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首頁 >  國家地理 >  民風民俗 > 風俗禮儀   


少數民族飲酒風俗

中國情人節習俗

雲南少數民族年節習俗

麗江壩區納西婚俗

中秋佳節搏狀元

天祝藏族的白色崇拜

土家族的迎賓禮

客家的"崇九"風俗

一小撮童發,能換一隻羊

乳名、搶名、討名

一馱穀子一馱梨

白族搶“處虛”

藏區的絕對禁忌

吃的禮俗和禁忌

撐傘與新郎

瀘沽湖摩梭族成丁禮

討休錢與搬新娘

先“嫁”後“娶”的婚俗

老北京的門神

鄉村飯場

果子節與兔爺攤

供花、門神和挂線

茶山瑤的“爬樓”

高山牧民的婚禮

紅喜蛋

“察恩特宴”與“偷酒杯”

“落草”之俗

冬至祭典與消寒會

毛南正月十五“放鳥飛”

水酒浸泡的婚禮

景頗山上“串姑娘”

彝族潑水迎親

苗族青年奇特的求愛方式

“三旦”和滿月

壽桃包和太平面

藏區的絕對禁忌

熱情的黎族人

奇特的“背冰亮膘”

奇特的捕魚技巧

中國奇特的跪拜禮

吳屯“喝”茶

熱情的維吾爾待客禮

海南客至敬檳榔

滿周歲的“抓周兒”風俗

有趣的獨龍族説婚

見面禮種種
舊北京民間絕活:吆喝

    北京有個“吆喝大王”———已是古稀之年的臧鴻老先生,會吆喝100多种老北京用的、玩的、吃的、喝的叫賣聲。但凡老字號重張,他都得去給老買賣吆喝兩嗓子。1993年,南來順重新歸置了100多種京味小吃,他專去捧場。有口賣高樁柿子的詞兒他是這麼吆喝的:“嘞———高樁兒的嘞———柿子嘞———不澀的嘞———澀的還有換嘞!”
    
    其實,吆喝的本意是大聲喊叫。《儒林外史》里正在燈下念文章的匡超人“忽聽得門外一聲響亮,有幾十人聲一齊吆喝起來”。這大聲喊叫的吆喝何時用作叫賣的吆喝?筆者沒有考證(也於此就教于方家),但賣東西吆喝著賣,則古已有之。最早的是姜太公在肆裏做屠夫就“鼓刀揚聲”;宋時開封街市上有“喝估衣”者、有“賣藥及飲食者,吟叫百端”。明代的北京有吆喝著賣花的,陽春三月桃花初放,滿街唱賣,其聲艷羨;至清末民初以至解放前和解放初的一段歲月,老北京的吆喝就更繪聲繪色了———
    
    賣心裏美蘿蔔的吆喝:“蘿蔔賽梨哎———辣來換!”賣冰糖葫蘆的吆喝:“蜜嘞哎嗨哎———冰糖葫蘆嘞!”賣金魚的吆喝:“一大一條,二大一條,我不是賣黃瓜的,我是賣大小金魚的!”賣蟠桃的就更吆喝出個花兒:“這不是大姑娘扎的,也不是二姑娘繡的,這是三姑娘逛花園一腳踩下一個扁蓋兒桃!”……
    
    吆喝也非京華僅有,而是遍及各地都市的街頭巷尾。比如徐州,筆者于上世紀五十年代初就聽見過“炕雞嘞嗨———炕雞哎!”的吆喝;“刮子篦子———刮子篦子!”的吆喝,經指點原是常州人在叫賣梳子篦子;還有早市上“大米小米豇綠豆,白麵一勾五碰頭的稀飯嘞———糖包豌豆包!”的吆喝聲,秋冬夜色中遠處傳來的“烤白果嘞———白果!”“裏外青的蘿蔔嘞!”的吆喝聲,聲聲入耳。
    
    兩年前,一位專回徐州探望的華僑王老先生,在當年住過的老巷子裏忽地聽見一蹬三輪者用電喇叭吆喝“臭豆干!”老先生聽了搖著頭説:“沒那味了。50多年前的吆喝像唱曲一樣。現在要想再聽,只有去聽相聲了。”
    
    不錯,這種從早到晚絡繹不絕抑揚頓挫生動風趣出自小商小販之口的吆喝,確實走進了藝術殿堂,受到藝術家的青睞。傳統相聲《賣估衣》裏就有吆喝的活兒。現代京劇《紅燈記》裏的磨刀人也吆喝了一句:“磨剪子嘞———搶菜刀!”前文提到的吆喝大王前些年還為反映老北京的《城南舊事》、《四世同堂》等影視劇配過吆喝聲,而十多年前有個小品中的吆喝“賣大米嘞———賣大米!”也著實火了一把。
    
    沿街串巷的五行八作的販夫走卒,將販賣貨物用曲藝清唱或口技形式吆喝出來,他們不愧為韻味十足的吆喝藝術家。而時下有些藝術家的“吆喝”卻沒那味了。不信?你打開電視瞧瞧,那些歌星笑星影星視星……眾多的星星藝術家在熒屏裏面對著億萬觀眾“吆喝”著“我愛”、“用了真的好舒服”、“誰穿誰精神”、“實惠,看得見———不到一塊錢”……都什麼味兒?



中國中央電視臺版權所有
地址:中國北京復興路11號(100859)
站長信箱:webmaster@mail.cctv.com
建議使用:800*600分辨率,16Bit顏色、
Netscape4.0、IE4.0以上版本瀏覽器和中文大字符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