臘八節
央視國際 (2005年01月13日 14:17)
臘八節又稱臘日祭、臘八祭、王侯臘或佛成道日,原係古代歡慶豐收、感謝祖先和神靈(包括門神、戶神、宅神、灶神、井神)的祭祀儀式,後演化成紀唸佛祖釋伽牟尼成道的宗教節日。夏代稱臘日為“嘉平”,商代為“清祀”,周代為“大蠟”;因在十二月舉行,故稱該月為臘月,稱臘祭這一天為臘日。先秦的臘日在冬至後的第三個成日,南北朝開始才固定在臘月初八。
臘八節的起源與傳説
《説文》載:“冬至後三戍日臘祭百神。”可見,冬至後第三個戍日曾是臘日。後由於佛教介入,臘日改在十二月初八,自此相沿成俗。
何故歲終之月稱“臘”?其含義有三:一曰“臘者,接也”,寓有新舊交替的意思(《隋書?禮儀志》記載);二曰“臘者同獵”,指田獵獲取禽獸好祭祖祭神,“臘”從“肉”旁,就是用肉“冬祭”;三曰“臘者,逐疫迎春”,(《荊楚歲時記))中記載)。臘八節又謂之“佛成道節”,亦名“成道會”,實際上可以説是十二月初八為臘日之由來。據傳,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修行深山,靜坐六年,餓得骨瘦如柴,曾欲棄此苦,恰遇一牧羊女,送他乳糜,他食罷盤腿坐於菩提樹下,於十二月初八之日悟道成佛,為了紀念而始興“佛成道節”。中國信徒出自虔誠,遂與“臘日”融合,方成“臘八節”,並同樣舉行隆重的儀禮活動。
臘八節,民間大都流行喝臘八粥。關於喝臘八粥的由來,民間還流傳着許多故事。
一説,西晉時有個極懶的青年人,平素游手好閒,坐吃山空,他的新婚娘子屢勸無效,然而到了年末的十二月初八,家裏斷炊了,那小夥子饑腸難熬,遍搜米缸、面袋和家裏的罈罈罐罐,將剩粒遺粉連同可食的殘碎物,過洗入鍋,煮了一碗糊狀粥喝下,從此,苦思悔恨,狠下決心痛改前非。當地人們便借此教育子女,每逢臘八都煮粥喝,既表示臘祭日不忘祖先勤儉之美德,又盼神靈帶來豐衣足食的好年景。
一説,岳飛遭奸臣陷害,被扣軍糧,百姓聞訊,戶戶送去粥飯,岳軍混合而食。這天正好是臘月初八,以後這個日子,百姓們都要煮臘八粥,懷念岳飛和岳家軍。宋代最盛行喝臘八粥,無論宮廷、官府,還是寺院、百姓家,都爭相煮臘八粥。《武林舊事》載:“十二月八日,即寺院與人家用胡桃、松子、乳蕈、柿、栗之類作粥,謂之‘臘八粥’。”亦叫“五味粥”或“八寶粥”。
還有一説,明太祖朱元璋小時給財主放羊,經常挨餓,一天他在房間裏發現一個老鼠洞,想抓只老鼠燒熟充饑,便伸手去掏,掏到深處,發現裏邊有大米、玉米、豆子等老鼠的積糧,他把這些雜糧煮成一鍋粥,吃起來十分香甜。後來當了皇帝,山珍海味吃厭了,臘八這一天想起當年的一鍋雜糧粥,就命禦廚將五穀雜糧煮粥而食之,並賜名為“臘八粥”。
臘八節食俗
關於臘祭,古書多有記載:“十二月八日為臘日。村人並擊細鼓,戴 胡頭,及作金剛力土以逐疫。”到了唐宋,此節又被蒙上神佛色彩。相傳釋伽牟尼成佛之前,絕欲苦行,餓昏倒地。一牧羊女以雜糧摻以野果,用清泉煮粥將其救醒。釋伽牟尼在菩提樹下苦思,終在十二月八日得道成佛。從此佛門定此日為“佛成道日”,誦經紀念,相沿成節。到了明清,敬神供佛更是取代祭祀祖靈、歡慶豐收和驅疫禳災,而成為臘八節的主旋律。其節俗主要是熬煮、贈送、品嘗臘八粥,並舉行慶豐家實。同時許多人家自此拉開春節的序慕,忙於殺年豬、打豆腐、膠制風魚臘肉,採購年貨,“年”的氣氛逐漸濃厚。
臘八粥又名五味粥、七寶粥、乳糜粥、香粥、佛粥或長生粥,係用各種米(糯米、大米、玉米、黃米、高粱米、黑米)、各種豆(蕓豆、赤豆、綠豆、大豆、豇豆、扁豆)、各種乾果(大棗、板栗、杏仁、花生、核桃、百合、桂圓、蓮子、芝麻、青紅絲),雜以豆腐、薯芋、肉品、蔬菜熬煮而成。它主要在“浴佛會”上供佛齋僧,也分送親友和善男信女,並施捨給貧民、流民。此粥在流傳過程中,各地出現百餘種配方,表現出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對美食孜孜不倦的追求。
以下列舉幾種有名的配方:
《雞肋篇》所記配方:“寧州(今遼寧復縣一帶)臘月八日,人家竟作白粥,於上以林栗之類,染以眾色,為花鳥象,更相送遺。”
《武林舊事》所記配方:“(杭州)寺院及人家用胡桃、松子、柿栗之類為之作粥,謂之臘八粥。”
《金瓶梅》所記配方:“(蘇北)粳米投着各樣榛、松、栗子、果仁、梅桂、白糖粥兒。”
《明宮史》所記配方:“(明宮內)前幾日將紅棗搗破泡湯,至初八早,再加粳米、白果、核桃仁、栗子、菱米煮粥,供於佛聖前,並於房牖、園樹、 井灶之上,各分佈所煮之粥。”
《清嘉錄》所記配方:“(蘇州)居民以菜果入米煮粥,調之臘八粥;或有債自僧尼者,名曰佛粥。”
《紅樓夢》所記配方:各色米豆加五種菜果(紅棗、栗子、花生、蒙用、香芋)。
《燕京歲時記》所記配方:“(北京)臘八粥者,用黃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紅江豆、去應棗泥等,合水煮熟,外用染紅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松子,及白糖、紅糖、瑣瑣葡萄,以作點染。切不可用蓮子、扁豆、江米、桂圓,用則傷味。每至臘七日,則剝果滌器,技夜經營,至天明時則粥熟矣。除祀先供佛外,分饋親友,不得過午。並用紅棗、桃仁等製成獅子、小兒等類,以見巧思。”
相對而言,官府和寺廟的臘八粥更為講究。如山東曲阜的衍聖公府重視其事,有專人掌管,配方多達二十余種,一熬數鍋。除了款待曲阜一帶的儒生外,還四設粥棚,賑濟災民。清代北京的雍和宮則專為宮廷熬製臘八粥。原料由內廷撥給,並派王公大臣監製。屆時用直徑2米的六口大鍋同時熬煮,除了獻佛進貢,還要封寄邊關大臣,散結京城百姓。
從營養功效看,臘八粥具有健脾、開胃、補氣、安神、清心、養血之功,並有禦寒作用,是冬令的滋補佳品,故能傳承百代而不衰。
責編:郭翠瀟 來源:CCTV.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