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美食
央視國際 (2003年01月29日 13:20)
播出時間:2003年2月5日 20:30-21:00
觀眾朋友大家好,品位文化感受魅力這裡是《走遍中國》,2月5號是中國農曆的正月初五,今天和我一起坐在演播室的是作家蘇叔陽先生,還有民間文藝學家白庚勝先生。
白先生您好,蘇先生您好,白先生這個初五在民間好像有一種説法是破五,這個破五有什麼特別的意義嗎?
好像有兩種意思,第一是初五是牛日,休息四天以後破土動工,預示著咱們春耕開始了。另外一個初一到初四,一般是吃素的地方多,初五開始可以破素吃葷了。
我就記得在我小時候就有這樣,到破五的時候,在正月初五的時候就要吃餃子,而且破五的餃子吃起來那個肉餡,一定要是自己去剁的,然後菜餡也要自己去剁,這樣的話,就是預示著來年一切都很順利。把不順的東西都剁沒有了,是這樣子。破五的餃子非常講究,那一天餃子要很好吃,講究餡是一個肉丸的,不過小時候窮,餡到不了一個肉丸。就弄點豬油渣剁剁白菜幫子。初五的餃子好象格外有味道一樣,不知道南方吃什麼?南方我們主要種大米,所以沒有破五吃餃子這一説。我們主要是家裏邊的男主人,象徵性的拉著牛幹幹活破破土,就已經把破五的意思給表現出來了。一説起這個吃餃子讓我想到,我有一次去美國的時候,去一個華人家庭去做客,他在美國包那的個餃子,已經和我們中國這種餃子味道,我覺得已經有點不一樣了。可能手藝也有問題,原料也有問題,但是在美國這種地方,我能夠吃到這個餃子,當時那種心情,現在想起來我覺得都……我覺得這個餃子,它已經不僅僅是飲食上,這樣一個概念,人們賦予了它很多東西。甚至已經有一種中國情結在裏面,這個世界上只要月光下,還有華人存在餃子大概就會存在,作為一個文化的載體,和故鄉的載體。
餃子最早起源於咱們的兩漢時代,在那個時候的餃子餡,和今天的混沌的餡形狀比較相似,到了南北朝的時候,有些詩集裏面就記載了,説時下之餛飩形如偃月,到了宋代的時候好象把它叫角,角落的那個角,再加一個兒換音叫餃兒,和今天那個餃子的餃的音,比較接近了但還不完全一樣了,到了元明兩代就它稱之為扁食。所以餃子這個詞可能是清代以後才把它改稱為餃子的。
餃子的歷史有多久
中國的黃河流域自古就是種植麥子的旱地農業區,2500年前的春秋時期,人們已經懂得將小麥磨成麵粉,做成帶餡的食品,用青銅蒸鍋蒸熟,到兩千年前的漢代,出現了一種比較普及的麵食餛飩,我們今天的餃子很可能是由漢代的餛飩演變而來的,新疆吐魯番,是中國海拔最低,氣候最熱的地方,在乾燥寂靜的沙漠中,掩埋著許多西域古城和昔日繁華的絲綢古道,20世紀60年代,在吐魯番出土的一座唐代墓葬裏,人們第一次看到了1300多年前的餃子,吐魯番唐代墓葬中出土的半月形餃子大約5厘米長,已經徹底風乾,它們完整地擺放在木碗中,在餃子周圍是其它的面制點心,唐代餃子與我們今天吃到的餃子已沒有差別,但那個時候還沒有餃子這個名稱,當時,人們把這種食品稱為餛飩或者牢丸,又根據不同的做法,分為湯中牢丸,籠中牢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