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預祝豐收的藏族節 |
|
|
|
|
|
在西藏農村,除了藏曆年外,就數望果節熱鬧了。望果節流行于農區,是藏族人民預祝農業豐收的節日。"望"意為"田地","果"意為"轉圈"。"望果"從字面上講,就是轉地頭。 望果節沒有固定的日子,一般在穀物成熟之前舉行。舊時約定俗成是在"鳥王"--大雁南飛的季節到來之前過節。1951年後,根據農事的安排,過節的日期各不相同,拉薩從陽曆八月初開始,節期三至五天。江孜、日喀則等地則在陽曆七月中旬。 節日期間,廣大農區人民穿著民族服裝,帶著經書和唐嘎等法器,老年人和小孩子坐在四輪馬車上,姑娘和小夥子們,或者背著青稞酒,或者提著酥油茶,或者拎著菜盒子,聚集在田間地頭巡遊,盡情歌舞。巡遊完後,舉行賽歌、賽馬、賽牛、射箭、抱石和摔跤等活動。 "望果節"已有15OO多年的歷史。據《苯教歷算法》記載,早在公元5世紀末,即布德貢傑時期,雅礱地區已開始興修水渠,使用木犁耕地。為了農業豐收,藏王布德貢傑便向苯教教主請求賜以教旨,教主教農人繞田地轉圈巡遊,求"天"保豐收。這就是"望果"的來源。 苯教統治時期的"望果"活動,以村落為單位,全體鄉民出動,繞本村土地轉圈遊行。隊伍由捧著柱香和高舉幡桿的人引路,接著由苯教巫師舉"達達"(繞著哈達的木棒)和羊右腿領隊,後面跟著本村手拿青棵穗和麥穗的鄉民,意為"收地氣"、求豐收。巡遊之後,把穀物穗插在穀倉或供在禪龕上,祈求今年好收成。隨後,進行娛樂活動,有角力、鬥劍、耍梭標等。後來,哪個教派在西藏佔統治地位,"望果"活動便滲入哪個教派的色彩。如佛教統治西藏時,轉地頭巡遊隊伍的前頭,便有人舉佛像、背經文,人們把農業豐收的希望寄託在"佛"、"菩薩"的保祐之上。 現在過望果節,人們打著各色彩旗,擎著青稞穗、麥穗。身著新裝的農人抬著用青棵穗、麥穗搭成的"豐收塔",舉著標語,敲鑼打鼓,唱著歌曲,繞田邊轉地頭。節日期間,人們不僅賽馬、射箭、唱戲、跳舞,而且還舉行豐盛的郊宴。 望果節第一天是娛神活動,村中的頭人把男女巫師請上神壇,並向他們獻哈達、獻青稞酒,請他們降神做法。降神之後,巫師帶領人們繞村子轉三個圈,然後回到節日場地。節日場地一般有水可以熬茶,有樹可以遮蔭,有草地可以歌舞,有草原可以賽馬。 節日的第二天,男女老小列隊轉地頭。轉過地頭之後,人們鑽進樹林,用三塊石頭壘成灶,燃起野火,熬茶炒菜、做飯,舉行野宴。 有些地方在節日期間,還要賽毛驢、賽牦牛,這純粹是一種娛樂態動。觀眾只觀賞毛驢歡蹦亂跳,牦牛亂衝亂撞,並不在意誰勝誰負。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