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宮殿建築群,在世界上頗負盛名。10月17日,故宮博物院副院長晉宏逵向外界宣佈,位於故宮西華門佔地面積約1.2萬平方米的武英殿建築群的修繕工程開工。 作為試點,武英殿建築群的修繕正式拉開了故宮百年大修的序幕。他還稱,此次大修是自1911年故宮修繕後的首次整體大修,從今年開始一直持續到2008年奧運會召開前,在保護文物古建的前提下,以現代的科學技術,按照過去的工藝,使用舊材料將故宮的主要建築初步恢復到康乾盛世的原貌,再現古代建築的輝煌和雄偉壯麗。 不接受任何採訪 昨天,記者在寒冷的北風伴隨下,來到了北京故宮博物院,希望能對故宮的修復工作進行相關的採訪。 與故宮博物院辦公室取得聯絡後,記者得到了消息,“現在關於故宮整修一事,上級有要求,不接受任何媒體的採訪。”雖然對方的語氣很是客氣,但同樣透出了不容置疑。 最終,在記者的百般“糾纏”下,有關人士對記者説:“故宮是我國的文化瑰寶,對故宮進行十分龐大的‘手術’是經過多方認證,仔細研究過的,每一件修復原件都是從維修的建築上原封不動地拆下來的,我們不想對中華民族有乃至世界的文化遺産有任何的破壞,如果真的發生了,這就是犯罪。全國媒體這麼多,如果都要求進行採訪,前來工作的記者也可能成為文物的破壞者,我們不能冒這個險。” 在無奈之下,記者使出了十八般武藝,只為求得一見現在正在整修的部分建築。或許是記者的再三保證,也或許是有關人士看到記者兩天來在寒風矗立了8個小時的“不屈不撓”下,見到了參與故宮百年大修的有關人士,在他的陪同下,記者參觀了正在修復中的部分建築,但被要求不許做任何與參觀無關的事,並且時間被苛刻地限定為30分鐘。 在進入故宮的一路上,陪同人員一再囑咐記者説:“故宮整修,現在是我們目前工作的重中之重,你是一個特例,但絕對不要做任何無關的事情。”在故宮中猶如迷宮般的大墻下,如果不是有人帶領,記者就算拿著在神武門前的傳達室已經填寫完了的來訪登記,想要進入施工現場,恐怕也是難上加難。 最終這30分鐘的參觀延伸了一倍多。 故宮整修些什麼 在故宮的8707間房內,哪些古建築將是重點維修區域,計劃中將對哪些殿宇進行維修,國家文物局和故宮方面都不願給出詳細的計劃。從陪同人員的口中,記者了解到,目前故宮先期安排的整修工程計劃主要是武英殿、慈寧宮、壽康宮。 為什麼要把武英殿、慈寧宮、壽康宮放在整個維修計劃的最前頭,並且武英殿建築群一區的修繕是故宮百年大修的試點工程呢?記者後來從有關方面得知,選擇武英殿作為試點,主要是因為武英殿建築群相對完整,各種古建築形式齊全,比較有代表性,再次就是此處交通便利而地點偏僻,處於未開放區,不會影響遊客的旅遊路線。而且其經驗將貫徹整個為期7年的故宮大修工程。從另一方面講,這三處古跡也確屬年久失修,已到“不救則亡”的地步了。按照總體規劃,這幾處古建築將恢復原來模樣,整修完畢後其中的文物也都將全部對外開放,供遊客參觀。 事實上不僅故宮的“試點大修”已經從武英殿開始了,而且“重點外的重點”——建福宮花園工程,也早在兩年前就已經開始了,還將有非開放區。陪同人員稱,這次規劃包括年度維修、從現在到2008年階段和從2008年到2020年階段,這才算是一個完整的工程,要求使故宮的建築基本能達到不倒、不塌、不閃、不漏。經費大約是從現在到2008年每年1億元人民幣,2008年以後的經費另外制定。其實故宮的開放部分,就是中軸線上建築的維修一直未停,一般年度維修的經費都在千萬元以上,當年護城河整修工程投資6億元人民幣。 這次大修的三個階段是時間性的,年度計劃中要整修武英殿,對武英殿的整修帶有試點性、搶救性、示範性。 玉石木料原處取以古復古難中難100萬件地宮文物將見光 故宮自1420年建成,迄今已有580多年了,就建築年齡而言,故宮已年近古稀,大部分建築已經陳舊,歷史上又經歷了許多自然的、人為的破壞。根據博物院方面透露的消息,此次整修的目的,就是希望能在2008年以前使故宮有一個大的變化,能將古老壯麗的故宮古代建築群展現在所有遊人的面前。其外觀整修的最高境界就是“以古復古”,既不是淒涼破敗的,也不是煥然一新的。“這樣才是580歲故宮應該給世人的‘真面目’。”然而“以古復古”正是整修中最難的。 據陪同人員稱,其實從今年初,因年久失修無法開放的武英殿的維修工作已經在故宮深處緊鑼密鼓地開始了。雖然它在1954年曾經維修過,但由於48年來從來沒有進行過系統的修繕,一些建築結構發生磨損、內外裝修顯得破舊不堪。 現場:“如履薄冰”盡無聲 記者來到位於故宮西南方的施工現場,這裡聽不到任何遊人的喧鬧,所有的施工幾乎都是在無聲無息中進行的。在這些580多年的老木頭、老磚瓦面前,記者真正感受到了什麼叫“如履薄冰”。 在沒有被封閉的建築屋頂上,記者看到琉璃瓦大面積剝落,彩繪殘破,漢白玉欄杆也因多年的風吹日曬變成黃色。施工現場一派忙碌的景象,小型運土車來回的忙著,把廢土清理出這塊區域,時不時會有一些頭戴黃色安全帽的工作人員對地形進行測量,工人們更是小心翼翼地工作著。記者注意到,運土車的司機多數都是年齡偏大的老師傅,據稱是因為這樣的駕駛員開車保險系數比較高,單從這一點就可以看出,在這裡所有的人對這個工程的重視程度。 難題:“原木復原建” 同時,故宮整修的難題是無法回避的。目前最大的難題就是技術和材料的使用,必須遵循故宮維修的宗旨“原材原貌”,比如鋪地的地磚一定要和原來的外觀一樣,質地也一樣。所有亭臺樓閣用的漢白玉的欄杆必須能防腐蝕、防風化,還要遵循一樣的原則,故宮原來用什麼樣的、什麼産地的材料,這次整修必須還得使用這樣的東西。根據國家文物局提供的資料,故宮大殿基本為全木結構,臺階和橋梁又都是質地上好的漢白玉,當年都採自房山,這是無法替代的,房山産的漢白玉不僅利於雕刻,在防腐防風化方面也是石料中最好的,所以雖然房山的漢白玉資源日漸枯竭,但是這次維修用料還必須用房山的。 在木料方面,當初建故宮幾乎用盡了天下所有的珍貴木材,此次整修大量砍伐森林顯然是不可能,這次維修故宮木料的提供成了最大的問題。據陪同人員稱,故宮整修所有的施工人員必須盡力按“原木復原建”的形式對故宮進行維修,來不得半點馬虎。 展廳:讓地宮文物見光 這次故宮維修的另一項重要內容,就是增建設施先進的新展廳。據記者了解,故宮現有文物近百萬件,其中清點入庫的有93~94萬件,如果加上圖書和檔案,其總量將超過百萬。故宮博物院的定位是古代藝術博物館,也就是收藏1911年以前各朝的各類藝術品。故宮的文物有兩個來源,一為皇家舊藏,包括皇家藝術品、起居生活用品、辦公用品,總計60余萬件。另一類為解放後徵集的,或為社會捐贈,或為自己收購、或為各個博物館間調配。但由於條件有限,能夠展出的藏品只是不到珍藏的1%。 大約從上個世紀的80年代開始,國家修建了114間地下庫房,將近60萬件珍貴文物一直保存在“地宮”裏,許多藏品保存條件非常苛刻,怕風、怕光,太熱、太濕都不行,現有條件根本無法亮相,幾乎都是“見光死”,“遇風癱”,就現在這個條件,無論如何也不敢拿到上面來。本報記者王志輝攝影杜建雄 故宮最早一次大修 新中國成立後第一個規模最大、工種最全、難度最高、影響也最大的紫禁城西北角樓復原修繕工程,于1956年3月15日順利開工。 西北角樓的前一次修繕,是在1936年,時隔20年後,由於長期漏雨,木制架構朽爛,整體殘壞極為嚴重,包括長9米,承受荷載的井口大扒梁在內的大部分構件。要重新更換,必須全部挑頂落架,依原樣做好以新代舊的構件後,再按傳統工藝要求,逐件安裝復原、做油飾彩畫和寶頂鎏金。當時把拆下的構件,經編號登記,在指定地點成組碼放。 角樓的主梁、鬥拱等全是楠木制的,而這麼多、這樣大的楠木原材已經無處可以找到,就是如此規格的其他品種,在北京也找不出來,經故宮博物院向上級請示,得到國家批准,派專人去東北和南方原木産地,直接精選最優質的木材,運回備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