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網絡電視直播點播手機MP4

中國第十六次南極考察

央視國際 (2002年12月26日 14:19)

  【中國第十六次南極考察隊】中國第十六次南極考察隊由長城站考察隊、中山站考察隊、格羅夫山綜合考察隊、南大洋考察隊和“雪龍”船組成。中國第十六次南極考察隊隊長盛六華,後因考察途中突發疾病返國,由王德正于1999年12月28日接任考察隊隊長,長城站站長吳金友,中山站站長劉書燕。考察隊總人數139人,長城站21人,中山站44人,格羅夫山考察隊10人,“雪龍”船47人,南大洋考察隊12人,外國科學家5人。第十六次考察隊實施“一船兩站”方案,“雪龍”船先行赴中山站,由中山站赴長城站,然後再返回中山站。

  長城站考察隊

  長城站考察隊共21人,其中越冬隊員13人,度夏隊員8人。長城站考察隊于1999年12月10日從北京出發,12月11日抵達智利聖地亞哥,經極地辦駐智利辦事處安排,12月14日飛往智利彭塔阿雷納斯,15日乘智利空軍大力神(C-130)飛機抵達長城站。度夏隊于2000年3月28日離長城站飛往智利彭塔阿雷納斯,4月3離聖地亞哥飛往巴黎,7日抵達北京。越冬隊13人繼續留站進行常規觀測和站務維持工作。

  度夏期間,根據國家“九五”南極科學考察計劃,進行了GPS國際聯測、地質與生態環境考察以及長城站環境影響評價等科學考察項目。進行了氣象及高分辨衛星雲圖接收等常規觀測項目。

  度夏期間的站務工作主要是:完成了考察站的物資和燃油的卸運工作。對考察站的發電機組、各種車輛設備等進行了維修保養,對部分建築油漆粉刷,拆除了地磁觀測空房、舊發射天線及鐵塔,清理了站區環境,運回了站上各種廢舊物資、廢油和各種垃圾等。

  中山站考察隊

  中山站考察隊共44人,其中越冬隊員18人,度夏隊員26人。1999年11月1日從上海乘“雪龍”船啟程赴中山站,12月4日抵達中山站。中山站度夏隊于2000年3月1日隨“雪龍”船撤離中山站,4月5日抵達上海港。越冬隊18人繼續留在中山站進行考察工作。

  度夏期間,中山站完成的站務工作有:中山站新建宿舍棟的基礎建設工作,對站上的發電機組、各種車輛等進行了維修、保養。對站上部分建築設施進行了粉刷工作。整理了站區環境,清除了原油庫旁的垃圾場,並完成了“雪龍”船到站上的卸油和部分物資的卸運工作。由於冰情嚴重,未能將建築物資卸運上站。

  度夏期間還完成了中山站區的科學考察工作。進行了氣象、高分辨衛星雲圖接收、臭氧、高空大氣物理、極光、地磁、GPS及重力場和固體潮等常規觀測。進行了南極臭氧和紫外輻射的監測和變化機制研究,站區及近岸地區生態環境研究,中山站環境影響評估和環境溶膠採集、有機污染物調查及企鵝傳染病調查等。

  格羅夫山綜合考察隊

  考察隊共10人,包括5名科學考察人員、3名記者、2名後勤保障人員,負責人劉小漢。考察隊1999年11月1日從上海乘“雪龍”船啟程赴中山站,12月4日抵達中山站。考察隊于1999年12月21日從中山站出發,按照15次隊路線用9天時間抵達格羅夫山,于2000年2月10日離格羅夫山,2月16日抵達中山站。考察隊在格羅夫山區野外工作44天,先後遷移大本營3次,考察全程共消耗航空煤油47桶(200L/桶),柴油16桶,汽油7桶。完成了地形測繪、地質考察、隕石回收及冰雪考察等科學考察項目。

  南大洋考察隊

  南大洋考察隊共12人。1999年11月1日隨“雪龍”船出發,2000年4月5日返抵上海港。主要進行了全程ADCP、海水和大氣二氧化碳分壓、大氣氣溶膠採樣及走航觀測。在普裏茲灣進行了物理海洋學、化學海洋學和生物地球化學、海洋生物學研究,回收和釋放了錨係沉積物捕集器。

  “雪龍”船

  “雪龍”船船員40人,隨船隊領導及氣象保證人員7人。“雪龍”船于1999年11月1日從上海啟航,執行南極考察“一船兩站”任務,航線為上海—新加坡—弗裏曼特爾—中山站—智利彭塔阿雷納斯—長城站—中山站—弗裏曼特爾—新加坡—上海。1999年12月5日“雪龍”船抵達中山站並卸運物資,12月26日抵達智利彭塔阿雷納斯港,送突發急病的盛六華同志到智利治療,28日接王德正隊長上船,12月29日駛離智利,2000年1月3日抵達長城站,1月6日完成長城站物資及燃油的卸運任務,並從長城站運回廢油11t,舊吉普車、裝載機各1輛及建築、生活垃圾共計231t,向韓國世宗王站卸運了吉普車、挖掘機各1台,油料408m3,6個集裝箱及補給食品15t。1月7日離開長城站,1月18日再次抵達普裏茲灣進行大洋考察,1月27日抵達中山站附近開始卸油工作,3月1日撤離中山站返航,于2000年4月5日抵達上海。整個航次歷時157天,航行27 053n mile,累計破冰51h,破冰43n mile,創造了“雪龍”船六下南極、航程最遠、破冰時間最長、離站時間最晚的記錄。(徐世傑)

  【中國第十六次南極度夏科學考察】中國第十六次南極夏季科學考察是在南極現場執行“九五”國家重點科學計劃(攻關)項目的最後一年,共安排科學考察項目10項,除國際GPS聯測外,其餘所執行的均為“九五”攻關計劃。

  長城站科學考察

  GPS國際聯測執行99/00南極夏季1月20日至2月20日國際全南極的GPS觀測,目的是針對大地形變開展的觀測研究,共取得30天的聯測數據光盤。

  南設德蘭群島新生代研究考察的目的是:①採集新生代火山岩樣品,為恢復群島的形成、抬升、剝蝕與環境變遷的演化過程收集野外資料。調查長城站火山機構的分佈、形態、産物;②與韓國合作共同採集火山岩樣品,為研究海峽拉張積累資料;③對南安第斯山脈開展包括構造、沉積盆地、岩漿活動、礦産及火山岩同位素地球化學等方面的調查。通過野外考察,獲取了大量寶貴的標本和資料,為深入研究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站區自然界面環境過程與全球變化專題考察此本次考察圍繞全新世表生地球化學過程進行,著重採集有關環境樣品和數據,目的在於探討不同高度上古新湖泊沉積所表達的氣候、污染物、生物活動的環境演化過程及其環境事件。

  站區環境影響評價長城站區環境影響評價的目的是:①科學考察活動環境影響因子跟蹤識別、污染源調查;②站區環境治理及環境管理措施評估;③站區水質、底質質量狀況監測評價;④環境評估公眾參與調查。除地質採樣因客觀原因未能按計劃完成外,通過現場考察和調查,所取得的樣品和資料將為長城站環境保護提供依據。

  中山站科學考察站

  區附近及近岸地區生態環境監測與研究該項考察屬於國家“九五”攻關第四專題的內容,以站區為基地,對站區及近岸地區常規生態環境因子進行系統監測,與第十五次隊的工作進行比較,做出階段性的總結。該次考察共獲取環境化學、環境生物學、大氣及其他常規要素67份樣品,194組數據,基本涵蓋了中山站區及近岸地區的環境生態現狀,為長期監測提供了背景資料。

  站區環境影響評價中山站區環境影響評價的目的是:①科學考察活動環境影響因子跟蹤識別與污染源調查;②站區環境治理及環境管理措施評估;③站區水質底質監測評價;④環境評估公眾參與調查。通過現場考察和調查,針對存在的問題,提出了初步的改進建議,所取得的樣品和資料將為中山站環境保護提供依據。

  風化殼和原始環境形成過程該項目開展了兩項現場考察工作:環境中有機污染物調查;企鵝傳染病調查。第一項的考察和取樣對象分別是:生物樣、岩土、水樣、固體廢物等。第二項完成部分現場採樣,因客觀條件限制,部分未能完成,樣品分析在國內進行。

  全程臭氧和紫外輻射的監測和變化機制研究

  通過安裝在“雪龍”船的高精度紫外輻射和地面臭氧觀測儀器,獲取整個航線的資料,對中山、長城兩站的常規氣象觀測也進行了全面了解,通過對資料的綜合分析,揭示紫外和臭氧變化規律,並與國內外和站上的同期資料相比,分析南極地區臭氧和紫外輻射的變化過程及其在全球變化中的作用。

  格羅夫山綜合考察

  基本完成了預期的目標,主要成果和進展是:完成核心區110km2第一張1:2.5萬地形圖;收集28塊隕石;採集了大量沉積岩轉石;發現並確認6條懸浮終磧堤;考察了分佈在各島峰山體上的冰川;發現了系列古土壤(據了解該發現尚屬首次);在藍冰區鑽設定位標桿;首次實施冰縫內部直接觀測並取樣;在核心區主峰大本營樹立了半永久性紀念標。

  南大洋和普裏茲灣考察

  該考察是執行“九五”攻關計劃的最後一個航次,同時又是執行國家重點基金項目“南大洋碳循環”的關鍵航次,重點保證了“碳循環”項目的實施,在普裏茲灣著重于從陸隆與深海洋區之間的直達海底作業,完成了中美合作沉積物捕捉器的回收和重新布放作業,走航觀測按照計劃要求執行,取得了大量寶貴的資料和樣品。(吳依林)

  航觀測按照計劃要求執行,取得了大量寶貴的資料和樣品。(吳依林)

責編:東子


[ 新聞發送 ] [ 打印 ] [關閉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