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從長衫馬褂到西裝革履 |
|
|
|
|
|
福州在成為“五口通商”口岸之前,男人女人穿的統稱漢衣。漢衣分“對面色”(扣子在正前方的)和大襟兩種。女人清一色大襟短衫配漢褲。男人分便服和禮服。便服為對面色短衫配漢褲,多為普通老百姓勞作時或其他人休閒在家時的穿著;禮服為大襟長衫,這是文人或普通老百姓出門應酬時的穿著,所以男人也有穿大襟衣服的。長衫加馬褂,那是官場應酬和富戶豪紳平時的裝扮。女人的禮服就是今天還時行的旗袍,這是中華婦女端莊典雅的服飾。儘管今天婦女時裝式樣萬千,異彩紛呈,而旗袍仍是最能體現東方女性線條美的一種時裝款式,這也是旗袍至今仍有很強生命力的原因。 穿長衫重馬褂,頭戴碗形小帽,腳穿白布襪配青色淺布鞋的男人,以及穿著艷麗細腰旗袍,頭梳田螺髻,腳穿繡花鞋的女人,他們都很文雅、漂亮。但是,短衫漢褲的穿著也不是沒有功夫可做。中青年男子講究的,穿黑色印度綢對面色上衣配白色漢式汗衫,加上一雙綁腿帶,把褲腳紮起來,顯得非常利落瀟灑。説起綁腿帶可是非常講究的,顏色和布質要與褲和鞋襪相匹配,所以福州俗語説“拾一條綁腿帶傢伙(家産)去一場”,意思是説有了綁腿帶就得考慮配置好衣好褲和好鞋好襪,那就要花一大筆錢。從這條俗語中可以看出當初綁腿帶在中青年男子裝扮中的顯赫地位了。 “五口通商”後,福州倉前山住進了洋人。洋人穿西裝,當時有趕時髦的人學著穿,老百姓看著不順眼,稱他們為“洋裝歹”,有的人甚至認為穿洋裝的人有精神病,因而不願與他們來往。 辛亥革命後,福州的知識界和學生中男的開始穿中山裝和學生裝,女生則穿藍衫青裙,藍衫仍是大襟的。當時男女青年的那種打扮,樸素大方中又充滿中國的特色。這大概就是福州人在穿著方面從封建社會轉向現代文明社會的重大變化,從那時起,福州人的穿著漸漸走向西化。 至今在上了年紀的人群裏,尤其是郊縣鄉下,穿對面色漢衣的男人和穿大襟漢衣的女人還比比皆是,這説明一個民族穿著文化的改變不是一代兩代人的事,而是要經過幾代人的改革才能完成的。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