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國家地理 > 國家地理報道 > 正文

“炮轟”彗星後存在4種可能

央視國際 (2005年06月28日 09:39)

  中科院紫金山天文臺王思潮研究員介紹,“炮轟”彗星是一次人造的天象,尚未發生之前,還存在著多種可能性。

  王思潮介紹,坦普爾一號彗星的中心是一顆直徑約6公里的彗核,彗核由大量的水冰、二氧化碳冰、甲烷冰物質和岩石塵埃物質組成。7月4日由深度撞擊號宇宙飛船發射370公斤撞擊艙就像一顆巨型炮彈,將以10.2公里的宇宙速度撞向這顆彗星的彗核,爆炸能量相當於4.5噸烈性炸藥,此時將有多種可能性發生。

  第一種可能性是沒有擊中彗核,其原因是這次撞擊難度相當大,因為宇宙飛船“炮彈”和彗星都在以宇宙速度飛快地運動,而且運動路線並不在同一條直線上,這就好比騎在飛快奔馳的馬匹上,想用箭射中展翅飛翔的老鷹,難度很大;

  第二種可能是雖然擊中彗核,但由於彗核比預計的堅硬得多,所打出的撞擊坑並不大,濺射出的物質也較少,彗星增亮不明顯;

  第三種可能是撞擊時爆炸所産生的深坑不下30米深,一個足球場那麼大。撞擊瞬間被高溫熔化蒸發的物質産生節日焰火般的絢麗景象,所濺射出的大量塵埃氣體物質使坦普爾一號彗星熠熠生輝,並持續幾天乃至幾個星期之長;

  第四種可能是這顆彗星的彗核相當鬆散,在激烈的炮轟中分崩離析,變成幾顆彗核,甚至全部瓦解。

  王思潮説,估計第三種可能性較大。但需要注意的是,“炮轟”發生在遠離地球1.3億公里之外,地球上所見現象與宇宙飛船近距觀測還是有很大不同的。 (記者蔡玉高)

責編:陳玥  來源:新華網

本篇文章共有 1 頁,當前為第 1 頁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