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首頁 >  國家地理 >  民風民俗 > 工藝收藏   


泉州提線木偶

平遙推光漆器

佛山燈色扎作藝術

冰燈史話

面塑藝術

蔚縣剪紙

西湖竹骨綢傘

大自然景物的縮影

美麗的“西蘭卡普”   

精緻的瑤族馬尾帽

大理草編

民族扎染工藝

大理石工藝

黃楊木雕

話説宣紙

瀋陽羽毛畫

木碗生輝

淺説中國古硯

話説毛筆

角梳和箆梳

精美的福州紙傘

"泥人張"與惠山泥人

壽山石雕

古樸別致的黎家藤蘿

畫糖人

木中極品—紫檀

淺談中國古墨

瓷胎竹編

最理想的飲茶器具──紫砂壺

黎族紡織工藝

雨花石—觀賞石中的一朵奇葩

“天南貢品”——椰雕

木版年畫

北京皮影

宣德爐

聞名天下的景泰藍工藝

竹刻藝術

北京絹人的誕生

鼻煙壺

木雕

唐三彩

刺繡
風箏的起源


    風箏起源於中國,最早的風箏是由古代哲學家墨翟製造的。據《韓非子外儲説》載:墨翟居魯山(今山東青州一帶)“斫木為鷂,三年而成飛一日而敗。是説墨子研究了三年,終於用木頭製成了一隻木鳥,但只飛了一天就壞了。墨子製造的這只“木鷂”就是中國最早的風箏。
    
    中國風箏問世後,很快被用於測量傳遞信息,飛躍險阻等軍事需要。唐宋時期,由於造紙業的出現,風箏改由紙糊,很快傳入民間,成為人們的娛樂的玩具。
    
    宋朝風箏已在民間廣泛流行。隨著國際交往的增加,中國的風箏流傳到世界各地。先是傳到日本和朝鮮等近鄰國,後又漂洋過海,傳到了緬甸,馬來亞,印度尼西亞和新西蘭直到更遠的東方島嶼上;另一線則順著“絲綢之路”或蒙古人的征戰路線進入了阿拉伯和西歐。元代在中國為官17年的意大利人馬可.波羅歸國後,也把風箏介紹到了西方。
    
    山東濰坊是我國著名風箏産地,明代就已在民間出現扎制風箏的藝人。清代,隨著放風箏習俗的流行,風箏藝術亦達到鼎盛階段。道光年間,郭麟吟清明的一首竹枝詞描繪道:“一百四日小寒食,冶遊爭上白浪河,紙鳶兒子鞦韆女,亂比新來春燕多。”鄭板橋有詩曰:“紙花如雪滿天飛,嬌女鞦韆打四圍,飛彩羅裙風擺動,好將蝴蝶鬥春歸。”
    
    《濰縣誌》也記著:“清明,小兒女作紙鴦,鞦韆之戲,紙鴦其制不一,于鶴、燕、蝶、蟬各類之外,兼作種種人物,無不惟妙惟肖,奇巧百齣。清末,濰坊已形成了固定的風箏市場,全國許多地方的商賈都來濰坊購買風箏,一時間花樣翻新招主顧,雙雙蝴蝶鳶成行”,涌現出了一大批手藝高超的風箏藝人。
    
    濰坊風箏主要有三種基本造型:串、硬翅和簡形,其中以龍頭蜈蚣最突出。據説是受了龍骨水車的啟發而製造的。現在已發展成許多品種,小的可放在掌上,大的有幾百米長,造形、色彩也各不相同,從很簡單的白紙糊身,紅紙糊頭,不畫一筆,不染一色的蜈蚣風箏,到色彩繽紛,繪金描銀的九頭神龍風箏。從構思奇妙的二龍戲珠到三條巨龍在空中呈“y”,字形飛行的“哪吒鬧海”,真是千變萬化,“奇巧百齣”。
    
    濰坊的長串風箏除蜈蚣之外,還有各種不同的題材。如“梁山一百單八將”是把梁山的一百零八位好漢做得個個形態不同,栩栩如生,放上天去排成一隊,各持兵刃,隨風飄動,這時你也許會隱約地感到有戰鼓催陣,好像他們正要出發,去打下大宋朝庭……
    
    1984年4月,在濰坊的北海灘上放起了一條巨型龍頭蜈蚣,頭高4米,長4米,腰節直徑1.2米,這個風箏共長320米,當時在全國是最大的了。現在濰坊已成為國際風箏節的固定舉辦地。現代風箏在繼承傳統精華的基礎上,不斷花樣翻新,贏得了“風箏藝術,濰坊第一”的美譽。



中國中央電視臺版權所有
地址:中國北京復興路11號(100859)
站長信箱:webmaster@mail.cctv.com
建議使用:800*600分辨率,16Bit顏色、
Netscape4.0、IE4.0以上版本瀏覽器和中文大字符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