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首頁 >  國家地理 >  民風民俗 >  華夏服飾  
“則高利”和長裙
阿昌族的衣著民族特色最濃
察哈爾蒙古族穿戴習俗
瑤族服飾
景頗族服飾
基諾族喜歡戴大耳環
滿族婦女不纏腳
獨龍族獨愛麻布衣
白族男女崇尚白色
彝族服飾
柯爾克孜族四季都戴 " 聖帽 "
俄羅斯族只有未婚少女才露發
納西族摹擬青蛙剪裁衣服
塔吉克人喜歡紅色
歷史悠久的文昌木屐

    海南省著名僑鄉文昌縣素有穿木屐的習慣,尤其是在建國前,木屐更為盛行。建國後,由於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雖然木屐逐漸被淘汰,以布鞋、皮鞋、塑料鞋取代,但是在城鄉,目前還有一些人仍然喜歡穿著木屐。
    
    木屐,是木底鞋子的通稱。相傳春秋時,晉國貴族介子推曾隨晉文公流亡國外,回國之後,介子推隱居綿上(今山西公休東南)山中,晉文公多次召請不至。後來奉命來召介子推的軍士想用縱火焚山的辦法逼他出山,介子推竟抱樹而死。晉文公哀嘆之餘,便用該樹為木料做成木屐,每當穿著時就説:“悲夫,足下!”以表示對介子推的眷念。晉文公是否擁有木屐的“發明權”,這裡姑且不説。由於木屐確有很大的實用價值,所以到了兩漢,木屐已相當流行,晉、南北朝時代,木屐不但得到廣泛的利用,其製作也不斷得到改革。
    
    文昌木屐初時,它的外形宛若一隻用木板釘成的小凳子,上面再接合鞋幫,著地的兩隻腳稱為屐齒。由於屐齒的接觸面積小,所以能適應泥濘的路面或在雨天行走,人不易滑倒。
    
    後來出於生活的需要,慢慢出現了由整塊木料鑿成的拖鞋形式的木屐。這樣的木屐有更多的優點,據有關資料記載,曾給它作了一番總結評價,説穿木屐有五大好處:“南方地卑,屐高遠濕,一也;炎徼虐暑,赤腳納閔,二也;所費無幾,貧子省屐,三也;澡身濡足頃刻遂燥,四也;夜行有聲,不便為姦,五也。”
    
    除了第五條過於牽強附會之外,其餘各項都説得甚為確切。文昌木屐種類頗多,有苦楝木屐、苦常木屐、江斧木屐等等,特別是用苦楝木料做的用油漆畫得很漂亮的木屐,因為苦楝木輕便耐用,著之足下,真是妙不可言。
    
    隨著中外文化交流,木屐遠傳域外,在日本、朝鮮和東南亞一帶,至今尤盛行不衰。



中國中央電視臺版權所有
地址:中國北京復興路11號(100859)
站長信箱:webmaster@mail.cctv.com
建議使用:800*600分辨率,16Bit顏色、
Netscape4.0、IE4.0以上版本瀏覽器和中文大字符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