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 | 網絡電視直播 |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推進科學發展觀在浙江的實踐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6年03月25日 22:58 來源:CCTV.com

  主講嘉賓:中共浙江省委書記習近平

  主持人趙赫:觀眾朋友,大家好!歡迎各位收看中央電視臺特別節目《中國經濟大講堂》。説到民營經濟很多朋友馬上可能就會想到浙江,確實改革開放以來,浙江人是走南闖北,開辦企業,毫不誇張地説,今天浙江人經商的腳步可以説已經走向了全世界,在這中間,浙江精神所包含的勤勞、智慧和勇於開拓也給我們大家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2006年的新年剛剛過去,我們剛剛迎來“十一五”,一個新的發展時期,這個時候浙江又傳來一個好消息,浙江省人均GDP在全國率先突破了3千美元的大關,面對這樣一個走在前列的東部省份來説,人們不禁要問浙江經濟的動力源泉究竟是什麼?面對未來的五年,浙江人在思考著什麼?在籌劃著什麼?那麼我想今天我們邀請到的這位主講嘉賓將會為我們打開這些問號,現在我們掌聲有請今天的主講嘉賓,中共浙江省委書記、浙江省人大常委會主任習近平先生,有請!

  習近平:在開講之前,我想先説一下浙江這個名字。人家講人如其名,我們可以説是地如其名,浙江的由來這個名字就是錢塘江,江勢曲折,所以過去叫之江,由於它的曲折又叫浙江,我講這個名字就是省以江名,它蘊含著許多的轉折和曲折,這也正像浙江的歷史發展一樣,有著很多的轉折和曲折,所以我從這裡開始講起。

  首先講轉折,應該説近幾十年來,浙江最大的轉折就是改革開放,東南沿海,眾所週知的原因,建國以後工業企業不太多,工業建設不太多,那麼自古以來浙江雖然也有很多的魚米之鄉,但是陸域資源很少,人多地少,所以從全省的情況來看,我們在農業的資源稟賦方面也是一個偏緊的省份,沒有工業,典型的農業省,自然資源匱乏,這就是浙江的一個省情,那麼改革開放以來,在黨中央的正確領導下,浙江的歷屆省委省政府高舉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偉大旗幟,團結我們浙江幹部群眾,艱苦奮鬥、開拓進取,可以説走出了一條具有浙江特色的經濟發展的道路,我這裡有一個數字,從1978年到2005年全省的GDP年均增長13.1%,這是一個高速持續發展,總量從124億元增加到13340億元,那麼我們在全國的位置由第12位上升到第4位,人均GDP由第16位也上升到第4位,與此相應的很多指標,我們在全國都是排在第4到第5位,像投資、消費、對外貿易,像引進外資、財政收入,那麼我們有一個指標還是比較高的,那就是城鄉居民收入是在全國排在第三位,省區的第一位,那麼經過改革開放這個大轉折,浙江就由一個農業省份轉變為一個經濟大省,總體上説呢,浙江進入了一個工業化的中後期階段,這是講的轉折。

  再比如説曲折,我們過去呢,經濟的發展也是這種歷史的必然,就是走的是一個低成本擴張、粗放式經營的路子,過去沒有國有的一些經濟,那麼沒有一些大企業,工業化之初它是一种家庭工業、輕小工業起步,優勢在於此,它的制約也在於此,那麼跨入新世紀以後,隨著經濟總量的不斷擴大,資源、能源消耗日益地增加,現在就是給我們帶來的生態環境的壓力,環境的容量我們省還是很小的,不堪重負的,我們的一次性能源95%是靠外來的,靠輸入的,資源要素的制約這個是很大的,內外市場的約束,這個就決定了低成本擴張,資源的過度消耗,能源的過度消耗,我們已經這條路已經難以維繼了,迫切需要我們走一條發展的新路,所以我覺得浙江所經歷的轉折、曲折之後,我們會變得更聰明起來,更加成熟、更加理性,特別是更加重視對科學理論的學習,開始對發展觀問題進行深刻的反思。

  

習近平:落實科學發展觀應該從哪入手

  習近平:我覺得這個轉折會有幾個特點:首先應該是發展理念上的轉折,最重要的一條就是體現以人為本。發展是為了人,而不是為了GDP,發展是依靠人,而不是單純地依靠資源的消耗,資金的投入,發展的成果應該為人民所共享,走共同富裕的道路,而不是兩極分化,這是一個很重要的轉折,理念上的轉折。其次就是發展模式上的轉折,由經濟增長,增長不等於發展,所以我們是由模式上的經濟增長轉向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地發展,也就是逐步地轉向科學發展的軌道。還有一個什麼重要的特點,

  轉折可能是一個艱難的漸進的過程,是要付出成本和代價。説到這個過程呢,學術上它有一種學術界有一種“坎理論”,就是説通俗地説就是要過關坎,就是發展到了一定高度,過了一個坎就可以歇一口氣,然後要爬到另一個高度,過更高的坎,更難的坎,經濟的發展它不僅僅是過一個山頭,它是一個不斷爬坡過坎的過程,去年和一些縣、市、區的領導同志在一起討論科學發展觀,當時就找出了一首詩,宋朝的楊萬里寫的一首詩登山詩:“莫言下嶺便無難,賺得行人錯喜歡。正入萬山圈子裏,一山放過一山攔。”我們不要以為下了一個山坡就是一片坦途,一勞永逸,它是實際上是進入了一個萬山的圈子,一山放過一山攔,前人打下基礎,後人不斷地翻山越嶺,它是一個不斷的奮鬥的過程。

  這一點我是深有體會,剛到浙江工作的時候腦子裏裝的就是這個問題,因為我是從福建過來,浙江這個地方在當時,在2002年,在全國來講東部地區發展得很快,那麼這些年發展得這麼好,我這一個接力棒怎麼跑,來了幹一些什麼,所以在這個領導幹部見面會上我就説了一句話,我説是這個山越高越難爬,車越快越難開。我説這一棒不好接,但是我也有決心和大家一起攀登高峰,駕好快車,那麼浙江作為東部地區要率先發展,百尺竿頭、更進一步,還要繼續做錢塘弄潮兒,永立潮頭,從哪入手,抓新的起點,新的切入點,我想最基本的就是還要繼續進一步認清我們的優勢,我們總結了浙江的八大優勢,比如説體制機制的優勢,民營經濟的優勢,生態的優勢,山海資源的優勢,再就是軟硬環境,就是基礎環境和社會環境的優勢,人文的優勢,我們在繼承創新相統一的基礎上,我們相應地提出了八大舉措,八個優勢加八個舉措,我們就把它叫“八八戰略”,現在我們實施“八八戰略”作為浙江落實科學發展觀,推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一個總抓手,推動各項工作向前發展,這些現在都體現在我們制定的“十一五”規劃之中。

  浙江的“十一五”是根據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的東部地區率先發展的精神,我們明確了“十一五”時期的總體要求,這個總體要求是四句話,24個字。立足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實現全面小康、繼續走在前列。前兩句比較好理解,很明白,第三句實現全面小康是我們制定了一個時間表,在2010年,也就是在“十一五”末要基本實現全面小康,為提前基本實現現代化打下一個堅實的基礎。第四句話繼續走在前列,這是去年全國兩會期間胡錦濤總書記對浙江的明確要求,他指出浙江要努力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動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中繼續走在前列,根據這個重要指示,浙江省委提出要幹在實處、走在前列,推進科學發展觀在浙江的全面實踐。

  

習近平:如何發揮浙江的比較優勢

  習近平:幹在實處怎麼幹?走在前列怎麼走?我們幹在實處的四個重點,第一個方面是改革。浙江的活力之源在於改革,因為我們率先建立了調動千百萬人積極性的、激發千百萬人活力的經濟體制,體制機制,這個首先是體現在具有先天的市場屬性的民營經濟方面,從經濟意義上説民營經濟已經成為浙江經濟的一個重要支柱,1978年到2004年,浙江GDP增量的71.4%來自於民營經濟,其中的55.7%是個體私營經濟創造,從社會意義上來講,這個民營經濟發展使浙江形成了一個龐大的創業者的群體,這個説得通俗一點就是浙江是一個中小老闆的社會,是一個創業者的社會,因為我們現在在浙江註冊的個體私營企業有210多萬戶,這樣的話就為我們所講的是一種最為合理的社會結構,我們説橄欖型社會結構,中間收入大,兩頭收入小這樣的橄欖型社會,也就是中等收入群為主體的社會,這是一個和諧社會的結構,它提供了一個有利的條件。而且呢,民營經濟的發展它和國有企業多種所有制並存,相互促進,相得益彰,這個在浙江也體現得非常充分,民營經濟的發展為浙江的國有企業改革乃至整個的宏觀領域的改革提供了一種動力源泉,不是説民營經濟發展國有企業就要衰落,或者陷國有企業于絕境,絕不是這樣,在我們這裡反映出來的是相得益彰,反而為國有企業改革與發展創造了優越的外部條件,實現了不同所有制經濟的相互融合、共同發展,目前浙江的國有經濟總量比改革開放之初增加了42倍,我們用數字説話,國有企業的主要經濟指標,我們是位居全國的前列,全省的國有企業資産總額現在排在全國的第5位,它的這些指標總資産報酬率居全國第一位,凈資産利潤率居全國第二位,利潤總額居全國第三位,就是蛋糕做大了,國有企業相對地也就大了,為什麼説它是一種動力的源泉呢?這個民營企業多的地方,先發的地方,民營企業的一些市場屬性的一些東西對國有企業也有著客觀上很大的影響,起著一個促進它觀念更新的作用,民營經濟發展得好,它去參與國有經濟的改制,這方面的幾率高,民營經濟多,國有企業人員分流,轉換身份,這樣的蓄水池也就大,浙江的市場化程度也走在了全國的前列,這個市場化的概念呢,在亞當斯密,它的《國富論》已經説得很明白了,就是提出了兩隻手,一隻是政府看得見的手,一隻是市場無形的手,完善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還是離不開這兩隻手,關鍵是處理好兩隻手之間的關係,這方面浙江已經做了很多的探索,我們現在提出要努力建設服務型政府、法治政府、有限政府,我們推進行政審批制度的改革,浙江把過去有3千多項政府審批減少到現在只有800多項,成為全國審批簡化比較少的一個省,我們還通過機關效能建設,使辦事效率大大的提高,審批項目減少了,政府騰出更多的精力抓服務,市場的這只手壯大了,政府也可以轉換出更多的職能,把該管的事情管好,把不該管和管不好的事情交給市場去管。

  我要講的第二個方面是調整,這些年我們發展起來了,總量越來越大,那麼要素的制約就越來越嚴重,缺電、缺地,江南水鄉我們還有一個缺水的問題,水質性缺水,地表水污染程度嚴重了就容易缺水,沒法用的水,再一個現在我們這個,像現在進出口貿易已經1千億美元了,出口已經760億美元了,我們是一個外向度很高的省,出口依存度很高的省,貿易摩擦也就加劇了,打火機遭到制裁,皮鞋也在別的國家被人燒了,紡織品處處設限,俄羅斯這些還發生過所謂制裁,灰色通關,再有一個就是環境上有巨大的壓力,環境容量太小,10.18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七山一水兩分田,但是還生活著4700萬人,那麼,平坦一點的地方有居民區,工廠呢也是比鄰而建。

  所以説這就提出來了一個叫推進結構戰略性調整、增長方式根本性的轉變。從科學發展觀的要求結合我們的實際,我們就提出了“兩隻鳥”這樣的一個概念。一隻鳥就是鳳凰涅槃,一隻鳥就是騰籠換鳥。先説鳳凰涅槃,剛才講到的這個國外燒鞋,這個燒的鞋是不是不好的鞋、假冒偽劣的鞋,假冒偽劣這個短缺經濟時期、市場經濟初期,家庭工業、原始積累的時期,這樣的一種時代産物在浙江基本上已經成為了過去式,現在人家要燒鞋是因為人家指責我們鞋的質量太好了,但是你們賣得太便宜了,搶了人家的飯碗,嫌我們的東西物美價廉,這個對我們來講確實也有一些冤枉,誰想把東西賤賣呢,誰不想賣一個好價錢,誰不想多賺一點錢,我們的東西為什麼便宜?我們有一個因素,我們就是有一個低成本的優勢,就是默契的企業分工這個是浙江的一個優良的素質,也是浙江低成本的一個因素。過去有人分析提出來了一種現象,咱們現在説是狗年説狗,説是動物世界現象,非洲獵犬,非洲獵犬它這個個頭小,但是群體狩獵,面對比它大很多的龐然大物,斑馬,三隻獵犬精確分工,一隻咬後腿,一隻咬前腿,一隻咬脖子,幹掉一隻斑馬,這樣的獵犬式的分工是浙江眾多中小企業成功之道,有的地方中小企業也很多,但是沒有默契的分工,最後是寧為雞首,不為牛後,都是長不大的小老樹,誰也不要發展,浙江企業都有一個合理定位、理智、理性的定位,知道自己能有多大本事就幹什麼活,這樣就形成我們的特色區塊,在全國來講的話都是很有競爭力的,甚至在國際上都很有競爭力,但是我們的這個價廉物美還有一個關鍵的因素,我們想物美而價高,但是我們不能,做不到,就是我們沒有自己的品牌,大量的都是做一些貼牌的事情,有人講差不多質量的皮鞋,如果沒有品牌也就是賣個20、30塊錢,如果是一個省級的品牌充其量也就賣個50、60塊錢,如果是一個國內的馳名商標可以翻幾番,賣到幾百塊錢、上千塊錢,如果是一個國際貼牌可以賣到幾千元錢,如果是國際名牌甚至可以賣到上萬塊錢,它這個價格上升的空間是非常大,這個就是鳳凰涅槃、脫胎換骨,就看你脫胎換骨到什麼程度,脫胎換骨靠什麼?應該是靠自主創新,技術的創新,品牌的創新,我們這裡要把自主創新與品牌戰略結合起來,製造變創造,貼牌變創牌,就是提高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浙江現在也有一些不錯的成績,浙江有中國馳名商標58件,這個總量居全國省區的第一位,中國名牌産品稱號139個,總量是全國的第二位,品牌經濟是我們全省經濟增長的重要依託,全省還有1千多家擁有國家馳名商標還有省著名商標的企業,這些企業的銷售額已經佔到全省生産總值的39.6%,四成是和優良品牌相聯絡,這個有基礎,但是差距還很大,但是必須走這個道路,自主創新加品牌戰略的道路,這個就是鳳凰涅槃,一隻鳥的概念。

  再説騰籠換鳥,資源環境它是有限的,但是發展不能停滯,鳥籠子就這麼大,在資源環境的約束下怎麼辦?我們兩種選擇,一種就是鳥去籠空,這是被動的,另一種主動的,就是我們要培育吃得少,産蛋多,飛得高的俊鳥,這樣我們就是一來二去,走出去和引進來相結合,在走出去的方面我們要充分發揮浙江人勇闖天下這樣一個優勢,我們要立足浙江、發展浙江,並且要走出浙江、發展浙江,對於浙商的走出去有不同的説法,我説兩個觀點,一個觀點就是我們是積極參與全國的區域合作和交流,這個是一個政治任務,也是一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協作的一種必要,是我們為全國統籌地區協調發展做出的貢獻,這個是必須做的,是一個義務。第二個觀點,這是個機遇,就是為浙江的産業高度化騰出一個發展的空間,就是騰籠換鳥,産業高度發展就像蓋大樓一樣,並不是可以在現有的樓層之上加層,是要把原有的舊樓房拆掉,甚至要把地基都打掉,要重新蓋,那麼産業高度化必須要建立企業的退出機制,這個無非是三條路,退出一條就是破産淘汰,這樣成本很高了,社會成本也很高,第二條路,那我們就是死去而活來,浴火重生,鳳凰涅槃,這是一個很高的境界。第三條路是資本輸出,産業轉移、低成本擴張,這條路是一個非常簡明可行的路。這個浙江人,浙江的一些企業為什麼比較殷實?這個也跟所謂的“狡兔三窟”我看也有關係,看浙江的經濟不是一眼看過去能夠看清楚的,為什麼?你光看GDP是不行的,可能更多還要看GNP,人們經常講溫州,溫州人説有三個溫州,一個溫州是溫州的經濟,一個是溫州人在全國的經濟,一個是溫州人在國際上的經濟,我們現在統計的和了解的也都是在溫州的這一塊的經濟,真正參與國內市場、國際市場,利用國內資源、國際資源的情況我們並不是非常了解。

  在引進來的方面,相對來説浙江過去這條腿比較短,所以我到浙江工作以後,我就提出來一個我們不要跛腳,要培育短腿,我們民營企業這條腿比較粗、比較壯大,但是畢竟是兩條腿走路比一條腿走路要走得穩健,所以我們還要利用外資這條腿培養、壯大起來,不要説浙江我們有錢,還有一些錢現在放在銀行裏頭,在那兒低息的儲蓄用不完,不需要外資的錢,我們引進外資的本質更在於引進國際上的先進的管理,先進的技術和對接它的市場,我們不僅要引進外資還要注重引進內資,外資加內資做成這條短腿,所謂內資就是國內的一些先進的大企業,有的是中央級的企業,有的是各省的企業,有的是國有企業,有的是一些民營企業,有的可能還是一些在國內的合資企業,那麼今年開年以前是在不久前,中國科技大會開會之後,我們省在北京舉行一次調整經濟結構招商引資大會,這次會議上推薦簽約項目總投資達到1千多億元,當場和國內著名的企業集團簽訂了181個企業項目,總投資達到646億元,引進的生外優質資本達到347億元,這個還是演繹了一場騰籠換鳥的精彩一幕。

  現在我説第三個方面是環境,我們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經濟與社會的和諧通俗地講就是要兩座山,既要金山銀山,又要綠水青山。

  浙江呢山多樹多,我們現在森林覆蓋率是60%,在全國排在第二位,擁有良好的生態優勢,如果能夠把這些生態優勢轉化為生態經濟的優勢,那麼綠水青山也就變成了金山銀山,綠水青山可以帶來金山銀山,但是金山銀山卻買不到綠水青山。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之間是有矛盾的,但是又可以辯證統一。我們過去老講統一與對立,更多地講統一,熊掌和魚不可兼得的情況下,我們要懂得機會和成本,善於選擇,學會揚棄,現在講建設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環境友好型、自然節約型社會,就是要讓綠水青山源源不斷地帶來金山銀山,可是這裡頭我説有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就是用綠水青山去換金山銀山,砍樹砍竹子,綠水青山去換金山銀山,第二個階段就是既要金山銀山,但是也要保住綠水青山,這個人們的理念也是進步了,那麼我們現在追求的是更高的境界,就是把綠水青山就是可以轉化為金山銀山,本身就是金山銀山,綠水青山本身,我們種的常青樹就是搖錢樹,生態優勢變成經濟優勢,變成了一種渾然一體的關係,和諧統一的關係,那麼兩座山的意義應該還不僅在於生態、環保方面,給我們多種啟發,延伸到統籌城鄉區域協調發展方面,至少能夠給我們兩個啟示,第一個啟示就是工業化並不是到處都在辦工業,還是宜工則工,宜農則農,宜開發則開發,宜保護則保護,在生態保護區你的政績就在於你怎麼把這一方秀山綠水保護好,青山不老,綠水長存,這是你最大的政績,第二個啟示是農村要有農村的優勢。要把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那麼講到這裡就涉及我要講的最後一個問題,也是最難的一個問題,重中之重的問題,“三農”的問題。

  過去幾年的經驗看,我們三農工作取得進步三個方面的因素起了重要的作用:

  一個就是農業本身的因素,浙江省是最先在全國進行糧食購銷市場化改革的時候,糧食放開,但是我們建立糧食安全體系,糧食的生産能力保持在300斤以上,近幾年糧食産量都維持在160斤以上,確保糧食安全。與此同時大力發展高效生態農業,農業比較效益相對是比較高的,我們現在全省主要的農田都是按這種高標準農田來建設,我們現在相當大的面積都是和産業化、龍頭企業、基地相聯絡。

  第二個就是市場化的因素,到了2005年浙江的市場化實現度已經達到了55%,一産從業人員下降到了25%以下,也就是説,減少農民才能使農民致富。

  第三個因素就是縣域經濟發展的因素,浙江的縣域經濟是比較發達的,我們是62個縣和市包括四個原來是市的區,仍然是享受縣市體制的,我們九個縣市區有62個都是實體的縣市,我們現在在全國的進入百強的是30個,佔全國的30%,佔全省實體的將近一半,全國一千個千強鎮,浙江佔268席,我們又説到省轄市,全國百強市浙江有11個省轄市,那麼有9個屬於百強,這是縣域基礎比較好,縣一級統籌城鄉發展的手段比較強,這是一個很關鍵的依託,如果千家萬戶全是靠幾個中心城市去輻射,明顯是不可能全面帶動起來的,它應該形成一個中心城市、中小城市、城鎮群這樣的一個不同層次,形成網絡的一種輻射帶動作用,在這樣的基礎上,我們一直在思考怎樣從根本上本質上解決“三農”問題,“三農”本質還是農民問題,農民之所以成為一個問題很關鍵一點就是城鄉二元的這種體制結構,國民分成了兩種身份,一個叫城市居民,一個叫農民,我們要消除身份上的差別很容易,重新發一個戶口本,宣佈説實行統一的一種統一稱號這個很容易,都登記為居民,但是要解決附加在身份上的很多問題,絕不是短時期能夠辦到的,在這種歷史原因下,怎麼解決這個問題這個就要按照胡錦濤總書記兩個趨勢的判斷,重要論斷,這是一個意義非凡的大動作。

  這些年浙江省委、省政府根據胡錦濤總書記強調的兩個趨向的重要論斷,我們提出了“跳出農業,發展農業,跳出農村發展農村”,我們説要沿著突破城鄉二元結構的方向,當然不是一下子消除,只是突破這個方向建立健全“以工促農,以村帶鄉”的機制,更加自覺地統籌城鄉發展,更大力度地調整格局分配問題,把公共財政更多地傾向到農村,更為全面地發揮三化,就是工業化、城市化、市場化對“三農”發展的推動作用,使農民群眾能夠共享改革發展的成果,可以説全省各個部門都在做“三農”的工程師,各級黨委政府都在做“三農”的規劃師,這些都有力地改善了農民的生産、生活條件,農村的生産發展環境,也為我們下一步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最近我們召開了全省農村工作會議,對浙江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做出了具體部署,我們提出了抓好七個方面的建設,取得十個方面的成效,達到三改一化的目的。七個方面的建設就是以發展強村,這個就是建設農村的一個現代産業體系,叫做發展農村新興産業,靠建設美村這個就是推進農村新社區的建設;抓反哺富村,這個就是推進農村公共服務體系的建設,講文明新村,這個就是農民素質的建設,新農民建設;建法治安村,這個就是農村民主政治的建設;促改革活村,這個是體制機制的建設;強班子帶村,這個是農村基層組織的建設;要達到十個方面的成效,也就是我們勾勒出的新農村的遠景,高效生態的現代農業,繁榮興旺的農村經濟,整潔優美的農村社區,城鄉一體的公共服務,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豐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奮發向上的精神風貌,民主和諧的社會管理,全面發展的新型農民和城鄉協調的體制,最終我們説它要達到三化一改,三改一化,三改一化就是把傳統農業改造為建設為具有持久市場競爭力,能持續致富農民的高效生態農業,傳統農業變為高效生態農業,把傳統的村落改造為讓農民也能過上現代文明生活的農村新社區,傳統村落後改為農村新社區,把傳統的農民改造為適應生産分工發展要求的高素質的新型農民,傳統農民變新型農民,這個一化就是形成城鄉互促,共同繁榮的城鄉一體化發展新格局,城鄉一體化並不是一樣化,一體化,還是有差別的,但是它是統籌的,它是在一起考慮的,一起推動的,互動的,不是二元,總之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對農業是難得的發展機遇,對農村是重大的社會變革,對農民是一個美好的時代福音,我們就是要盡全省之力,努力使浙江成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水平最高的省份之一,這個也算是我們對浙江廣大農民的一個祝願一個承諾。我就講到這裡,謝謝各位朋友,謝謝主持人!

  主持人趙赫:非常感謝習書記的精彩演講,剛剛我注意到習書記在演講過程當中非常形象地概括了科學發展觀在浙江的實踐,他用兩隻手強調了改革的重要性,用兩隻鳥來説明了調整的必要,用兩座山來形容環境和發展的關係,用兩種人來説明了城鄉發展的問題,確實是非常的深刻,也給了我們很多的啟發,在這裡我還想告訴大家的是在浙江剛剛發生的幾個第一,2006年的1月4號我們的新年第一個工作日,習書記到了農村進行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宣講還有調研,今年2006年浙江省委省政府召開的第一個重要會議就是全省的農村工作會議,在這個會議上全面部署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各項工作,還有一個第一就是在進入的“十一五”之後浙江省發佈的第一項政策,就是在全省範圍之內,在城鄉今年開始要全面取消義務教育的學雜費,我想在“十一五”開局伊始,這些對於浙江省的全體老百姓,特別是廣大農民來説無疑都是一個厚禮、一個福音,同時也祝願浙江省在全面邁向小康建設的社會中能夠一路順風,再次感謝習書記,中國經濟大講堂下期節目再見。

責編:劉瓊

相關視頻
更多視頻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