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支由國際愛護動物基金會、北京大學及當地保護部門和科研機構共同組成的調查隊伍,抵達雲南思茅及西雙版納等地,開始對亞洲象的棲息地進行全面考察。 此次考察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為棲息地調查,調查首先從思茅地區展開,在原來當地林業部門調查的基礎上,針對象群的分佈、象群的構成等進行一次更詳細的調查。調查採取三種方法:第一為痕跡追蹤,即跟蹤象群的活動痕跡,並記錄痕跡類型,如取食痕跡、足跡、糞便等,並利用全球衛星定位系統確定痕跡點的座標,並將這些數據輸入衛星圖片;第二即樣線分析,就是把象群行進路線定為點樣,然後進行跟蹤。調查隊員李智宏解釋説:“我們做這個亞洲象棲息地調查時候,以這幾頭大象走過的痕跡,根據它的痕跡走,一邊走然後隔十五分鐘到一點,在這個點對周圍的植被進行抽樣調查”。第三是對村莊調查,主要是針對亞洲象棲息地周圍的村莊,向村民了解亞洲象活動的規律,以揭開人類與亞洲象之間相互影響的情況。北京大學動物學博士王大軍認為:“就是找到人象衝突的重點地區,然後來解決,從棲息地角度更好地解決這些矛盾,同時找到造成棲息地片段化的關鍵地區,然後在這些地區進行一些棲息地的恢復和重建工作。” 第二階段的調查是在第一階段完成的基礎上,對西雙版納及中、老、緬邊境地區的亞洲象遷移情況進行監測,圈定其在邊境地區的的活動範圍,並將為野象裝上國際通行的無線電監測系統。世界愛護動物基金會亞洲象負責人張立解釋:“帶上項圈以後,通夠無線電的遙測或者衛星的追蹤,看它的遷徙路線,遷徙的路線望往往就是它可能利用的自然走廊帶,這個基礎上再規劃保護好一個走廊帶,能夠推動走廊帶的建設,能夠推動保護區的聯片。”(劉君李剛建義亞立亞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