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首頁 >  國家地理 >  民風民俗 > 工藝收藏   


泉州提線木偶

平遙推光漆器

佛山燈色扎作藝術

冰燈史話

面塑藝術

蔚縣剪紙

西湖竹骨綢傘

大自然景物的縮影

美麗的“西蘭卡普”   

精緻的瑤族馬尾帽

大理草編

民族扎染工藝

大理石工藝

黃楊木雕

話説宣紙

瀋陽羽毛畫

木碗生輝

淺説中國古硯

話説毛筆

角梳和箆梳

精美的福州紙傘

"泥人張"與惠山泥人

壽山石雕

古樸別致的黎家藤蘿

畫糖人

木中極品—紫檀

淺談中國古墨

瓷胎竹編

黎族紡織工藝

雨花石—觀賞石中的一朵奇葩

“天南貢品”——椰雕

風箏的起源

木版年畫

北京皮影

宣德爐

聞名天下的景泰藍工藝

竹刻藝術

北京絹人的誕生

鼻煙壺

木雕

唐三彩

刺繡
最理想的飲茶器具──紫砂壺


    飲茶習慣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古代文人雅士平時經常聚集一起,且鼎且缶,以啜以飲,視為可獲得無窮的情趣。據漢代《華陽國志》,司馬相如《凡將篇》和楊雄的《方言》等書中記錄了,武王伐紂時就出現將茶作為貢品,和反映西漢時代買茶、烹茶、飲茶的事,宋代大詩人王安石曾有“人固不可一日無茶飲”之語。可見飲茶在古代人們生活中佔有很重要的地位。
    
    唐代以前,茶器與食器不分。隨著飲茶風氣更為普及,茶器並日趨工巧,唐代末年出現了飲茶最理想的茶壺──紫砂壺,以紫砂泥為原料,經藝人精心製作,其壺顏色紫紅、質地細柔,造型古樸,澤地典雅,貴如鼎彝。宋代的紫砂壺已在文人中廣為使用,大詩人歐陽修曾詩云:“喜共紫甌吟且酌,羨君瀟灑有餘情。”詩中的“紫甌”即紫砂壺。宋代後期到明代的宜興紫砂生産的崛起,很快成為全國的紫砂器生産中心,在以後的數百年中,宜興始終是一領中國紫砂壺製作風騷,直至今日。
    
    宜興位於蘇、浙、皖三省交界處,地處太湖之濱。古代稱陽羨,唐代已是著名的産茶基地,許多名茶年年進貢,供皇府上下享用。唐代“茶仙”盧寺雲:“天子須賞陽羨茶,百草不敢先開花。”因此,在宜興很早就出現用丁山和蜀山的泥土,製作飲茶的紫砂壺。明人周高起的《陽羨茗壺錄》一書中記載,明代嘉靖制紫砂器藝人龔春的出現,把中國紫砂器推進到一個新的境界。龔春本名“供春”,少時為吳頤山的伴僮,當吳頤山的金沙寺讀書時,他就偷閒出來,私訪金沙和尚,精淘細土,勤於折捏制,終成大家。龔春成宜興紫砂製作的一代宗師後,他的作品被稱為“供春壺”,當時有“供春之壺,勝於金玉”之美稱。從此,宜興紫砂器生産發展迅速,百品竟新,名家輩出。
    
    清代中期,“西泠八家”之一的陳鴻壽加入紫砂壺設計製作過程,使集書法、繪畫、工藝為一體的紫砂壺剛問世,就贏得社會肯定,稱讚“曼生壺”是中國紫砂壺製作歷史中的又一個里程碑。此後,許多書畫家參與紫砂壺的繪畫和書法,諸如海上畫派盟主任伯年和吳昌碩,為熱戀紫砂壺,曾幾乎荒廢本業。這一習俗至今沿襲。



中國中央電視臺版權所有
地址:中國北京復興路11號(100859)
站長信箱:webmaster@mail.cctv.com
建議使用:800*600分辨率,16Bit顏色、
Netscape4.0、IE4.0以上版本瀏覽器和中文大字符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