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極磷蝦及其資源開發
央視國際 (2003年01月29日 10:38)
南極磷蝦(Euphausia superba)是鯨魚、企鵝、海豹、魚類及許多海鳥的要餌料,是南大洋生態系統的關鍵種,同時也是地球上資源蘊藏量最大的海洋漁業種類。如果南極磷蝦突然滅絕,整個南大洋生態系統將迅速崩潰。南極磷蝦廣泛分佈于環南極水域,有關其生物量曾有多個估計結果,目前廣為接受的説法為5億噸左右。
南極磷蝦成體約6cm長、1g重,壽命5到10齡;營養價值豐富。主要分佈于250m以淺水層,經常形成連續的蝦群,對其捕食者和捕蝦船均具有很大的誘惑力。據報道蝦群的密度可達每立方米水體35kg、100多萬尾;迄今發現的最大蝦群覆蓋面積450km2,生物量逾200萬噸。
作為人類潛在的、巨大的蛋白質儲庫,南極磷蝦的商業開發早即引起人們的高度重視。南極磷蝦的試捕勘察始於1960s初期,1970s中期即進入大規模商業開發。捕漁國主要為日本和前蘇聯,以及後來的俄羅斯、烏克蘭等;目前捕撈磷蝦的國家主要有日本、波蘭、韓國和英國。
南極磷蝦的年上岸量1982年最高,近53萬噸,其中93%由前蘇聯捕獲。1991年之後隨著前蘇聯的解體,磷蝦産量急劇下降,近年來波動在10萬噸左右,其中約80%由日本捕獲。截止1997/1998年度,南極磷蝦的累計上岸量約550萬噸,其中絕大部分捕自南大西洋的南喬治亞島、南桑威奇群島和南奧克尼群島附近水域,約470萬噸;其次為南印度洋,約75萬噸,其餘約4萬噸捕自南太平洋水域。近十幾年磷蝦産量較低主要是由於市場需求不足,而非資源短缺所致。眾所週知,經過上個世紀60多年的獵殺,南大洋以磷蝦為主要食物的須鯨已被殲捕殆盡。有關科學家曾根據鼎盛時期鯨類對磷蝦的攝食量估計,大約每年有1.5億噸由於鯨類資源的衰退而“剩餘”的磷蝦可供捕撈。
南極磷蝦漁業的生産方式以拖網-冷凍加工為主。初期,由於磷蝦甲殼含氟量過高而存在加工上的困難,所捕磷蝦主要用作動物飼料。上世紀末,作為南極磷蝦的主要捕漁國日本的磷蝦産品主要有鮮凍、熟凍、去殼蝦肉和蝦粉等種類,大部分用作水産養殖和水族養殖的飼料和遊釣漁餌,另有10%供人類食用。現在,有關技術難題已得到解決,將磷蝦用於水産養殖和生化製品乃至人類食品的興趣將與日俱增。
我國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多次對我國南極中山站外普裏茲灣及其外海水域的磷蝦資源進行較為系統的調查。2001/2002年度中國第18次南極考察起進一步利用Simrad EK500 生物探測-回聲積分系統這一國際先進的聲學儀器對普裏茲灣及其外海磷蝦資源進行走航式聲學調查與評估,調查手段與方法已與國際接軌。此舉將對增加人類對南極磷蝦環南極分佈特徵的深入了解、監測南極磷蝦的資源變動趨勢及其對全球氣候變化的響應作出積極的貢獻,同時也將為我國南極磷蝦資源的開發進行必要的知識與技術儲備。
(作者:農業部 海洋漁業資源可持續利用重點開放實驗室 中國水産科學研究院 黃海水産研究所 趙憲勇
內容提供:中央電視臺 胡威)
責編:何貝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