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首頁 >  國家地理 >  民風民俗 > 華夏服飾   


柯爾克孜族的服飾

潮汕服飾

飾品和佩物

納西人的七星披肩

漢族衣冠源遠流長

傈僳族的“麻布衣”

江南水鄉服飾

回族的小白帽和蓋頭

畬族婦女的竹冠

德昂婦女的腰箍

福州婦女髮式的演變

返璞歸真小小布袋

門巴氆氌服飾

福州婦女髮式的演變

從長衫馬褂到西裝革履

陜北傳統服飾—肚兜

四楞小花帽

阿壩藏族喜歡昂貴的飾物

赫哲族的魚皮服

歷史悠久的文昌木屐

“則高利”和長裙

阿昌族的衣著民族特色最濃

察哈爾蒙古族穿戴習俗

瑤族服飾

景頗族服飾

基諾族喜歡戴大耳環

滿族婦女不纏腳

獨龍族獨愛麻布衣

白族男女崇尚白色

彝族服飾

柯爾克孜族四季都戴 " 聖帽 "

俄羅斯族只有未婚少女才露發

納西族摹擬青蛙剪裁衣服

塔吉克人喜歡紅色
中國傳統服飾--旗袍

    清代男子的服飾以長袍馬褂為主,此風在康熙後期雍正時期最為流行,婦女服飾在清代可謂滿、漢服飾並存。滿族婦女以長袍為主,漢族婦女則仍以上衣下裙為時尚。清代中期始,滿漢各有仿傚,至後期,滿族效倣漢族的風氣頗盛,甚至史書有“大半旗裝改漢裝,宮袍截作短衣裳”之記載。而漢族仿傚滿族服飾的風氣,也於此時在達官貴婦中流行。婦女服飾的樣式及品種至清代也愈來愈多樣,如背心、一裹圓、裙子、大衣、雲肩、圍巾、手籠、抹胸、腰帶、眼鏡......,層出不窮。
    
    1840年以後進入近代,西洋文化浸襲著中國本土文化,許多沿海大城市,尤其是上海這樣的大都會,因華洋雜居,得西文風氣之先,服飾也開始發生潛在的變革。
    
    風行于本世紀20年代的旗袍,脫胎于清代滿族婦女服裝,是由漢族婦女在穿著中吸收西洋服裝式樣不斷改進而定型的。當時無專業服裝研究中心,服裝式樣的變化以千家萬戶,在時代風尚的影響下不斷變化。
    
    從20世紀20年代至40年代末,中國旗袍風行了20多年,款式幾經變化,如領子的高低、袖子的短長、開衩的高矮,使旗袍徹底擺脫了老式樣,改變了中國婦女長期來束胸裹臂的舊貌,讓女性體態和曲線美充分顯示出來,正適合當時的風尚,為女性解放立了一功。青布旗袍最為當時的女學生所歡迎,一時不脛而走,全國效倣,幾乎成為20年代後期中國新女性的典型裝扮。值得一提的是,當時作為領導服裝潮流的十里洋場中摩登女郎、交際名媛影劇明星等,在旗袍式樣上的標新立異,也促進了它的發展,其中如交際花唐瑛等人,最早在上海創辦的雲裳時裝公司便是。自30年代起,旗袍幾乎成了中國婦女的標準服裝,民間婦女、學生、工人、達官顯貴的太太,無不穿著。旗袍甚至成了交際場合和外交活動的禮服。後來,旗袍還傳至國外,為他國女子效倣穿著。



中國中央電視臺版權所有
地址:中國北京復興路11號(100859)
站長信箱:webmaster@mail.cctv.com
建議使用:800*600分辨率,16Bit顏色、
Netscape4.0、IE4.0以上版本瀏覽器和中文大字符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