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洛陽 |
|
|
|
|
|
洛陽位於河南省西部,亞歐大陸橋東段,橫跨黃河中游兩岸,“居天下之中”素有“九州腹地”之稱,是華夏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因地處洛河之陽而得名。洛陽是國務院首批公佈的歷史文化名城和中國七大古都之一。 洛陽地理條件優越。它位於暖溫帶南緣向北亞熱帶過渡地帶,四季分明,氣候宜人。東鄰鄭州,西接三門峽,北跨黃河與焦作接壤,南與平頂山、南陽相連。周圍有鬱山、邙山、青要山、荊紫山、周山、櫻山、龍門山、香山、萬安山、首陽山、嵩山等多座山脈;境內河渠密布,分屬黃河、淮河、長江三大水系,黃河、洛河、伊河、清河、磁河、鐵灤河、澗河、瀍河等10余條河流蜿蜒其間,有“四面環山六水並流、八關都邑、十省通衢”之稱。由於洛陽地處中原,山川縱橫,西依秦嶺,出函谷是關中秦川;東臨嵩嶽;北靠太行且有黃河之險;南望伏牛,有宛葉之饒,“河山拱戴,形勢甲于天下”。所以自古以來洛陽既是兵家的必爭之地,也自然成了歷代帝王建都築城的理想場所。 洛陽曆史悠久。從中國第一個王朝──夏朝起,先後有商、西周、東周、東漢、曹魏、西晉、北魏、隋、唐、後梁、後唐、後晉等13個王朝在此建都,歷時29年,是中國建都最早、歷時最長、朝代最多的古都。歷史上曾先後6次進入世界大城市之列,最興盛時期城市人口超過百萬。從商週到隋唐時期,洛陽曾是聞名世界的絲綢之路的東方起點,與歐洲、北非和亞洲各國有著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廣泛交流。鐘靈毓秀、人文薈萃。洛陽曆代科學泰斗、學術流派、鴻生巨儒、翰墨精英,更是照耀史冊,燦若繁星。中國傳統文化儒、佛、道的産生和發展與洛陽密切相關,中國四大發明與洛陽息息相聯。周易八卦在此發祥,老子在此著《道德經》,孔子問禮至此,三班(班彪、班固、班昭)在此修成《漢書》,司馬光在此編成《資治通鑒》,張衡在此發明渾天儀、地動儀等;虞初的《周説》,陳壽的《三國志》,許慎的《説文解字》,歐陽修的《新唐書》等鴻篇巨制,也無一不得助於洛陽這塊沃土;東漢的“洛陽太學”學生逾3萬人,為當時世界之最;晉人左思的《三都賦》名聲之噪,曾使“洛陽紙貴”;曹操、曹植、曹丕三父子,程顥、程頤二兄弟,建安七子,竹林七賢,金谷二十四友等無不在此留下享譽九州的名篇;大詩人杜甫、白居易李賀、劉禹錫等,或生於此,長於此,或遊歷於此,終老於此,留下了多少千古絕唱。 洛陽豐厚的歷史文化為中華民族的發展做出了貢獻,也給後人留下了不盡的財富和供人憑吊的遺跡舊址。龍門石窟是中國三大石刻藝術寶庫之一;白馬寺是佛教傳入中國後興建的第一座寺院,被譽為“釋源”、“祖庭”;北部邙山有東周以來諸皇陵形成的我國最大的古墓葬群,已出土的40余萬件極珍貴的文物,並建成目前世界上第一座古墓博物館。洛陽周圍有五嶽之一的嵩山名剎少林寺、中嶽廟等,有白雲山、花果山國家森林公園。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得在獨厚的旅遊資源,使洛陽在經濟社會發展和擴大對外開放中日益顯示出強大的吸引力。 洛陽境內生物資源十分豐富,農業經濟作物種類繁多。這裡有珍貴的領椿木、鐵杉、連香、銀杏、山白芍等樹種;有天然化工原料植物漆樹、油桐等;有經濟植物核桃、山楂、板栗、蘋果、柿子等。這裡還是重要的藥材産地,種類多達1480余種。全市現有野生植物自然保護區兩處,面積十萬餘畝,珍稀動物190余種。洛陽是河南小麥重要産區,偃師的小麥栽培技術馳名全國,畝産高達千斤以上。經濟作物主要有棉花、煙葉、油料等。土特産品遠近聞名,主要有偃師的泡桐,孟津的梨和黃河鯉魚,新安的柿子和櫻桃,洛寧綠竹和獼猴桃等等。孟津的奶山羊和伊川的大尾牛享譽海內,分別被國家確定為山羊和大尾牛生産基地縣。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