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 | 網絡電視直播 |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全面小康在江蘇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6年03月24日 22:54 來源:CCTV.com

  主講嘉賓:中共江蘇省委書記李源潮

  

江蘇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綜合指標體系

  李源潮:在這裡給大家彙報一下,江蘇“十五”期間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情況,也講一講在“十一五”期間,我們準備如何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打算。

  我先講的第一個問題是我們如何來建立江蘇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綜合指標體系。黨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總體目標。提出這個總體目標的同時,提出了具體的要求,就是“六個更加”,“一個惠及”。這“六個更加”就是經濟更加發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進步、文化更加繁榮,社會更加和諧,人民生活更加殷實。“一個惠及”就是全面建設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在十六大之後,緊接著召開的2003年(全國)兩會期間,胡錦濤同志、江澤民同志給我們江蘇提出了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的這樣一個“兩個率先”的總要求。江蘇怎麼樣來完成黨中央賦予我們的任務,這是我們當時考慮的最重要的一個現實問題。

  江蘇建設全面小康社會,我們做的第一步就是制定建設全面小康社會的目標體系,以對我們要建設一個什麼樣的全面小康,有一個具體的、量化的、或者叫做看得見、摸得著的這樣一個社會共識,在我們7400萬人民當中,建立一個共同的社會理想,從而對我們省的全面小康建設起到一個正確導向和科學評價的作用。

  當時有兩個問題我們一直在頭腦中考慮,第一個問題就是我們江蘇,特別是蘇南有些地區相對已經比較發達,像蘇南地區有的地方,當時的人均GDP已經超過了3000美元,這到底算不算已經達到了全面小康呢?或者説全面小康在我們江蘇的建設當中,有沒有普適性。第二個問題,如果江蘇各地還沒有達到全面小康,那麼我們要建設一個什麼樣的、什麼水平的、什麼標準的全面小康,所以這兩個問題,一個是定性問題,一個是定量問題。應該説,當時我們心裏頭還不完全有底,那麼怎麼辦?只有根據中央的精神到基層去,到群眾當中去尋找答案,就是把中央的要求和我們江蘇的實際緊密地結合起來。當時,我們省委的常委都下到基層去調研。我是下到我們蘇南地區的一個經濟社會發展比較好的昆山市,我們接連地走訪了幾戶農戶,問他們自己感覺,你現在算不算已經生活在全面小康社會?出乎我們意料的是,所有被我們訪問到的這些農戶,都異口同聲地説,現在昆山還沒有實現全面小康。他們向我們擺了這樣幾條昆山還不算全面小康的理由,幾個農民啊,分頭擺了一些不同的問題。

  第一、説錢少了一點,一個四口之家,他年收入有兩萬多塊錢,我們當時覺得也不少了,但是他説,錢還少了點,我説你還要多少錢才算全面小康?他説最好一年再增加個萬把塊錢,那麼四口之家增加個萬把塊錢大概每人平均八千塊錢。

  第二,有的説現在外面的路不太好,路是石子路,當時正好是雨天,出門一腳泥。所以他説要修一個高水平的水泥路就好了。

  還有一家我們去的他住著二層,不叫小別墅吧,反正二層小樓,樓是很不錯的。他説,雖然住得還不錯,外面沒有樹,因為那個房子蓋得很密集,二層小樓一排一排都挨著,他説外面沒有樹,出來還是感覺不好。

  還有一家,他的小孩在上中學,他説什麼叫全面小康?希望我的小孩能上大學。後來我們又找了一些村支部書記,找了一些鎮的書記,鎮的幹部一起來開會。結果發現大家對現狀的評價,對目標的要求,跟老百姓差不多,所以幹部群眾,對於中央提出的目標有一個差不多的共識。也就是説,對中央提出的這個目標,人民群眾有一個直接的感受和直接的要求。

  通過在昆山的調研,我們就覺得即使像昆山這樣一個比較富裕的地方,還沒有實現全面小康,因為老百姓不承認。那麼,整個江蘇尤其是欠發達的蘇北,離全面小康還有很大的距離。所以必須經過我們全省上下的艱苦奮鬥,進一步加快發展,才能實現黨中央提出的宏偉目標。在深入全省各地調查研究的基礎上,我們立足於要建設一個不含水分的、人民群眾得實惠的、老百姓認可的全面小康,著手來制定我們江蘇的建設全面小康社會的綜合指標體系。在編制這個指標體系的過程當中,我們是充分借鑒了國際的經驗,特別是一些發達國家在推進工業化進程中的發展經驗,當然,還參照了世界上中等收入國家的收入水平,同時也吸收了國家有關部門的研究成果。我們請教了中央的有關部門,制定政策的部門,統計的部門,還聽取了各方面專家的意見。最後是制定了一個以“三二一”為核心指標,就是人均GDP超過3000美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過2000美元,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超過1000美元,這樣一個以“三二一”為核心指標的,四大類、十八項、二十五條的江蘇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綜合指標體系。在我們這二十五條當中,既有人均GDP,産業結構、城市化這樣一些經濟發展指標,又有城鄉人民的人均收入、就業、社保、住房、恩格爾系數這樣一些民生指標,還有科技、教育、文化、衛生、這些社會發展指標。有森林覆蓋率、環境質量,這樣一些生態指標,還有社會治安的滿意度,村民的自治率這樣一些政治文明的指標。所以總的來説,這是一個比較科學的、比較全面的、也比較協調的指標體系。可以説,它是黨中央的要求、江蘇的實際、人民群眾的願望和科學規律的有機結合的産物。

  為了能使這樣的一個指標體系,得到全省上下人民群眾的廣泛認同,我們把這樣一個指標體系拿到全省的幹部群眾當中,來進行充分的討論,在大家取得一定共識的基礎上,我們召開了中共江蘇省委的全會,然後又開了全省的“兩會”,正式做出了決定,並且一致通過了這樣一個指標體系,這就是我們江蘇今後十年人民群眾共同奮鬥的一個社會理想,明確了江蘇到2010年左右,總體上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這樣一個共同奮鬥的目標。但是,江蘇南北的情況很不一樣,後面我還要講到。

  我們根據全省不同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水平,確定了蘇南、蘇中、蘇北三大區域實現全面小康的時序進度,大概來説,就是在我們整個蘇南地區,大概花五年左右的時間,實現這個全面小康的綜合指標體系。蘇中地區大概要花十年左右來實現,而蘇北地區大概要花十五年左右才能實現。有了這樣一個時序進度,我們全省上下,就可以將這個指標體系作為我們的奮鬥目標。各級幹部也可以將這個指標體系作為我們的考核目標來因時、因地的推進各地的全面小康建設。從而使我們江蘇的經濟社會發展相對的能夠比較全面、比較協調。

  五年多以前,我剛到江蘇來的時候,擔任省委副書記是管農村工作的。當時,各市各縣主要是副書記、副市長抓農民收入,當時,這也是個大事。農民收入的增長是我們“三農”工作的中心任務。但即使是中心任務,在各市縣還主要是副書記、副市長抓的。自從我們這個指標體系出臺以後,各個市縣的黨政一把手,對“三農”工作的重視程度有了前所未有的提高,特別是對農民收入的增加,變成了最讓這些一把手著急、也最使這些一把手花氣力的一項工作。

  為什麼?在這四大類、十八項、二十五條指標當中,大家公認最難的是什麼?就是農民人均純收入要想達到8000元人民幣,這個確實在我們江蘇是最難的事情,但是,這一項恰恰是我們全面小康指標體系的核心指標。也就是説這項你要沒達到,其他二十四項你都達到了,我也都不算你達到。所以,大家都花氣力來抓農民收入的增長,來抓五百萬農村剩餘勞動力大轉移,來抓百萬農民大培訓,來抓高效現代農業。所以這恰恰,我們這個指標體系形成的導向,和列為我們各級黨委政府重中之重的“三農”工作的,重視“三農”工作的導向是一致,是緊密聯絡在一起的。

  目前,這一個指標體系,已經成了我們全省上下奮鬥的目標,成為我們全省各級幹部的工作導向,也成為我們各個地區發展實際的考核標準。

  

江蘇率先發展、科學發展、和諧發展的全面小康之路

  李源潮:第二個問題我想講一下,我們江蘇走率先發展、科學發展、和諧發展的建設全面小康之路。確定了全面小康社會的指標體系,就好比,我們看見了河對岸的目標,但是,還需要有一個過河的具體路徑。

  江蘇這幾年全面小康社會建設是在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走了一條率先發展、科學發展、和諧發展的道路。我想分幾個方面來介紹一下我們所走的路。

  (一)加快改革開放,堅持率先發展。

  李源潮:第一,就是加快改革開放,堅持率先發展。發展是硬道理,當然我這裡指的發展是又快又好的發展。要發展必須要走改革開放之路。首先,我們是堅持解放思想、加快創新,按照黨中央、國務院的要求,重點加快三個方面的結構調整。就是經濟結構的調整、産業結構的調整和企業結構的調整。

  第一是調整經濟結構。江蘇原來集體經濟發展得比較快。當時鄉鎮企業主要是搞集體經濟。後來是外資經濟發展得比較快。在90年代,上個世紀的90年代主要是搞外資經濟,相對來説民營經濟的起步比較晚。後來我們認真的學習了浙江發展民營經濟的經驗,在我們全省推動艱苦創業,自主創業、全民創業。制定了推動民營經濟發展的優惠政策,大力發展民營經濟。這幾年,江蘇的民營經濟發展得也很快,增長的幅度排在全國的前列,已經形成了7000億元以上的民營註冊資本。比如説,其中我們有張家港的沙鋼集團,他雖然是個民營企業,但是,它大規模的引進國際的先進技術,在三年裏頭就把它的主要産品的産值從145億元提高到了去年的405億元人民幣。

  由於民營經濟發展得比較快。所以我們江蘇目前經濟結構已經形成了公有經濟、民營經濟、外資經濟三足鼎立的局面。民營經濟的發展給我們帶來很多實惠。民營經濟發展帶動了就業,所以我們這些年公有經濟調整轉移下來的下崗失業人員大部分都被民營經濟吸收就業了。因此在2002年我們江蘇省的城鎮登記失業率還是4.2%,但是從2003年起,城鎮登記失業率連續三年下降,現在已經從4.2%下降到了3.6%。

  第二是調整産業結構,國務院的主要領導,到我們江蘇來視察的時候指出,江蘇這些年大力發展重化工業,帶動了經濟的快速發展。但是也顯出了産業結構有些重,希望江蘇的産業結構能夠更加輕快起來。為了使我們江蘇的産業結構能夠更加輕快起來,我們制定了産業調整的規劃。我們還是堅持信息化來帶動新型工業化不動搖。我們重點發展高新技術産業,並且制定了三個雙倍增計劃,就是高新技術産業的雙倍增計劃、電子信息産業的雙倍增計劃和軟體産業的雙倍增計劃。目前,我們江蘇的高新技術産業,每年的增長幅度超過了40%,去年的總量已經達到7600億元。電子信息産業和軟體産業的增幅還要更高一些。

  現在我們的蘇州地區,每年要産出1600萬台手提電腦。可以説世界上每三台手提電腦當中,就有一台是我們蘇州生産的。為了促進江蘇的國際製造業基地的健康發展,我們在抓好先進製造業發展的同時,又認真學習上海的經驗,學習廣東的經驗,學習他們發展現代服務業的經驗,大力發展以現代物流、商務服務為重點的現代服務業。我們叫做兩個輪子一起轉,來建設國際先進製造業基地。我們兩個輪子一起轉,現在看到了比較明顯的效果。

  第三是調整企業結構,我們江蘇因為過去的底子是鄉鎮企業,所以中小企業比較多,但是大企業的數量少。所以我們認真的借鑒了山東發展大企業的經驗,制定了大企業的發展計劃。三年以來,江蘇超百億的大企業,每年增加了10家,到去年為止已經由2002年的13家增長到了2005年的45家,是增長得比較快的。其中比方像江陰的“華西集團”,在他們的老書記吳仁寶同志的帶領下,搶抓市場機遇,開發緊缺産品,把他們集團的銷售額從40億元提高到了300億元。

  (二)落實“五個統籌”,實現科學發展

  李源潮:第二,就是我們落實“五個統籌”,實現科學發展。黨中央提出了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科學發展觀。要求我們江蘇發展要實行五個統籌,這對我們江蘇具有非常強的針對性。關鍵是我們要把它落到實處,落到我們具體的發展工作當中去。這幾年,我們著重是抓了這樣幾個方面的工作。

  第一是統籌工業和農業的發展。

  第二是統籌城市和鄉村的發展。

  第三是統籌蘇南和蘇北的發展。

  第四是統籌經濟和社會的發展。

  我們江蘇沒有多少資源,最重要的資源就是人才,所以我們明確地提出了教育優先發展的方針,我們認為這是可持續發展在我們江蘇最重要的一個體現,就是要培養人才,特別是要培養新的、下一代的人才。我們的目標是要在全省實現全面小康的時候,我們省的教育已經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使將來我們江蘇建設現代化的人是已經接受了現代化教育。這幾年,我們江蘇教育應該説發展得很快。現在我們適齡青年的高校入學率,或者叫接受高等教育的毛入學率已經達到了33.5%,這比我們“十五”之初提高了一倍還多。

  (三)注重兼顧各方利益 促進社會和諧發展

  李源潮:第三是讓發展的成果惠及全體人民,促進社會和諧發展。胡錦濤總書記在中央的全會上提出了建設和諧社會的要求,這是非常重要的戰略思想。我們江蘇發展比較快,但是,在這個快的過程當中,也顯現了許多突出的矛盾,其中最突出的一個矛盾是由於利益的多元化,使我們社會的不同群體,對發展的目標、發展的過程和發展的結果都有不同的評價,這就造成了很複雜的社會問題。那麼我們現在面臨一個很大的問題,就是要使人民群眾團結起來,有共同的理想,有共同的發展積極性。我們感覺要有這樣一個共同的積極性,它的基礎是要有共同的利益,也就是説,要使發展的成果惠及全體人民。

  我們回顧一下,在上個世紀的改革當中,當時有很多人得益,也有許多人做出了犧牲和忍耐。在改革初期,這樣子做是必須的,這樣做可以追求最大的整體利益,但是最近這些年,在日常的生活當中我們發現願意犧牲的人不多了,願意忍耐的人也減少了,但是我們還是要改革,我們還是要發展。這就要求我們,要統籌兼顧各方的利益。用經濟學的語言來講,就是要達到那種“帕累托”狀態的邊際效應,也就是説在不減少各方利益的前提下來爭取最大的整體利益。為了達到這一點,江蘇主要是抓了五個方面的利益兼顧,我們叫做“五個兼顧”。

  第一是兼顧國家、企業、職工的利益。

  第二是兼顧能力強和能力弱的群體的利益。

  第三是兼顧改革當中得利多和得利少的群體的利益。

  第四是兼顧發展中先富群體和後富群體的利益。

  第五是兼顧社會各類不同群體之間的利益。

  總之,我們努力通過率先發展、科學發展、和諧發展,來建設全面小康社會,應該説,我們現在已經取得了比較好的成果。

  

“十一五"時期江蘇推進全面小康建設的“四優先”方針

  李源潮:下面我講第三個問題,就是江蘇在“十一五”期間要攀登全面小康社會建設的新高峰。江蘇在“十五”期間已經達到了人均GDP3000美元的水平,我們站在了新的發展起點上,按照中央的要求,我們制定了今後五年的發展規劃,就是要在“十一五”期間,我們要攀登人均GDP從3000美元到5000美元的發展高峰,並且要按照時序進度,在江蘇總體上基本實現全面小康。應該説,這是一個激動人心的目標,但是我們認為它也是一個十分艱巨的任務,我們總的方針是堅持以科學發展觀來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堅持富民強省、“兩個率先”的目標,堅持走率先發展、科學發展、和諧發展的道路,堅持富民優先、科教優先、環保優先、節約優先的“四優先”方針,努力建設法制江蘇、平安江蘇、誠信江蘇、文化江蘇和綠色江蘇。

  第一是堅持以人為本,富民優先的方針。

  第二就是堅持科教優先,強化創新。

  第三就是堅持環保優先,改善環境。

  第四就是堅持節約優先,集約發展。

  現階段我們講節約主要不是要搞少吃一點、少花一點這樣的節約,我們主要還是指在生産建設環節上,實行集約發展、循環利用,提高我們單位面積上的投資率和産出率。現在蘇州、昆山的開發區,投入和産出率都是國內最高的地方。

  總之,我們要在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的正確領導下,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帶領江蘇的7400萬人民,堅定不移地走率先發展、科學發展、和諧發展的道路,不斷地開拓創新、努力奮鬥,努力在我們全省創造一個不含水分的、人民群眾得實惠的,老百姓認可的全面小康。

  主編:趙悅

  編導:李敏

責編:劉瓊

相關視頻
更多視頻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