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網絡電視直播點播手機MP4
國家地理 > 詩人毛澤東 > 節目預覽 > 正文

獨領風騷——詩人毛澤東(1)12月22日

央視國際 2003年12月22日 14:44

  宏程心路

  1973年,剛剛大病一場的毛澤東,已經整整八十歲了。

  這年夏天,他用已經有些枯澀的情思,寫了平生最後一首詩。

  這年冬天,他讓身邊的工作人員把自己一生的全部詩詞作品,重新抄寫了一遍。抄完後,他一一核對,對其中的一些詞句作些修改。然後讓工作人員又抄寫一遍,抄清後,又再次核對。

  他似乎很想為後人留下一套完整的詩詞定稿,又好像是在進行一次藝術上的自我總結。數量並不太多的七十來首詩詞,正是毛澤東播撒在坎坷心路上的心靈花朵。

  作為詩人,毛澤東是政治家詩人。

  作為政治家,毛澤東是詩人政治家。

  作為詩人,毛澤東是自信的。

  四十多歲的時候,在陜北峰巒起伏的黃土高原上,他便舉起套着灰色棉襖袖子的右手,指着自己對一個來訪的美國記者説了這樣一句--

  “誰説我們這裡沒有創造性的詩人?這裡就有。”

  1910年,即將出外求學的毛澤東,臨行前改寫了日本一個叫月性的和尚寫的言志詩,夾在了父親每天必看的賬簿裏--

  “孩兒立志出鄉關,學不成名誓不還。埋骨何須桑梓地,人生無處不青山。”

  離開韶山衝的毛澤東,到了長沙。到了北京。到了上海。到了廣州。到了武漢。到了瑞金。到了遵義。到了延安。

  直到1937 年,人們才驚訝地發現,長期在山溝裏,在馬背上戰鬥的毛澤東,竟然還會寫詩。

  人們更為驚訝的是,正是毛澤東那不平凡的人生經歷和豐富的人格素養,造就了別具一格的詩風,使典雅高古的舊體詩詞和中國革命的歷史風雲緊緊地融合在了一起。

  一個叫埃德加斯諾的美國記者,讓整個世界都知道了毛澤東不僅是一位卓越的革命家和軍事家,還是一位詩人。

  真正讓世人領略毛澤東風騷獨步的事件,發生在1945年的重慶。

  那年,毛澤東在抗日戰爭剛剛取得勝利的時候,到重慶談判。他把1936年寫的《沁園春雪》透露了出來,結果引起一場軒然大波。

  當時在重慶的美國記者斯特朗,曾評述説:“毛澤東寫的這首詩震驚了重慶文壇,那些文化人以為他是一個從西北來的土宣傳家,而看到的卻是一個在哲學和文學方面都遠遠超過他們的人”。

  詩人只是毛澤東諸多身份中並不那麼重要的一種。

  他有更多更大的歷史使命,他有太多太大的事情要做。

  正是在和人民一道創造歷史的進程中,毛澤東也創造了只能屬於他的詩。

  這是一部史詩,真切地寫照了在中國革命洪流中昂揚進取的人格精神,形象地反映了中國建設進程中的壯闊場面。

  毛澤東一生奮鬥,所以他一生有詩。他的革命的一生,同時也自然地成為了偉大的政治家詩人的一生。

  青春意氣

  1915年9月,湖南第一師範學校二年級的學生毛澤東,做了一件很特別的事情。他根據“毛澤東”三個字的繁體筆畫數,用“二十八畫生”的名字,在長沙一些學校貼了個好幾百字的《徵友啟事》。

  《徵友啟事》引來三個願意和他交朋友的人,其中一個,就是當時在長沙長郡中學讀書的羅章龍。

  羅章龍也給自己起了一個氣概不凡的名字,叫“縱宇一郎”。

  “二十八畫生”和“縱宇一郎”在湖南省圖書館見面了,他們暢談了三個小時。

  兩個青年學生,以風流自期,所談不是屈原,就是賈誼,好一派書生意氣。

  青年時代的毛澤東,最快意的事情,大概是呼朋攜友,觀覽名勝古跡了。

  他們來到長沙附近的拖船埠,那裏有一座禹王碑,傳説大禹在那裏拖過船。他們尋訪了屈原住過的玉笱山,紀念賈誼的太傅祠,杜甫流浪長沙時在岳麓山住過的崇德寺,還有辛棄疾在長沙練兵的舊址飛虎營……

  1917年暑假期間,為了了解更多的社會風情,毛澤東邀了兩個好朋友,各帶一把雨傘、一個挎包,上路了。他們靠作點詩,寫點對聯送人,換幾個錢,解決途中的食宿。

  這次 “游學”,他們走了五個縣,行程九百多裏,歷時一個多月。人在旅途的生活顯然讓毛澤東收穫了比他期望所得還多的東西,同時也收穫了一些詩句。

  這些詩句沒有完整地保留下來,只是從他的朋友們的記載中,知道有這樣一些聯句--

  “野渡蒼松橫古木,斷橋流水動連環”。

  “雲流千里遠,人對一帆輕”。

  這些即景而吟的詩句,雖寫得認真,也很工整,但總難免是為賦新詞強登樓的少年之作。

  當青年毛澤東的視線投向他所處的現實社會,我們看到的,便是另一種詩情,另一番意境了。

  “與天鬥,其樂無窮;與地鬥,其樂無窮;與人鬥,其樂無窮。”--青年毛澤東在日記本裏寫下了這樣的人生箴言。

  重朝氣,重奮鬥的青年毛澤東,被同學們稱為了“毛奇”。同學們感嘆他的行為之奇、志向之奇,也感嘆他寫詩作文的“戛戛獨造”之奇。

  在毛澤東周圍,逐漸聚集了一批志同道合的青年。他們成立了一個決心要“革新學術,砥礪品行,改良人心風俗”的社團,叫“新民學會”。

  在新民學會成員中,被朋友們稱為“老大哥”的何叔衡,和毛澤東一起作為湖南的代表,出席了中國共産黨第一次代表大會,成為黨的創始人之一。

  新民學會成立不久,羅章龍準備赴日本留學。大家在長沙平浪宮

  聚餐,為他壯行。

  毛澤東為此寫了一首《送縱宇一郎東行》相贈。

  雲開衡嶽積陰止,天馬鳳凰春樹裏。

  年少崢嶸屈賈才,山川奇氣曾鐘此。

  君行吾為發浩歌,鯤鵬擊浪從茲始。

  洞庭湘水漲連天,艟艨巨艦直東指。

  無端散出一天愁,幸被東風吹萬里。

  丈夫何事足縈懷,要將宇宙看稊米。

  滄海橫流安足慮,世事紛紜從君理。

  管卻自家身與心,胸中日月常新美。

  名世於今五百年,諸公碌碌皆余子。

  平浪宮前友誼多,崇明對馬衣帶水。

  東瀛濯劍有書還,我返自崖君去矣。

  不久,毛澤東從湖南第一師範畢業了。他結束了五年半修學儲能

  的學生時代,此後,他再也沒有進學校讀過書。這年,他二十五歲。

(編輯:陳玥來源:CCTV.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