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網絡電視直播點播手機MP4
 
 

2002年“公眾關心的十大科技事件評選”候選事件

央視國際 (2003年01月02日 10:41)

  1.乾旱的塔裏木盆地北緣蘊藏地下“三峽水庫” 地下水資源360億立方米

  茫茫的大西北,乾旱缺水一直困擾著長期生活在那裏的人們。在勘查中,我國地質工作者發現,乾旱的塔裏木盆地北緣蘊藏一個特大型“地下水庫”,地下水年補給量每年高達10億立方米,地下水儲存資源360億立方米,略等於一個三峽水庫(393億立方米)的庫容。地質人員還查明了阿克蘇河下游區、葉前爾羌河的鹹淡水分佈規律,圈定出一定範圍的淡水帶;實現了在劣質水分佈區尋找飲用水源的突破性進展。

  2.我國海域發現大面積“可燃冰”

  通過兩年多的努力,科研人員在我國沿海發現了新型能源——“可燃冰”的地球物理標誌,而且大致圈出約8000平方公里的分佈面積。天然氣水合物俗稱可燃冰,是一種新型能源,存在於大海深處。

  從1999年開始,科研人員通過兩年多的調查獲得了重大發現:在採集的高分辨率多道地震剖面上,初步鑒別出在400多公里地震剖面上存在天然氣水合物礦藏的顯示標誌,而且顯示出巨大的資源前景。

  3.我國超導托卡馬克可控熱核聚變研究步入世界前列

  中國科學院等離體物理研究所主持的超導托卡馬克可控熱核聚變研究,新一輪實驗取得位於世界前列的重大成果,使HT-7超導托克馬克裝置成為國際上可進行穩態高參數等離子體實驗的兩大平臺之一。專家認為,這是我國大科學工程研究的一個重大突破。

  超導托卡馬克可控熱核聚變是我國新世紀初重點支持的十項大科學工程之一。本輪實驗實現了低雜波驅動下電子溫度超過500萬度、長達20秒可重復的高溫等離子體放電;實現大於10秒、電子溫度超過1000萬度的高參數等離子體放電。這項令世人矚目的成果,是在中等尺度和中等磁場強度的托卡馬克裝置上取得的。 

  4.中國科學家初步揭開人類細胞衰老之謎

  中國科學家經過多年研究,目前已初步闡明人類細胞衰老的主導基因P16是人類細胞衰老遺傳控製程序中的主要環節,揭示了P16基因在衰老過程中高表達的原因,從而初步揭開人類細胞衰老之謎。

  抑制P16基因表達,不僅使細胞壽命延長,衰老程度減輕,而且端粒長度的縮短也在減緩

  此項生命科學基礎研究是中國學者在人類細胞衰老機理上取得的原創性貢獻,它為科學界進一步闡明人類細胞衰老問題提供了一條新途徑。

  5.我國啟動人類重大疾病蛋白質組學研究項目

  一項由我國6名院士領銜、100多名中青年科學家參與的以肝炎、肝癌、心血管病等疾病為研究對象的高科技研究日前正式啟動。這個研究項目計劃運用現代生物技術在防治這些疾病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今後5年我國這一項目研究的目標包括:建立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蛋白質組學研究技術平臺;選擇與人類重要生命活動緊密相關的系統、器官、細胞,建立1—2種具有基因表達譜研究基礎的重要生理、病理體系或過程的蛋白質譜和蛋白質連鎖群,確立或發現500種以上人類新型蛋白質,探索蛋白表達的群集調控規律和蛋白質相互作用網絡;以嚴重影響我國人民健康的肝炎、肝癌、心血管病等重大疾病為對象,發掘與上述疾病發生發展密切相關的蛋白質群,為重大疾病的防治提供新的預警、診斷標誌物和新的藥物靶標。

  6.國家科學技術獎頒發 王選、黃昆獲最高科學技術獎

  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2月1日上午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江澤民為獲最高科學技術獎的王選、黃昆頒獎,朱鎔基發表重要講話,大會由胡錦濤主持,李嵐清宣讀國務院獎勵決定。

  王選院長長期致力於文字、圖形和圖像的計算機處理研究,他應用自己的發明和創新成果開發了漢字激光照排系統。

  黃昆院士提出的與晶格中雜質有關的X光漫散射預言,後來被實驗證實,可直接用於研究固體中的微觀缺陷。他與諾貝爾獎獲得者波恩合著的《晶格動力學》一書,對信息産業,特別是光電子産業,具有重要的現實指導意義。

  7.“神舟”三號飛船發射成功並圓滿返回

  3月25日晚上10時15分,我國研製的“神舟”三號飛船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升空並成功進入預定軌道。國家主席江澤民來到載人航天發射場觀看飛船發射,併發表了重要講話。

  “神舟”三號無人飛船按照預定軌道在太空飛行7天,環繞地球108圈後,于4月1日16時51分在內蒙古中部地區成功著陸,順利完成預定空間科學和技術實驗任務。

  8.我國科學家率先開發出癌症檢測生物芯片

  4月8日中國科學院宣佈,中國科學院生化細胞所研究員胡賡熙開發出多腫瘤標誌物蛋白生物質芯片檢測系統。這一癌症檢測生物芯片獲得中國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頒發的新生物製品第一類新藥證書,它可同時對12種臨床常用的腫瘤標誌物進行前期輔助檢測,準確率達80%左右。這是目前國際上唯一一例用於醫學檢測的生物芯片産品。

  9.劉東生獲環境科學最高獎

  4月12日,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劉東生被授予2002年度“泰勒環境獎”,成為獲此殊榮的首位中國內地科學家。“泰勒環境獎”是環境科學領域的最高獎,有“環境科學的諾貝爾獎”之稱。

  劉東生從黃土-古土壤序列250萬年磁化率曲線與深海沉積氧同位素曲線的比較研究中,提出古氣候多旋回學説,肯定了大陸沉積與海洋和冰蓋環境變化記錄的可比性,對全球變化研究作出了重要貢獻,被認為是中國黃土研究的先驅。

  10.我國在超高壓變質岩石中實施大陸科學鑽探 這在世界尚屬首次

  4月6日中國大陸科學鑽探工程在堅硬的超高壓變質岩石中完成了2000米的先導孔鑽探。這次鑽探是在具有全球地學意義的大別—蘇魯超高壓變質帶實施的。大別—蘇魯造山帶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超高壓變質帶。超高壓變質帶研究已成為當今國際地學研究的前沿和熱點。中國大陸科學鑽探工程的主要科學目的就是研究超高壓變質岩的形成機制及地球動力學。

  11.科學家發現世界最早的有胎盤類哺乳動物攀援始祖獸化石

  我國遼寧省淩源縣新發現的攀援始祖獸化石,被確認是世界最早的有胎盤類哺乳動物化石。這為真獸類(有胎盤)哺乳動物的起源和最早期演化提供了新的化石證據。

  這一新發現是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和美國匹茲堡卡內基自然歷史博物館的科學家共同完成的。據估計,化石的地質年代至少早于1.3億年。

  4月25日出版的英國《自然》科學雜誌上發表了這一研究成果。

  12.我國發現首個世界級大氣田 儲量達6000億立方米

  我國科學家經過兩年多的勘探,探明內蒙古伊克昭盟的蘇裏格大氣田天然氣地質儲量達到6025.27億立方米,相當於一個儲量6億噸的特大油田,不僅是我國現在規模最大的天然氣田,也是我國第一個世界級儲量的大氣田。

  蘇裏格氣田的勘探突破,使得它所在的長慶油田天然氣探明儲量累計上升到1.18萬億立方米,不僅為西氣東輸的順利實施提供了重要的氣源保證,還為擴大向北京、天津及整個華北地區、東部地區的天然氣供應奠定了可靠的資源基礎。

  13.國際首創交流直流電力集成新技術

  一種能夠同時提供高品質交流和直流電的新型發電機在海軍工程大學誕生。由馬偉明院士主持完成的新型電機,與傳統的交直流分別供電的兩台發電機組相比,設備的體積和重量減少40%以上,工程造價降低40%以上。

  該成果推廣應用後,將使我國船舶、飛機、移動通訊、石油鑽井平臺等獨立系統供電方式實現質的飛躍。

  14.青藏鐵路風火山隧道成功突破高原凍土技術難題

  青藏鐵路風火山隧道素有“世界第一高隧”之稱,其所經地域地質構造被視為隧道施工的“禁區”。中鐵二十局經過10多個月的技術攻關,成功突破了高原凍土隧道施工這一世界性技術難題。

  該局首次實現在厚層地下冰表面噴射砼的最佳施工方案;在施工中鋪設兩層防水板有效防止了隧道運營後凍脹破壞和厚層地下冰熱融圈擴大。

  15.中國啟動全民科學素質計劃 頒布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普及法》

  中國科協開始組織實施“全民科學素質計劃”,旨在實現到新中國成立100週年時我國全體公民都具備科學素質的遠景目標,改變目前我國公眾具備科學素質的比例只有1%左右的窘況。

  2002年6月29日頒布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普及法》。該法對於動員社會各界力量,充分發揮政府部門、科協等各類社會團體及公眾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在全社會範圍內實現科普資源的優化配置和合理利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16.第24屆國際數學家大會在我國舉行 霍金、納什來中國攪動科學熱

  第24屆國際數學家大會8月20日在北京舉行。國家主席江澤民出席開幕式。國際數學家大會是最高水平的全球性數學科學學術會議,被譽為國際數學界的“奧林匹克”。100多年來國際數學家大會第一次由中國主辦,也是第一次由發展中國家主辦。此屆國際數學家大會在我國舉行,是對我國近20年來數學發展的肯定。

  在此屆國際數學家大會期間,著名英國理論物理學家史蒂芬霍金、美國著名數學家納什來到我國,引發科學熱潮。

  17.我國研製成功萬億次計算機

  聯想集團獨立開發出具有自主知識産權的深騰LSSC—II大規模機群系統,實際速度達到每秒1.027萬億次浮點運算(經國際通行的標準程序測試)。這是國內市場中第一個實際性能達到萬億次水平的計算機産品,在每年兩次公佈的全世界當時安裝的實際運算速度最快的前500台計算機名單中,排在第24位。該系統主要應用於計算流體力學、石油地震資料處理、油藏模擬、氣候模式計算、材料科學計算、DNA與蛋白計算等。

  18.“龍芯”一號改寫我國信息産業無芯歷史

  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研製的“龍芯”一號通用CPU通過專家鑒定,並已投入産業化的實際應用。一個國家經濟要騰飛,不能不發展現代信息産業;發展現代信息産業,必須擁有自己的“芯”。“龍芯”的誕生,是民族科技産業化的一個里程碑,必將為國家經濟發展和國家安全以及可持續發展做出基礎性、戰略性和前瞻性的重大貢獻。

  19.我科學家獨立完成國際水稻基因組計劃第四號染色體精確測序

  我國大陸科學家獨立完成了所承擔的國際水稻基因組計劃第四號染色體精確測序任務,對國際水稻基因組計劃測序工作的貢獻率達到10%。

  這是我國迄今為止完成的最大的基因組單條染色體的精確測序,研究論文發表在11月21日出版的《自然》雜誌上。他們採用克隆步移法完成了對水稻粳稻基因組第四號染色體全長序列的精確測定。拼接後總長為3500萬鹼基對,精確度為99.99%,覆蓋染色體全長序列98%,達到了國際公認的基因組測序完成圖的標準。

  20.中國完成世界首張水稻基因組“精細圖” 測出6萬個水稻基因

  中科院、科技部、國家計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于12月12日聯合宣佈:中科院基因組信息學中心等單位成功繪製出水稻(秈稻)基因組“精細圖”,確定了水稻(秈稻)基因在染色體上的分佈和定位以及育種的遺傳標記。作為全世界第一張農作物的基因組精細圖譜,它為闡明水稻基本生物學性狀的遺傳基礎,識別、篩選具有經濟價值的遺傳基因打下了堅實基礎。

責編:邵金


[ 新聞發送 ] [ 打印 ] [關閉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