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星隕石中有單細胞生物石化殘余嗎?(圖)
央視國際 2003年12月29日 20:27
兩名美國科學家最近指出,隕石的某些細微結構過去一度被認為是原始微生物的化石殘余,實際上只是無生命蛋白石化團粒。由虛構納米微生物印跡組成的微結構典型大小——直徑為50~200納米,是在某些沉積岩中被發現的,甚至在南極幾年前發現的編號為ALH84001火星隕石(已證明它源自火星)中也發現了類似的結構,從而再次激發了人們談論火星上是否存在生命的話題。爭論焦點在於,這些微結構是否是單細胞生物的石化殘余,單細胞生物的大小要比現代最小的微生物小10倍。
印第安納州立大學的尤根 希貝爾和得克薩斯大學的戈瓦爾德 阿爾諾特博士聲稱,他們成功地查明:直徑為40~120納米的球形蛋白團粒是有機物質落入像形成沉積岩這樣的介質中産生的。這一結果與1998年美國國家科學院召集的科學家小組的結論相同,該科學家小組旨在仔細研究有爭議的納米微生物,當時作出的結論是,直徑不超過200納米的微生物沒有生命力。
希貝爾和阿爾諾特博士曾將豆莢、烏賊和牛肉碎塊埋入從水系底部採集的泥沙中,並移入在自然條件下會參與反應的各種微生物群落,然後將樣品保存在水池的淤泥下。在隨後的兩周內研究人員定期在顯微鏡下研究樣品,他們發現,樣品表面覆蓋有一層有機物球形微粒。或許,球形微粒是因為酶作用於蛋白纖維並迫使它們收縮而形成的,這樣的“納米小球”會在蛋白纖維完全分解之前發生礦化,其形成過程只會在開始分解幾週之後才開始。
很可能,在地球早期歷史中隨著單細胞生物的出現,一切均以現在觀察到的化石形式結束。希貝爾和阿爾諾特博士指出,“沉積岩中大多數這類結構都是以這種方式形成的,並且類似ALH84001火星隕石中微結構的産生仍然是一個有爭議的問題。” (來源:中國公眾信息網譯自俄《宇宙信息分析高架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