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美食
他們用揉成不軟不硬的糯米麵做成湯圓的皮,湯圓的餡也有很多種,外表看不出來是什麼餡,只有吃了才知道;它象徵著中國人含而不露的一種精神,是中國傳統文化儒家文化的集中體現,含蓄、委婉、不張揚、不外露,只有吃到餡的時候,才識廬山真面目。鶴慶縣的湯圓比四川的湯圓大好幾倍,講究接待貴客時一個碗裏只盛兩個,預示在新的一年裏好事成雙。湯圓上撒些苗族人喜歡吃的黃豆面和傈僳族人喜愛的炒米花,顯示著民族大團結,因為雲南是26個民族聚居的地方,各民族相處的非常和睦。無論誰吃到鶴慶縣的這種湯圓,都會對雲南的各民族的生活,産生豐富的想象,飲食文化是地域文化的一個縮影。
過年不可食無魚
貴州省臺江縣的苗族千百年來喜歡在稻田中養魚、抓魚成為節日裏的一大景觀;抓魚時全村男女老少都趕來看熱鬧,為節日增加了氣氛。
吃魚更是一件美不勝收的事情,在收拾魚的過程中大家享受著節日的快樂;魚是節日裏必不可少的一道佳肴,也是招待賓客的好食品。苗族過節吃魚的方法與眾不同,沒有一滴油,做出的魚,味道鮮美香嫩;最主要的原因是湯的味道與眾不同,苗族人魚湯的味道是酸的,據説酸味能提高食欲,幫助消化。過節的前幾天婦女就把淘米水留存在缸中讓它發酵,過節時把淘米水中的沉澱物去掉,放入鍋中煮開,全家老少幾代人和賓客們圍坐在鍋旁,一起吃;像北方人全家圍坐在一起吃餃子一樣吃魚,使大家團聚在一起,其樂融融。
雲南鶴慶縣的白族人是在自家院裏的泉水裏養魚,平日把養魚作為一種休閒、觀賞、娛樂的事情;到過節時才把養肥的魚作為美味佳肴,招待親朋好友。
白族辣椒魚以濃郁的香辣味道著稱,重要的是,它的佐料是用豬的內臟或豬肝做成的辣醬,人們叫它豬肝胙,用這種特別的佐料製作的辣椒魚,是白族春節十二道菜中非常重要的一道菜,它象徵著白族人的生活紅紅火火。吃魚的習俗也格外豐富,講究魚不能都吃完,要有剩餘,生活才能年年有餘。
魚的吃法多種多樣,2500年前中國的思想家孔子説過一句話,叫做:“食不厭精,膾不厭細”,意思是説,食物原料要選用優質的,做飯菜應該講究,飲食是不嫌精細的,孔子所倡導的飲食觀念,對後世有著深遠的影響,而做魚宴的複雜工序,正是這種飲食觀念的體現。中國人對魚情有獨鍾,代代相傳,當然對魚的的製作和吃法也付出了幾千年的情感,他們也為大家開闢了一個了解中國飲食文化的窗口。海邊的人吃魚忌諱説翻魚,即使翻過來也不説翻,説遊魚,正魚,圖個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