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首頁 > 國家地理 > 國家地理報道


當年,哪些國寶去了台灣?
06.19 12:47


    近日很多媒體紛紛報道了北京故宮大修的消息,一個話題因此又被人提起,北京故宮和台北故宮究竟哪個收藏的國寶多?
   
    在海峽兩岸存在著兩座故宮博物院,它們都以清室宮廷收藏為基礎;在追溯博物院的歷史時,也都將1925年的開院視作各自誕生的標誌,有人説北京故宮不過是一個空殼,真正的國寶都在台北;也有人説遷臺的文物僅佔原南遷文物的四分之一,台灣故宮博物院根本不能與北京故宮博物院相比。倒底哪些國寶去了台灣?它們是怎樣運往台灣的?這是一個值得探尋的秘密。
   
    史無前例的“文物萬里大遷徙”
   
    故宮博物院成立於1925年10月10日。30年代,正當博物院的各項工作走向正常時,因日寇對中國虎視眈眈,國寶安全受到威脅,故宮文物南遷作為權宜之策被提出。
   
    威嚴顯赫的紫禁城,經過明清兩朝24位皇帝的經營,珍寶秘笈無數,遷運自然以珍品為主。故宮博物院的文物是以古物館、圖書館、文獻館及秘書處4個單位分別裝箱編號,從1932年秋開始辦理,共裝文物13491箱。故宮博物院史無前例的“文物萬里大遷徙”,從此開始。當時不少文化名人比如胡適和魯迅等都反對南遷,現在看來,南遷也不失為英明之舉。
   
    由於國內政局的變遷,自1933年運離北平的文物,曆盡艱險,顛沛流離,分處南京、上海、長沙、成都等地,直到1945年日本宣佈投降後,分處四方的故宮文物于1947年3月7日集中于重慶,年底遷移至南京。轉運遷移如此大規模的文物,不僅在中國博物史上為空前之舉,在世界博物館史上也是絕無僅有的。面對1933年文物南遷時的反對呼聲,當時的政府曾公開表示,待時局平定後,仍將南遷文物運回原地。然而,由於國內政局的變遷,這批文物于1948年底又開始跨海東遷。
   
    中國有了兩個故宮博物院
   
    由南京遷往台灣的文物分3批運出。最後總計運臺的故宮博物院文物一共是2972箱。由於保管場地的限制,直到1957年,在亞洲協會的贊助下,台灣當局建了一小型陳列室,密封了四分之一世紀的故宮文物才開箱見人。新的故宮博物館1965年11月12日正式開館。
   
    自從一個故宮分成兩個博物院後,就産生了一個問題:兩院孰優?有人説北京故宮博物院不過是一個空殼,真正的國寶都在台北;也有人説遷臺的文物僅佔原南遷文物的四分之一,台北故宮博物院根本不能與北京故宮博物院相比。其實厚此薄彼或薄此厚彼都難免偏頗,因兩個博物院都是中國人管理,藏的都是中國國寶。就目前所藏而言,都有著彼此不可替代的價值。如果真要比較,應該説各有韆鞦,都不完整。實事求是地説,台灣故宮博物院確實名不虛傳。多達數十萬件的文物多是精品重器,具有重要歷史文化價值;若以質論,則南遷文物中的精華,大部分已運到台灣。
   
    國寶:台北故宮佔半壁北京故宮並非空殼
   
    以書畫為例,有5424件運往台灣,其中僅宋畫即達943幅,銅器方面,西周晚期青銅器毛公鼎,那多達497字的銘文至今仍然是商周青銅器銘文數目之冠。瓷器中精品更多,可謂名窯畢備,宋瓷中的汝窯,清瓷中的古月軒,十分之九都在台灣,台北故宮博物院的瓷器是最值得誇耀的收藏之一。但是北京故宮博物院也並非傳言僅是個空殼。台北故宮65萬件藏品堪稱中國文化藝術之寶庫,北京故宮超過100萬件的珍藏同樣無人匹敵。新中國成立後,溥儀出宮前流失的精品,基本收回故宮,《五牛圖》、《韓熙載夜宴圖》、《遊春圖》等著名國寶,都是新中國成立後入藏故宮的。兩三年前北京故宮著名書畫鑒定大師徐邦達先生曾力主不惜千萬鉅款收購流落民間的懷素狂草《食魚帖》。
   
    有專家説文物南遷是揀好的、好搬的拿,但是對文物的評價觀念,當時與現在完全不一樣。限于當時的運輸能力,皇帝寶座太大,傢具太大,無法搬,很多珍貴的明清傢具當時都沒有搬。
   
    北京有《清明上河圖》,台北有《早春圖》,而這些東西原來是在一起的。台北故宮博物院老院長秦孝儀認為:“中國之美,美在文化藝術;文化藝術之美,盡在故宮。”只有兩故宮合在一起,才是一個完整的故宮。
   
   
   
   

    黃楊木雕筆筒,作品刻畫了宋代蘇軾、黃庭堅、米芾等著名文人聚會時的場面。
   
   

    宋鈞窯丁香紫釉尊
   
   

    清乾隆皇帝御用夏朝冠,上有金龍、珍珠。
   
   

    清乾隆琺瑯彩杏柳春燕圖蒜頭瓶,是清代宮廷秘玩,製作工藝特別精細。
   
   

    王羲之《快雪時晴帖》,晉(公元321-379年),行書,紙品。
   
   

    玉辟邪,漢代(公元前206-公元220年)
   
   

    毛公鼎
   
   

    明宣德(1426-1435年)紅釉僧帽壺,燒制難度大,為珍貴而稀少的傳世之品。
  


發表評論 


責編:王卉 來源:雲南日報




中國中央電視臺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