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網絡電視直播點播手機MP4
>> [歷史人文民俗]

我所見到的佛舍利——央視記者走讀玄奘路十六

央視國際 2003年09月19日 11:36

  許多佛教國家都宣稱擁有佛骨或者佛舍利,卻講不出其來歷。印度史學界認為,印度比哈爾邦博物館收藏的佛舍利不僅歷史脈絡清晰,而且玄奘在《大唐西域記》中有明確記載。我在比哈爾邦考察佛教文化遺址時,特意到比哈爾邦博物館瞻仰了微縮的古代佛塔,根據博物館的介紹,裏面的滑石罐裏盛有佛祖的真身舍利。


比哈爾邦博物館外景

  我在門口購買參觀券後,穿過一條水泥路就到了博物館,上二層樓,迎面是一個加有防護網的鐵門,旁邊有兩位攜帶武器的保安人員。我按規矩脫掉鞋子,輕輕走了進去。迎面就是一個微縮的印度古代佛塔橫剖面,盛有佛舍利的滑石罐就放在裏面。在燈光下,那只滑石罐像一顆脫水的橘子,沒有任何裝飾,很難想象佛舍利就在裏面。展廳周圍挂著比哈爾邦佛教遺址圖片,似乎在解釋佛舍利與這些佛教遺址的關係。我向保安人員出示了印度政府頒發給我的記者證,在徵得同意後,我拍攝了幾張佛舍利圖片。正要離去時,恰好有一個重要人物來考察,博物館負責人打開層層保險鎖,向這位大人物展示了裏面的佛舍利,我也乘機湊過去看了一眼。裏面是灰質狀的東西,還有一個殘缺的金葉、一粒小螺殼和兩粒綠色舍利。在場的人像看一件出土文物一樣,大都充滿好奇,並沒有佛教國家迎奉佛舍利的隆重和莊嚴。

  釋迦牟尼傳教四十五年,于八十歲時在俱屍那迦入滅。在大迦葉的主持下,佛弟子們按照當時的風俗將其遺骸火化,然後將舍利存放在了當地的議會堂裏。當年佛陀宣揚佛法的國家聽到這一消息後,都派人前來索要舍利。經過協商後將佛舍利分為八份,各國各持一份。離車族為了供養佛舍利,便建了一座覆缽式佛塔,將舍利安奉其中。隨著時代變遷和烽火戰亂,這座佛塔逐漸在人們的視野裏消失了。佛教在印度湮滅後,再無人關心佛舍利的去向。據説在佛教四大聖地之一的鹿野苑裏,曾經從一座佛塔的基座裏發掘出一個石函,裏面有骨灰和金耳環。人們把骨灰扔掉了,只留下了金耳環。後來根據印度考古學家的推測,那一部分骨灰極有可能也是釋迦牟尼的骨灰。


微縮佛塔中的佛舍利

  唐朝僧人玄奘來到吠舍離(Vaisali)後,曾經詳細考察了當地的佛塔,並把當地的佛舍利傳説寫進了《大唐西域記》裏。當地僧人曾經對玄奘説,這裡有一個佛舍利塔,裝有佛舍利的滑石罐上有一道裂紋,裏面的骨灰只佔滑石罐的四分之一。1958年,印度考古學家AS阿爾特卡爾博士(Altekar)根據玄奘的記錄,在吠舍離的野地間發現了一個佛塔殘基,他和同伴們在殘塔最深處發現了一隻滑石罐,打開這只滑石罐後,發現裏面的骨灰只佔很小一部分。玄奘記載的阿育王分出十分之九的説法得到了印證。孔雀王朝的阿育王皇帝在殘酷戰爭後歸依了佛門。他下令廣建佛塔,並打開了七座佛舍利塔,從中取出十分之九的骨灰,分到了其他佛塔中。考古研究還發現,這個佛塔的石塊和土質證明此塔被修繕過至少三次。最早的塔基為公元前600年左右所建。第一次修繕是在阿育王從舍利罐中取去出十分之九的骨灰後。第二次比較簡單,最後一次是在公元2世紀左右。

  佛陀遺骨被稱為舍利。在當今寺廟佛塔裏供奉的舍利中,有些是菩薩、羅漢、高僧遺留下來的。大部分為灰質狀,白色為骨舍利,赤色為血肉舍利,黑色為發舍利,雜色為綜合而 成的,也有一些舍利為琉璃狀。佛陀去世後,教徒無法再向佛祖本人頂禮膜拜,便轉向了佛的骨灰,他的骨灰供奉在佛塔中。古代人稱其為瘁堵波﹙ Stupa﹚。公元前三世紀,阿育王集合一部分的佛舍利,分送到有佛法流行的地區,在僧寺旁建造佛塔,作為禮敬供養的對象,以滿足佛弟子對佛陀的懷念之情。所以印度歷史上曾經出現了大量佛塔,僧人們也就負責起了佛塔的管理責任。

  有了佛塔後,就有了燒香膜拜香,進而有了佛教伎樂歌舞來供養舍利塔,佛教從此有了類似世俗宗教的祭祀天神行為。佛陀在世時,除了飲食之外,並沒有這些供養規定。佛教後來興起了一些列規矩,首先是為了推廣普及和弘揚佛教,第二為了滿足信眾的心理需求。故佛塔越建越多。寺塔的莊嚴宏偉造就了一番新氣象,卻失去了佛陀時代的淳樸精神了。

  印度古代的佛塔為半圓形,在方形基壇上用磚瓦或石頭砌起一個拱頂,與中國鄉村的土墳極其相似,稱為覆缽,盛有佛舍利的容器就安放在裏面。中央頂部豎著一個傘蓋,從很遠的地方就能看見,可以給四處遊化的信徒以 心靈上的安慰。後來在佛塔周圍出現了石欄和石牌坊,上面刻上的佛教故事。佛塔傳到中國以後,其覆缽部分漸漸退化,覆缽上方的傘蓋演繹成了樓閣式塔。這些佛塔功能上與印度的瘁堵波一樣,但是形式上已經完全中國化了。許多佛塔內建有梯階,則可供人層層上進,回顧外望,代表著佛法修行的漸進,同時也可以遍觀十方大地一切蒼生。這一切使得佛教具有很強的象徵意味。

  佛教徒的最高信仰是三寶。佛像代表佛寶,經典代表法寶,教徒代表僧寶。我在印度考察佛教歷史時才了解到,古代印度佛教徒禮拜佛像、佛塔、或者佛舍利,並不是祈求佛祖保祐自己,也不是要寬恕自己的罪過,更不會要求讓佛祖保祐實現自己的夢想,而是為了表示對佛祖的敬仰。佛陀是一位德行圓滿的聖者,故受到了信徒們的頂禮膜拜。當佛教徒看到佛塔或佛像時,他 就會拋棄心中煩惱,保持心情的寧靜。如今中國人進入寺廟後有很強的功利目的,要麼是來許願,要麼懺悔,要麼來滿足自己的個人慾望,實在遠離了佛教最初的意思。


印度山奇佛塔的精美牌樓

  現在看來,去實地考察遠比翻閱歷史典籍更容易看到歷史的真實。從典籍上來探討古代文化很容易上當。例如,一部憲法上寫著民眾有享受言論的自由,實際上民眾並沒有享受到這種權利。我們從文化遺址上考察歷史文化則不容上當。佛舍利本身就是人的骨灰,佛教也是佛陀和歷代高僧共同創造的。對佛教得研究越深入,就越能看清楚裏面的人為成分。其它宗教也是如此。對於一個學者來講,宗教只能被當作一種社會習俗來研究。 (本台駐印度記者 張謳)

(編輯:王卉來源:CCTV.com)

相關文章:

  • 央視記者走讀玄奘路連載專輯 (2003/09/19/ 1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