子上面釘着一個個的牌子,告訴我們這些房子的前身曾經是匯豐銀行、亞細亞火油公司、英國聖公會……,現在他們大多作了什麼單位的用房,有的還做了民居,我們看見一些窗口外晾曬着花花綠綠的衣服。在一家灰色的建築面前停下,那小牌子上説這裡曾經是印度人的居所。吸引我的不是房子本身,是靠下的墻上三個紅色的管子,可能是水龍頭的開關吧,怎麼看都像是三個大眼睛的蟲蟲,説不出的滑稽搞笑,忍俊不禁。路上有一家小小的畫室,售賣中國的工筆畫,人物或者花鳥。中國畫的顏色總給人淡雅的感覺,哪怕是艷紅翠黛,看起來還是不張揚。找了幾幅小畫,內容是抓髻的小孩子們在玩耍:水紅水綠的衫子,三兩筆淡淡的眉目,放風箏、戲游魚,逗草蟲……畫在本色的絹上,後面裱了一層厚紙板,配上一個相框,挂在屋子中蠻好。在一片歐式風格的建築中看這些小畫,感覺很合拍,都是靜靜的。沙面的東西各有一個教堂,一為基督教的沙面堂,我們在門前張望,旁邊有熱心的阿伯替我們叫門,那看管教堂的人就真的過來讓我們進去。很年輕的一個小夥子,看起來和善安靜。領着我們四處看去,耐心地回答我們關於天主教與基督教的問題。基督教的教堂看起來很簡單,就是一個敞亮的房子,屋頂很高,但沒有穹頂,屋子裏也沒有太多的裝飾。島東邊的教堂就是露德堂,是天主教堂,倣哥特式的建築,不像聖心石室那麼壯觀。教堂沒有開門,但從外面看起來比沙面堂裝飾性要強些。開始的時候興致很高,對着那些花窗、梁柱指點不停,大放厥詞地説,這是折衷主義、那是巴洛克裝飾的風格……這些房子的歷史並不悠遠,都是清朝末年、民國初年的建築。清末民初,中華民族永遠也無法忘卻無法回避的歷史,通過這些靜默的建築與我們對望,沉沉如斯。那樣的歷史是任你什麼時候想起,都會覺出心底隱隱的抽痛之感。我承認,這樣完整的歐式建築群在中華的大地上的確不多見,但,我依然希望,真的希望它們從來都不曾存在過。我更願意在歐洲的本土欣賞那裏原汁原味的建築,那遠比建在沙面的這些樓宇來得更加純粹。我寧願沙面只是一個簡單的小島,不曾如此被西方洶湧的文化淹沒了。

  對於那段歷史,我總有些偏執。

  (未經作者本人或CCTV.com專項許可,請勿轉載。)

(編輯:紅立來源:CCTV.com)
關於CCTV | CCTV.com介紹 | 央視人力資源儲備庫 | 版權聲明 | 法律顧問:岳成律師事務所 | 聯絡我們 | 廣告服務 | 友情鏈結
 中國中央電視臺 版權所有
京ICP證060535號  網上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 0102004
網頁設計:中視河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