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龍技工”:重慶農民工的新品牌
記者:這裡是重慶火車站,再過幾分鐘,我身後這輛重慶開往新疆的專列就將啟程了。車上坐的是來自重慶巴南區的1700多名農民,他們將去新疆打工,去收穫一年新的希望。
為了讓拎著大包小包的農民工出門更加方便,有關部門特意安排了幾十輛大巴車,將他們從各鄉鎮送到火車站。這些去新疆打工的農民工,有的是第一次出遠門,有的已經有幾年的打工經歷了。
記者:在那邊主要做什麼工作?
重慶巴南區農民:做建築,就是這個技工。
記者:那每個月能掙多少錢?
重慶巴南區農民:兩千多塊吧。
據了解,這些農民外出務工前,有很多都接受過有關部門組織的免費培訓。巴南區為了幫助農村富餘勞動力就業,專門成立了勞務輸出公司幫著牽線搭橋,並以當地農民工最集中的石龍地區為名,為農民工們註冊了一個“石龍技工”的商標。現在,“石龍技工”已經在新疆、黑龍江、山東等地成立了九個分公司,他們有自己的工會幫著解決農民工和用工單位之間的糾紛,農民工每月掙到的錢還能通過專門的網絡定時匯回老家。
重慶市巴南區委書記姚代雲:“石龍技工這個勞務輸出公司啊,我們正在籌備把他做成勞務輸出的集團公司,這個集團公司不僅在國內,在國內的北京啊、 新疆啊、 黑龍江,而且要走向國際市場,國際勞務市場;比如説去日本等周邊的一些地方包括俄羅斯都要去。”
記者:“主要從事一些什麼工作?”
姚代雲:“鑄造、建築還有一些家政家務等這些方面。”
標題:人大代表:職業教育應向農村轉移
正在北京參加兩會的人大代表、重慶市副市長陳光國表示,重慶市十分支持“石龍技工”。他和其它一些人大代表都認為,國家應該鼓勵職業教育向農村轉移。
重慶市副市長 陳光國:“ 一個方面我們對在鄉的農村勞動力,我們也要進行實用的技術培訓,讓他們掌握農業生産方面的一些技術技能,把農業生産搞得更好。”
人大代表曹朝陽帶來一份議案是職業教育要向農村傾斜,他説,這是培養新型農民的一項基礎工作。
人大代表 曹朝陽:“國家必須要有政策,鼓勵職業教育向農村轉移,從縣城、從大的城鎮,利用現有這些教育資源。”
京城裏的雲南花工
提起農民工的工作,人們可能很容易想到的都是又臟又累的活,但是在北京 活躍著一支來自雲南的農民工隊伍,他們從事的是與眾不同的美麗的行業。
據了解,經營這些花卉的人大部分都是從雲南昆明來的,他們來的時間短的有2、3年,長的有10多年
記者:你從哪來的?
農民工:從雲南。
記者:以前做什麼的?
農民工:我以前就搞鮮花生意的
記者:在北京做生意辛苦嗎?
農民工:相當辛苦,早上3點鐘起來,晚上12點鐘收工,一天只能睡3個小時覺。
靠著辛勞,他們慢慢摸到了鮮花生意的門道,逐漸打開了市場。
農民工:“以前我們就一天就賣2、3箱,現在一天能走10多箱。”
據了解,雲南昆明每年都有8萬多農民到省外去打工,之所以能有這麼多花農走出雲南,是因為雲南採取了各種措施,鼓勵和支持花農外出創業。
昆明市委書記 楊崇勇:“現在可不太一樣了,因為我們昆明非常重視對農民的培訓,我們每年都有計劃的實施綠色證書工程,就是對農民挨家挨戶的主要勞動力進行培訓,根據他的發展的産業來進行培訓,比如説花農,他要了解和航空公司怎麼打交道,種花怎麼把山上的野花能夠和科技部門研究,把它馴化,把它變成本地的優良品種,把國外花的品種引進來,怎樣建大棚等等。”
楊淩:新型農民 科技打工
同樣靠自己的技術在外打工的,還有位於陜西楊淩國家農業高新技術示範區的農民。用他們自己的話來説,因為有技術,他們幹的都是輕快的技術活。
王安民是楊淩五星村的農民,記者來到他家時,看到他正在整理種菜的資料,打點行裝,準備到山東去給人家指導種大棚菜。
陜西楊淩五星村農民 王安民:“這活好,這活又輕快又能掙著錢,一個月就是兩千元左右,我的徒弟在外頭搞的好一月掙四千幾。”
王安民之所以能靠技術出門打工是因為他有高級農民技術員證書,要拿到這個證書先要參加當地政府組織的培訓,還要經過農林專家的指導後,才能考取。近幾年楊淩區利用當地農業科研人員眾多的優勢,通過各種形式培訓了一萬多名農民,涉及畜牧養殖、大棚蔬菜、果樹管理、苗木花卉等專業,有近300位實踐技術掌握好的農民通過嚴格的考試,被授予了相應的農民技術員職稱。現在,楊淩已經有100多懷揣農技職稱證書的農民應聘到外地打工,指導人家種蔬菜、養牲畜、管果樹,幹著出力不多,掙錢不少的技術活,並且遍佈五六個省區。像王安民這幾年就是靠指導人家種菜掙來的錢,供孩子上了大學,還蓋了三層樓。
陜西楊淩區科技局局長 王仲明:“這已經成為我們楊淩新型農民的品牌,現在全國已經有幾個省都在和我們聯絡,要求我們給他們派一些人來,春節剛過後,咱們國家著名的華西村也向我們要了幾個人,他們已經去了,上班了。”
偉鴻觀點:農民工不應是廉價勞動力
看到前面 的這些新型農民,真讓人又羨慕又欣慰。以往説起農民工,人們印象當中他們就是在城裏當保安、建築工、搬運工、保姆等等,似乎都是一些沒有什麼技術含量的活。而前面我們看到的這些農民工,經過培訓他們素質提高了 也都有了一技之長。但,他們在勞務市場,是不是就一定能得到更高的工資呢?對這一點,我也不敢十分肯定。因為我看到在有一些地方,農民工是廉價勞動力,就該拿低工資,好像已經成為了一種習慣。甚至招商引資的時候,還把工資低當作一種競爭優勢,對外宣傳。這樣一來呢,那些地方的農民工工資,遠遠低於當地的經濟水平。所以在這裡,我特別想呼籲一下,農民工不應該是廉價勞動力,不應該是經濟增長的墊腳石。你犧牲了農民工的福利,到頭來,就會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像珠三角、長三角某些地方出現的民工荒,就是農民工在用腳投票了。
河南李灣村:農民工返鄉創業
李灣村是河南省光山縣的一個小山村。以前這裡的村民進一趟城要走上兩個小時的山路,現在這個窮山村已經成為遠近聞名的度假村,不但外出打工的農民紛紛返鄉創業,就連一些剛畢業的大學生也紛紛慕名而來競相求職。李灣村是靠什麼留住人、吸引人的呢?
記者:這裡是河南省光山縣李灣村茶葉種植基地,雖然離採摘新茶還有一個多月時間,由河南藍天生態茶業公司剛剛招聘來的大學生已經開始了培訓。
現在的李灣村,除了生態茶業公司外,還有度假村和各種工廠,已是遠近聞名的富裕村。然而,以前的李灣村卻不是這樣的。
河南省信陽市光山縣李灣村村民 李萬存:“我這個堰裏面從前是很窮,住的是土坯房土坯坑,除了土坯房土坯坑什麼家當都沒有。”
因為窮,很多村民離開了李灣,紛紛奔走他鄉,打工謀生。就在幾年前,一些出外打工的村民發現,李灣其實有著得天獨厚的資源,不僅風景秀麗,而且是一塊種植茶葉的寶地。於是,一些通過打工有了積蓄的村民開始考慮開發李灣。2001年,一個外出務工村民回鄉投資建設了生態茶業公司。緊接著,又有人回來建起了度假村,生意越來越多。當初外出打工的村民,也開始陸續返鄉。
河南省信陽市光山縣李灣村村民 李國全:“過去我在外邊打工目的是為了生活好,為了多掙些錢,現在家鄉富裕了,有掙錢的地方,我願意回到家鄉搞建設。”
“百縣百萬農民培訓計劃”助農民就業
除政府外,一些社會組織也推出各種培養農民技能的計劃,從2005年開始,中華職業教育社就發起並組織實施了一個宏偉的計劃--“百縣百萬農民培訓計劃”。
百縣百萬農民培訓計劃,就是在欠發達省份,遴選不少於100個欠發達縣份,開展大規模農民培訓,通過5到10年的努力,能夠為每個縣資助培訓1萬名左右青壯年農民,從而使參訓農民總數達到100萬人。
目前,百縣百萬農民培訓計劃已經在湖南、廣西、雲南的5個縣開始了試點,今年還會再選出15個縣開展培訓。據初步估算,如果一個縣實現培訓一萬名農民的計劃目標,他們就業後每年匯回當地的資金將超過2000萬元。 每個農民大約600元的培訓費用,基本是由中華職業教育社會同地方政府籌集資金解決。培訓項目,有的專門根據當地經濟特色設置,有的進行縫紉等實用技術培訓。
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 中華職業教育社理事長 成思危 :“ 對農民來説,經過一些醫療知識的培訓,家政的培訓,相對來説收入就可以提高。我們就是不厭其小,但求其實。形象地説就是燈亮一盞,光撒一片。”
四川樂山:“農家樂”喚回農民工
全國人大代表于偉經過大量的調查發現:農村的青壯年勞動力到城裏打工以後,如何引導那些仍舊留在土地上的農民實現新的就業,成為當地政府一項新的課題。
這裡是四川樂山市的鳳山村,三年前這個村還有三分之一近200名的青壯年勞動力外出務工,但是去年春節以後,外出務工的人數迅速減少到了50人。
鳳山村民 高峰:“我們的鎮政府動員我們辦農家樂。還為此辦理小額貸款,資金不足政府給我貼息貸款。”
此外,當地政府還不失時機地修通了縣裏到村裏的柏油馬路,這樣一來,農家樂的生意一下就紅火起來了。目前,這個村的農家樂已經迅速增長到了30多家。
全國人大代表 于偉:“我們農村勞動力的轉移,一條渠道是到城裏面,但是更多的是要就地轉移,就地轉移就是要把農村建設好。真正成為一個社會主義的新農村。”
王文彪:縣域經濟是新農村建設基礎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不但是會內代表委員熱議的話題,也得到一些企業家的積極回應。他們也為這一工程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億利資源集團董事局主席王文彪,在內蒙古投資了一百多億元,他認為,在縣一級發展環境友好型的工業項目繁榮縣域經濟,是增加當地農民收入,支撐新農村建設的基礎。
億利資源集團董事局主席 王文彪:“在縣域經濟的建設,可以直接結合拉動城郊區的現代化農業,因為我們這麼多人,要吃菜、吃糧,吃肉。這樣農村就可以在周邊搞現代化的農業。”
王文彪告訴記者,發展縣域經濟可以帶來當地土地的增值,為當地農民創造就業機會,帶動當地第三産業的發展。使農業和工業有效結合,農村和企業有效結合。
偉鴻觀點:農民工:是去還是留
是該留在農村創業,還是到城市尋找新的機會?很多農民現在都面臨這樣的困惑。選擇打工,他們就要面對工傷、職業病、工資拖欠等等風險,遙遠的家鄉,還有讓他們牽掛的老人和孩子。而要是繼續留在農村,貧困落後的環境裏,很難找到致富的機會,僅靠種地的微薄收入,孩子的學費、老人的醫療費又承受不起。十一五期間,農村需要轉移的勞動力高達4500萬人,如果城市裏缺乏對農民工的關愛,如果農村經濟還是缺乏活力,無論是走是留,對農民都是一個痛苦的選擇。
如何轉移農村勞動力,各地想了不少辦法。所有這些措施,最後效果如何,都取決於保障農民工權益、發展農村經濟的政策能否真正到位。是走進城市還是留在鄉村,任何一個農民,都有很實際的考慮,我們無法替他們來決定,但我們有能力幫助他們走的放心,留的安心,把痛苦的選擇變成幸福的選擇。
偉鴻博客
今天又有很多網友登陸了我的博客,來看看他們有什麼新的留言。有位叫透明的網友説, “誤莊稼誤一茬,誤人誤一輩子,我們村有很多農民外出打工了,孩子留在家沒人帶,一些十二三歲的孩子因此過早地流向了社會,既沒有多少知識文化,也沒有謀生的一技之長。如果再不趕快讓他們進學校,可能10年後,他們又會成為新一代的盲流。”現在全國農村留守兒童有兩千多萬,他們的教育的確成為一個普遍難題。兩會上就有人大代表提出,各級政府應該為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管理提供一定的經費保障,鼓勵社會力量創辦留守兒童託管中心,讓孩子的父母不要擔心。
農民外出打工除了帶來留守兒童,還帶來了留守老人的難題。有位署名牧馬人的網友留言説: “前不久回了趟老家,看到很多老人因為孩子外出,地沒人種,七十多歲了,還得扛著鋤頭幹農活。城裏的老人為長壽忙,可農村的老人為肚子忙。他們的命怎麼就這麼苦呢?”這位網友説的情況,是新農村建設的一個重要命題,就是要把養兒防老變成社會養老,讓農村的老人不再為養老發愁。新農村建設,要改變的地方很多,其實,改變最大的還是農民本身,讓習慣了千百年農耕生活的農民,走出傳統的束縛,也是新農村建設的重要目標。我們這裡準備了一段FLASH,來看看傳統農民怎麼向新型農民轉變。
責編:劉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