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網絡電視直播點播手機MP4
國家地理 > 詩人毛澤東 > 節目預覽 > 正文

獨領風騷——詩人毛澤東(3)12月24日

央視國際 2003年12月22日 14:57

  用兵紀實

  1965年5月22日,毛澤東重新回到了井岡山。

  這次回井岡山,離他1927年引兵井岡,開創中國革命第一塊根據地,整整三十八年了。

  在新詞《水調歌頭重上井岡山》中,毛澤東表達了他重上井岡山的感受。

  “世上無難事,只要肯登攀”的豪情中,沉澱着戰爭歲月的故事硝煙。

  從毛澤東成為馬背詩人的第一天起,他的詩詞,便成為了他領導的革命戰爭的真實記錄。

  而他早期的用兵紀實之作,卻常常是描寫守衛山寨,反擊“圍剿”的戰爭。

  1928年4月,一支以朱德為軍長、毛澤東為黨代表和前敵委員會書記的中國工農革命軍第四軍,在井岡山打出了自己的旗號,不久改為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

  朱德、毛澤東也被那些“圍剿”他們的國民黨軍隊誣稱為“匪首”。

  毛澤東也自嘲地稱自己做了“山大王”。

  這位“山大王”,在山裏寫的第一首詩,説的是1928年8月反擊第二次“會剿”中的黃洋界保衛戰。

  山下旌旗在望,山頭鼓角相聞。

  敵軍圍困萬千重,我自巋然不動。

  早已森嚴壁壘,更加眾志成城。

  黃洋界上炮聲隆,報道敵軍宵遁。

  詩人寫了一場他並未親眼所見的戰鬥。他用《西江月》的詞牌,為這首詞起了一個凝重而固化的名字──“井岡山”。

  1929年初,毛澤東和朱德率紅軍主力離開了井岡山,從此轉戰贛南、閩西,逐步開闢了一大片根據地。

  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紅色根據地遭到了國民黨軍隊一次又一次地“圍剿”。

  1930年底,到1931年初國民黨軍隊進行了大規模圍剿,被紅軍勝利破解。毛澤東根據這次反圍剿寫下了《漁家傲反第一次大“圍剿”》。

  這首《漁家傲》是典型的用兵紀實之作,語言直白,沒有任何雕飾。

  1931年4月,國民黨軍隊對根據地的第二次“圍剿”打響了。他們採用“穩紮穩打,步步為營,緊縮包圍”的戰術,由東往西,向蘇區步步推進。

  而當時朱德、毛澤東領導的三萬紅軍,採用的還是調動敵兵打伏擊的老辦法,“痛快淋漓地打破了圍剿”。毛澤東的《漁家傲反第二次大“圍剿”》,也寫得痛快淋漓。

  1931年6月,蔣介石親任總司令,率三十萬人馬,採取“厚集兵力,分路圍攻,長驅直入”的新戰術,意在尋找紅軍主力決戰。

  三萬紅軍主力四面受敵,可以迴旋的餘地僅方圓幾十里。毛澤東親率主力從敵軍結合部實行穿插,竟在蔣介石的眼皮底下突破重圍,然後從後面打一個措手不及。毛澤東為這一戰法取了一個兵書上無法找到的名字──“鑽牛角尖”。

  這一戰,打得很險,也更精彩。

  這時候,中央蘇區的兵力和地盤,開始進入了全盛時期。

  這時候,毛澤東在黨內的地位,發生了微妙的變化,他開始受到黨內“左”傾路線領導人的打擊和排擠。

  天落狂飆

  1929年初離開井岡山以後的一段歲月裏,毛澤東的軍旅之路,驚險危殆相繼,始終是曲折連接着坎坷,希望伴隨着失望。

  遠在上海的黨中央,對朱毛紅軍的命運也悲觀了起來。1929年2月,中央給紅四軍發出指示,讓他們把紅軍分成小股部隊,散入農村進行土地革命,同時還決定,朱德和毛澤東馬上“脫離部隊,速來中央”。

  毛澤東4月間才收到這封著名的“二月來信”。

  戰略家的判斷,加上革命家對中國國情的洞察,使他做出了另外的選擇。

  在農村開闢革命根據地,是他深思熟慮的選擇;生生死死和紅軍將士在一起,是他義無反顧的情懷。

  毛澤東,早在半年前就預言:蔣介石和廣西桂系軍閥之間的戰爭,正在醞釀之中,軍閥間的爭鬥,恰恰是紅色政權得以生存的重要條件。

  果如所料,毛澤東的回信剛剛發出,蔣桂戰爭就爆發了。

  紅四軍乘敵人在贛南閩西的兵力空虛,轉戰幾千里,除贛南以外,又先後打下福建的永定、長汀、龍岩,在這些地方建立了紅色政權。9月間又攻佔被稱為“鐵打的”上杭縣城,開闢了閩西革命根據地。

  正在永定合溪養病的毛澤東,聽到這個消息,心境頓時好了起來。

  軍閥混戰所帶來的紛亂局勢,紅軍打土豪、分田地帶來的熱鬧場面,交錯在他的腦海裏,便有了一首《清平樂蔣桂戰爭》。

  這時候,敵人調動大軍對閩西根據地進行“會剿”。為掩護紅軍主力轉移,毛澤東率一部人馬去狙擊敵人的先頭部隊,隨後,他帶着部隊向北進軍,歷經二十天的長途轉戰,終於在1月下旬同朱德率領的紅四軍主力在廣昌會合了。

  1月30日這天,正好是農曆正月初一,舊稱元旦。毛澤東忘不了由福建入江西贛南一路跋涉的情景,信手寫成一首《如夢令元旦》--

  寧化、清流、歸化,路隘林深苔滑。

  今日向何方,直指武夷山下。

  山下山下,風展紅旗如畫。

  《如夢令》是典型的短歌小令,毛澤東這一時期寫的小令,別具風采,別有神韻,也別開生面。在他的筆下,小令不小。體裁小而氣勢大。

  毛澤東在馬背上指揮着紅軍,穿行在密林叢中,疾馳在鄉間小道。

  紅軍反反復復的進攻、轉移和撤退的行軍路線,猶如一條流動的詩韻,隨便截取一段,便成一首氣壯山河的歌。這期間作的《減字木蘭花廣昌路上》寫的依然是行軍,又是一首小令,又是一幅壯美的行軍圖,又是一首灑脫明快的山歌。

  中國革命開始走出1927年大革命失敗以來的低谷。

  這期間,主持中央工作的領導人開始盲目樂觀起來。他們指示各地紅軍攻打大城市。

  毛澤東卻有不同的意見,但他不得不執行中央的指示,和朱德率領紅一軍團去攻打南昌。

  正是在從長汀到南昌的途中,毛澤東寫下了《蝶戀花從汀州向長沙》。

  紅一軍團於7月30日抵達和南昌僅一江之隔的新建縣。守敵果然太強,明顯打不下來。毛澤東做出了一個十分聰明的決策:只讓一小部紅軍朝南昌城裏打了幾槍,説是紀念三年前的八一南昌起義,然後便撤走了部隊。

  這就是毛澤東,既有詩人的想象與激情,又有政治家的深謀和沉穩。

(編輯:陳玥來源:CCTV.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