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首頁 >  國家地理 >  民風民俗 > 工藝收藏   


泉州提線木偶

平遙推光漆器

佛山燈色扎作藝術

冰燈史話

面塑藝術

蔚縣剪紙

西湖竹骨綢傘

大自然景物的縮影

美麗的“西蘭卡普”   

精緻的瑤族馬尾帽

大理草編

民族扎染工藝

大理石工藝

黃楊木雕

話説宣紙

瀋陽羽毛畫

木碗生輝

淺説中國古硯

話説毛筆

角梳和箆梳

精美的福州紙傘

"泥人張"與惠山泥人

壽山石雕

古樸別致的黎家藤蘿

畫糖人

木中極品—紫檀

淺談中國古墨

瓷胎竹編

最理想的飲茶器具──紫砂壺

黎族紡織工藝

雨花石—觀賞石中的一朵奇葩

“天南貢品”——椰雕

風箏的起源

木版年畫

北京皮影

宣德爐

聞名天下的景泰藍工藝

北京絹人的誕生

鼻煙壺

木雕

唐三彩

刺繡
竹刻藝術


    竹與松、梅被稱為“歲寒三友”,歷來深受人們的喜愛。詩人寫竹,畫家畫竹,藝人刻竹,平凡而普通的竹給予一種超然的美。因此,竹刻藝術品數百年來一直是中國人嗜喜之物。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用竹和最善用竹的民族之一。湖南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曾出土一件“西漢彩漆龍紋竹勺”,可見二千多年前人們就已喜用竹雕刻成精美的器物。有關當時的雕竹制器的概況,南北朝詩人有“野爐然樹葉,山杯棒竹根”的詩句曾加以描述。宋代郭若虛《圖畫見聞志》中記載了在漢代竹刻的技藝中,已出現了“留青”刻法。
    
    竹刻成為專門的工藝美術種類,則是從明代中期開始。明以前,傳世的竹刻器物和知名刻工較少,明代中期起竹刻工藝日益繁榮,名家輩出,使竹刻從實用性為主轉變成供人玩賞的藝術品。當時盛産竹子的江南嘉定和金陵,是明清時期竹刻藝術的兩大中心。嘉定派以朱鶴、朱纓、朱稚徵祖孫三代為代表。他們三人均擅用深刻、浮雕、圓雕的手法。浮雕又分淺浮雕和高浮雕兩種。由於他們藝術修養極高,工韻語,善繪畫、書法、篆刻等,在竹刻時用刀如運筆,生動有力,人物及動物神態親切自然。在朱氏三世的努力下,“嘉定派”成為當時全國竹刻藝術最大的流派,還有名垂竹刻藝術史的侯崤曾、沈大生、王永芳、王之羽、王質、吳之藩、施天章、周顥、顧宗玉等人,都是該派中的佼佼者。
    
    金陵派的竹刻藝術與嘉定派不同,不講究精雕細琢,只就天然形態,稍加鑿磨,對人稱之“大璞不斫”。刻法的主要技法是淺刻,即竹刻中的陰文刻法。這種刻法不僅有線也有面,使刻出景物有再現書畫的筆墨情趣。該派創始於明代中期,由濮仲謙首創,可惜的是濮氏去世後,得其親授或直接受其影響者競殆無一人。
    
    清代竹刻在繼承明代風格基礎上,又出現“翻簧竹刻”和“留青竹刻”兩種刻法。前者是將毛竹鋸成竹筒,去節去青,留下一層竹黃,經煮、曬、壓、膠合成鑲嵌在木胎、竹片上,然後磨光,再在上面刻圖紋飾。後者創始於清代中期。“留青”,是留用竹子錶面的一層青筠,作為雕刻圖紋,然後鏟去圖紋以外的竹青,露出下面的竹肌作地,故名。



中國中央電視臺版權所有
地址:中國北京復興路11號(100859)
站長信箱:webmaster@mail.cctv.com
建議使用:800*600分辨率,16Bit顏色、
Netscape4.0、IE4.0以上版本瀏覽器和中文大字符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