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科技進步如何面對外部經濟強勢
城鄉發展如何顧及農民利益
資源戰略如何保持可持續發展
“十一五”規劃如何應對重重矛盾
“中國人做不起美國的夢,不想做日本夢,不能做印度夢,只能做中國的夢”
“我們在制定規劃的時候既要想到發展高新技術,也要想到這些廣大的貧困的地區的農民”
他是“一五”規劃的親歷者
他多次深入中西部和貧困地區考察
他是多項重要提案的提出者
他如何解讀“一五”規劃
現在讓我們來打開中國經濟問號
中國經濟大講堂 本期主講嘉賓
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 許嘉璐先生
主持人:
電視機前的觀眾朋友大家好,歡迎各位準時收看中央電視臺經濟頻道的特別節目,中國經濟大講堂,大家都知道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建議剛剛出臺,那麼在未來我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五年過程當中大家最關注哪些方面的問題,在請出今天嘉賓之前我想在現場做一個小小的調查,大家能不能告訴我在下一個經濟社會發展的五年當中你最關心的問題是什麼?
觀眾:我最關心的是社會保障。
主持人:社會保障。來,後面這位
觀眾:我比較關心咱們中國的西部大開發問題。
主持人:大學畢業之後有沒有打算投身在西部大開發的事業當中。
觀眾:有。
主持人:我們要給你鼓鼓掌。這位觀眾,聽一聽你所關心的問題。
觀眾:城鄉均衡發展
觀眾:我關心的就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信用體系和不斷完善各項法律法規。
主持人:謝謝大家積極參與到我們的現場調查當中,我想剛才大家的關注涵蓋面是非常廣的,實際上在下一個五年發展過程當中,大家關心的這些問題也是我們“一五”規劃非常關注的一些熱點,大家一定注意到了這次我們並沒有使用計劃這個詞,而是首次使用了規劃這個詞,從字面的意義上講它更具有科學性,也更加尊重社會發展的規律,那麼這一次在“一五”規劃制定之後我們的生活將會帶來什麼樣的一些變化,未來的發展過程當中我們會面臨什麼問題?還有哪些機遇和挑戰,在等待著我們大家,接下來的時間,我們就一起打開問號,好,現在讓我們用掌聲請出我們今天的嘉賓,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許嘉璐先生。有請,
今天下面上演的就是耳聽為虛,只是靠我們兩個人空説,眼見為實,那就是從明年開始,五年之內,看看我們國家的發是不是按照人民的意願,按照中央的決策,一步步使中國走向更加的輝煌。
許嘉璐先生,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 中國民主促進會中央主席。
從1998年起開始擔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
8年來,他年年率領考察團深入中西部和少數民族邊遠貧困地區,就城鄉協調發展、區域協調發展和人與自然的協調發展等重大問題進行了大量調查研究,先後向中共中央和全國政協提出了《把節約和合理利用資源作為基本國策》、《把生態家園富民計劃提升為一項國家工程》、《促進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等重大建議和提案。同時他作為我國著名的語言文字學家和教育家,還高度關注教育文化領域的改革,就學前教育立法、民辦教育立法、高等教育改革、對外漢語教學、弘揚中華民族精神、校園文化建設等問題提出過有重要價值的意見和建議。
社會發展面對經濟轉型
“十一五”規劃如何立足國情
作為親歷者,許嘉璐馬上為您打開問號
| |
許嘉璐:
談到“一五”規劃,我想首先談第一點,就是“一五”規劃按照客觀的要求應該怎麼樣一個規劃,接下來我想説為了實現這樣一個規劃和目標,我們應該怎麼做;第三當前人們所關心的幾個熱點問題,在“一五”規劃裏如何逐步地去努力解決。
那麼第一個問題,“一五”規劃應該是怎麼樣一個規劃,要把這個問題想清楚,恐怕需要對中國的經濟和社會發展,目前處在一個什麼階段有一個清醒的科學的準確的理性的認識,我們現在的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處在一個什麼樣的階段呢?我想可以從兩個方面來認識,經濟上或者是説經濟學的角度來看,這就是大家都知道的,我們處在一個轉型期,首先是從計劃經濟轉向市場經濟,剛才主持人説,我們這次制定的是“一五”規劃,而不是“一五”計劃,一字之差,就反應了我們國家從計劃經濟走向市場經濟的過程,直到五年前我們制定的還是計劃,現在才改成規劃,可見這個過程還沒有完成。
第二我們正在由以農業為主轉到以工業和服務業為主這樣的過程中,要知道至今我們還有七億六萬農民生活在廣大農村,也就是中國人口的多數還住在不發達的農村裏面,還靠著土地來生活,真正的發達的國家農業人口應該降到很少,像中國這樣的土地分散,人口眾多的國家,不可能把農業人口降到1%、2%,但是説農業人口占到64%以上,總是説明你的轉型還沒有完成。
轉型的第三個主要內容就是經濟由以內向型為主要轉到內外向並舉,這一點我們國家由於經濟發展速度快,又由於我們成為世界資本的投資熱土,近年來已經做到內外向並舉了,這就是我們的對外貿易在我們的GDP(國民生産總值)當中佔的比例越來越大,現在已經達到了50%左右。
社會變更面對社會轉型
社會成員角色和社會發展本身如何定位
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許嘉璐 打開經濟問號
許嘉璐:
現在我們從社會的角度再看看我們的轉型期,至少我覺得有兩點是至關重要的,一點就是社會由單位制轉為社會制,現在搞市場經濟了,人就變成社會的人,每個人還是有單位的,但是不是一定就是終身,通常話説就是跳槽,更學術的語言説就是人才流動,好處是人的自由度大了,人的各種潛能可以在幾次選擇當中,找到一個最合適的環境。壞處是什麼呢?社會不好管理,同時給人們的心理造成一種一切都是不確定的,未來是迷茫,不可知的,這是社會的一個轉型。
第二個轉型就是從農耕文化轉到工業文化,真正的大規模的工業建設應該説是從改革開放開始的,那麼一種生産力和生産方式和生産關係必然要和它相適應的文化緊密結合在一起,因此這個變化就帶來了,我們需要從農耕文化為主轉向以工業文化為主。農耕文化和工業文化有哪些差異呢?那就看工業生産對社會,對社會個體就是每個人提出什麼樣的要求,我覺得它對於社會和社會個體提出了種種要求,概括起來最主要的是四個化。
一個是城鎮化,只有分散的農民的居民慢慢變成小城鎮化,才能提高自己的生活質量,才能對環境對資源做到最合理,最科學最清潔也最節約,所以城鎮化是在工業化過程當中,必須的不可避免的過程,第二法制化,第三集體化,第四條個人行為的規則化,我們也在轉變當中,這個過程也沒有完成。
好,現在我可以給我們所處的階段下一個簡短的結論了。我的結論是中國正處在沒有完成的工業化中期。那麼這樣一個過渡期中國這個過渡期,它的特點是什麼?我自己覺得我們的特點是跨度大,所謂跨度大指的是一方面我可以形象的説,我們一隻腳已經踏進了最現代化的科學技術生産方式的大門,另一隻腳還停留在千年以前的原始耕作的門裏面。
| |
規劃制定面對地區差異
“十一五”規劃面對何種程度的實際困難
許嘉璐:
我到少數民族地區去調查,我到了雲南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兩面的山是這種角度,底下一個怒江,怒江水大的時候,窄窄河流裏每秒五千方的流量,一輛吉普車下去打個滾就找不到了,我們傈僳族的同胞,就在這樣的山上,開荒種地,有的地方是接近70度,那就是這樣的田,這樣就90度了,這樣的田做不了梯田的,怎麼種啊,一把火把灌木樹林草燒掉,然後它就是肥,上山種的時候背個像書包一樣的布袋,裏面是玉米粒,這只手拿一個木棍子,木棍前這麼削變成這樣的,上去之後杵一下,挑開土,一個玉米粒扔進去,然後走上去,用腳把它弄平,一踩,再挖個洞,如果雨不大又能滋潤它就長出來了,一年順利就可以結玉米了,如果是旱,顆粒無收,如果雨大了全沖掉了,沖掉怎麼辦,再種一遍,有的地方是手揪著沒有清除掉的草根,這樣種,每年都要有一二十人由於不小心從山上滾下來跌落在怒江裏,同學們想一想這是不是千年以上的耕作方式,我説千年還少了,我們建設現代化能不能把這部分同胞丟下呢?不行,但是讓他們從這種耕作方式跨入到計算機房,是能一蹴而就的嗎?當然這可能是很極端的現象,現在中央採取措施了,去年開了民族工作會議,準備把22個人數較少的民族,一共60萬人,在幾年之內,異地移民遷出來,不然這些少數民族同胞和漢族同胞永遠跨入不了現代化,
所以,這就是中國,這就是我們轉型期,我們在制定規劃的時候既要想到發展高新技術,也要想到這些廣大的貧困的地區的農民,怎麼樣慢慢過上和我們一樣的生活。
科技的弱勢面對經濟全球化的強勢
“十一五”規劃如何擊準要害
許嘉璐:
現在經濟全球化了,我想我們的機遇就是經濟全球化,和科學技術的高速發展,對經濟全球化的問題我想説兩句,第一,中國對經濟全球化這個機遇是主動地捕捉的,我們是積極地,多年堅持著要加入WTO(世界貿易組織),最初是關貿總協定,後來他變成了世界貿易組織,為此我們付出了14年的時間,我和外國朋友説,中國人創造了加入WTO的一個吉斯尼記錄,第二句話,經濟全球化的實質是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剩餘的資本,剩餘的技術,剩餘的商品,自由地在全世界遊蕩,經濟全球化的規則是西方發達國家制定的,是有利於它的,正是這樣一種西方發達國家過剩的資本,過剩的技術,過剩的産品,在全世界的自由遊蕩,因此造成了廣大發展中國家環境的惡劣,環境污染,社會差距的拉大,資源的過度消耗,以及社會的動蕩,因此西方的學者説,通過技術進步和經濟增長,而實現的基本上至多是一件好壞參半之事,對於欠發達國家裏的許多人來説,全球信息社會意味著從最需要資源的人那裏掠奪基本資源的另一種方式,由於全球化要達到最高的利潤不竭,不枯竭的利潤的來源,所以它要推出消費,推出時尚,各國的時尚雜誌都是各個跨國集團支持的,物質的總要作用於人的精神,於是就出現了西方學者所指出現代流動性的出席,和傳統規範的缺位,撕裂了傳統家庭,親緣就是我們説的親情,和鄰里關係,代之以一種無常感迷失感和個人多多少少只能依靠自己的感覺,杜爾凱姆認為,社會缺乏某些規範基礎,缺乏一個權威來源,道德秩序就會崩潰。今天我們觀察社會上的很多現象,是不是就是傳統的缺位造成了道德的崩潰所致啊,用老百姓通俗的話説,不要用學術語言説,就是錢讓一些人暈了。
那麼迎接經濟全球化和科學技術的高速發展的這樣一個機遇,按説應該自己有很雄厚的科學技術的基礎才好辦,而恰恰我們遇到的挑戰就是我們的科學技術的基礎薄弱,這就是為什麼這些年來國家花大量的錢,高校擴招,扶持學科,搞863計劃,985,攻堅工程等等的原因,而這一點也是“一五”規劃裏的重點。
資源缺失面對可持續發展
“十一五”規劃如何在全面協調發展中尋求定位
許嘉璐:
第三,資源的匱乏,所以是“十一五”規劃一定要強調建一個節約型的社會,這裡我有一個數字,聽來是不得不讓我們警覺,全球1950年的時候,全球每人的淡水儲量還有將近一萬七千立方米,可是取水量是人口增長率的兩倍多,到了1999年,過了49年,也就是半個世紀,儲量已經從一萬七千降到了七千三,如果照目前的趨勢不變,到2025年,那麼每個人的淡水儲量就剩下四千八,到2025年,這在水荒中生活的人口要達到全球的三分之二,而中國呢?大家知道是一個缺水的國家。我們淡水的消耗損失速度是和世界同步的,超過了大多數發展中國家,為什麼,經濟發展的快,這個問題我不説煤,石油,就是生命之水啊,維持生命的東西我們也告急啊.
那麼我在這樣一個情況下,面對著機遇,有這麼多挑戰,背後還有這麼多的困難,我們應該得出一個什麼樣的結論呢,就是工業化 信息化 現代化在提高生産率和人們生活水平的同時,也有造成差距拉大,環境污染,人情淡漠,價值迷失等弱點,中國在進行現代化建設,出路在於走自己的路,原中央黨校常務副校長鄭必堅在美國的講演,他説中國人做不起美國的夢,不想做日本夢,不能做印度夢,只能做中國的夢,這句話很深刻,大家想想它的含義,走自己的路,重要的是趨利避害,自主創新,均衡發展,凝聚民心,這已經不是經濟問題了,是文化問題了,共同富裕。
好第一個大問題,最後我要説了,“十一五”規劃是一個什麼樣的規劃呢,事實上我們現在看到的文本,我給它的評價就是,以加強經濟與社會協調發展,縮小社會差距,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是這個規劃的宗旨,也是規劃的主題,也是各個部分所體現的中心思想。
發展規劃面對矛盾重重
“十一五”規劃如何突破發展瓶頸
許嘉璐:
我現在談第二個問題,我們應該怎樣做,我體會這也是“十一五”規劃裏所體現的精神和向全國提出的要求,第一繼續保持較快發展的速度,同學們要知道,速度太快了並不完全是好事,我常説就像汽車在砂石路上跑,二十公里一小時沒關係,四十公里就開始揚土,要跑八十公里的話後面的車看不見前面的車,但是中國情況特殊,第一基礎薄,我們需要加速發展築牢我們的基礎,第二我們人口多,每年凈增長一千萬人,人口的增長率已經降到了千分之七,再降也不可能了,也不好了,一千萬人就業,那就要求GDP裏2到2.5個百分點是完全為新的勞動力準備的,同時你還要正常運轉,又需要5個百分點,加在一起就是7到7.5個百分點,所以 鄧小平同志提出的翻一番,翻一番的意思就是五年之內年均增長率7.13%,非常科學,低於這個就艱難了,要到6%,5.5%,我們大量的人失業呀,已有工作的人生活水準要下降,所以我們還是要在“十一五”要以較快的發展速度,
第二東部要加快發展,同時向西部傾斜,加大對西部開發的力度和投入,支持和引導中部崛起,我稍加解釋,中國要想地區的不平衡打破的話,不能讓快的慢下來,因為它東部地區提供國家稅收佔全國的60%以上,富的地方交了稅 ,中央政府轉移支付,支持西部,支持東北老工業基地,東部一下來,總理的口袋就要癟,西部地區也下來,同時東部地區已經具備了自我發展的能力無須國家投入,它的發展全是自己投資,社會投資,西部還不行,還需要國家投資,所以東部不僅僅是改革開放的前沿,領路人,而且是提供財源的錢庫,要加快發展,但是這個發展不能完全照老模式,應該是走向高新技術現代化,注意環境,注意土地,注意社會的均衡等等,這“十一五”計劃裏面都有,向西部傾斜指我們國家的政策和財力,中部是支持和引導,中央給錢也不會像西部給的那麼多,因為中部地區條件比西部條件好得多,無論是地域條件、資源條件、人力條件、科學技術教育都比西部好得多,扶持它有自我發展的能力。
第三大力發展科學技術和教育,第四加強環境保護和資源的合理節約使用,開闢新的資源供應地,包括國外也就是資源戰略;第五 遏制收入拉大的趨勢,關心城鄉貧困家庭。指能夠五年之內做到的遏制不要再拉大了,或者拉大的幅度和速度要減下來。
好那麼同學們很關心“十一五”規劃,每個人有每個人的領會,今天我所講的只是就著自己學習的體會,和同學們交流,也許對同學們的研討有所參考,説得不一定對,歡迎大家批評指正謝謝。
| |
主持人:
謝謝許嘉璐先生,剛才的這番演講拓寬了我們的思路,讓我們對目前經濟發展過程當中的一些問題和未來經濟的發展有了很多的認識,我還可以給大家透露一個信息,那麼就是許嘉璐先生參與了我們“十一五”規劃的審定,應該説作為親歷者他會有很多權威的解答,如果各位有任何的問題,可以踴躍地來提問,好的,來我們看看第一位提問的朋友帶來什麼樣的問題。
生産粗放 環境犧牲
人類生存面臨環境威脅
許嘉璐現場解答“環境治理”
觀眾:
你好,許先生,我想提這樣一個問題,現在中國經濟發展很快,但是很多地方的經濟發展都是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的,我想請問一下,我們未來五年的這個生存環境會不會好一點。
許嘉璐:
我想回答這個問題之前先給你的問題做點文字上的修改,可不可以把以犧牲環境為代價改為犧牲了環境,因為犧牲環境為代價是我知道做了這件事情環境要污染,因為我要GDP(國民生産總值),我要工資我要財政我就這麼幹了,我想我們的污染的增大,最嚴重的時刻是什麼時候,是前些年,五小企業,後來發展到十一小,小煤炭,小水泥,小鋼鐵等等,那個時候人們這意識不強,科學知識也不足,後果也沒有預料到,同時縣政府鎮政府村委會口袋裏沒有錢,農民嗷嗷待哺,怎麼辦,有石頭咱們吃石頭,有煤吃煤,先吃飽肚子再説,因此五小也好,十一小也好,曾經在歷史上起過應有的作用,但是現在我們認識到了,我們的財力達到了,就不能再以環境為代價來發展經濟了,同時國家從“十五”期間就加大了治理的力度,比如説對環境污染從1997年開始,到現在為止花了六千億元啊,可是還沒有治理好,“十一五”期間政府還要加大力度,加大投入,加大法制的力度,加大規則運行的力度,讓我們老百姓慢慢地喝的放心,呼吸的放心,走的放心,睡的安心,但是環境的問題不是一蹴而就的,比如土地被農藥有些農藥污染了,即使採取修復的措施,也需要幾十年,白色塑料袋埋到地裏去要降解要幾百年,所以我可以説未來五年環境肯定逐步改善,但是沒有根本解決問題,不可能根本解決問題,但是總是朝好的走吧,謝謝。
主持人:
環境將會不斷地好轉,當然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也將會是我們持續的關注,來我們再來看一看現場的另一個問題。
醫療體制不完善 醫療保障不健全
農民面臨醫療困境
許嘉璐現場解答“農村醫療”
觀眾:
許先生,剛才聽了很多你很多關於民生的看法,我在這個推行以人為本的事業中比較關心的是人的生命和生活,其中醫療就是一個部分,然後據我了解,現在廣大的農村中還存在很多這種現象,就是很多人因為負擔不起醫療費而不去看病,我就想問一下許先生在未來的五年之中 對農村醫療有什麼看法,或者可以這麼問,就是説大概咱們老百姓什麼時候能夠真正看得起病。
許嘉璐:
這些問題呢,最好是高強同志來,但是呢,確實像你所説,這個問題我也一直非常關注,每次我下鄉鑽進山溝溝的時候有時候要到衛生院看一看,和老鄉聊一聊他的生病問題,看病問題,這個問題是嚴重,我們至今農村的人口,有63%老了或者得病了是死在自己家裏的,這個問題就折射出來,我們老鄉看不起病,到了危機的時刻了,也沒有辦法送到醫院去,不僅僅是醫療費高,還有個交通工具的問題,所以“十一五”期間,各級政府由中央政府&&,要增大投入,在農村建基本的醫療保障體系,現在採取的辦法是貧困地區中央拿十塊錢,地區拿十塊錢,農民本人拿十塊錢,放到一起統籌,但是有的地方政府這十塊錢也拿不出,很多農民家庭這十塊錢也拿不出,要知道家裏五口人就是五十五塊錢,五十塊錢對這裡的農民不是天文數字也是一個極為巨大的數字,這只是解決一時,更根本的 要達到你所説的,我們的老百姓都能看得起病,關鍵在發展,我們的經濟要發展,我們的地方經濟要發展,只有口袋裏有了錢才説多起話啊,什麼時候讓老百姓都能看得起病呢,這個支票不好開,但是這是中央和各級黨委各級政府夢寐以求的,目前要做的是改革衛生醫療體制,把過重的虛高的醫療負擔降下來,同時提高剛才我所説的城鄉貧困家庭資助力度再有就是對衛生醫療條件的大力的投入,只有這樣幾方下手,我想五年之內會有一個大的改變。
主持人:
確實在這個問題上我們會看到很多人不斷向前努力的身影,剛才提問的同學也可以把這個好消息帶回去來自農村原來看不起病的朋友,我們看看下一位同學關注什麼樣的問題。
文化流失 精神流浪
社會面臨文化荒漠
許嘉璐現場解答 “全盤西化”
觀眾:
我剛才注意到您一直在強調中國傳統文化的底蘊,那麼在中國現代化進程過程當中,這種底蘊逐漸被人淡漠了,我們受的教育也越來越少了,甚至有人主張全盤西化這個問題您是怎麼看的。
許嘉璐:
剛才我説了,伯格説了全球化造成的人類心靈的流浪,麥當勞,好萊塢,迪斯尼,就這個迪斯尼樂園就這三樣東西,像天龍八部裏面的刀劍,橫掃全世界,因此出現一個新的詞語叫麥當勞化,橫掃的是什麼東西,傳統的文化,傳統的價值觀,目前大家只是驚嘆,從法國開始,到印度,到日本,到非洲,最近我到南太平洋,國家領導人紛紛跟我談這個問題,都意識到了,最近我在南太平洋,一個國家的首腦跟我説,我相信我們的年輕人不會都成為,不願意成為美國人,願意不願意是一回事,趨勢是另外一回事,在大多數國家停留在驚嘆,哀嘆的時候,只有中國最早意識到這個問題,而且納入到國家的綱領裏來,計劃裏來,規劃裏來,這就是我們要建設自己的先進文化,什麼是先進文化,就是引導人向上的,塑造崇高的優秀傳統文化,與時代精神的結合,打造出一種新的文化來,我高興的是,我認為中華民族在這個問題上已經有了文化的自覺,雖然情況是嚴重的,但是自覺了,我就不怕,讓我們一天天一月月一年年的去構築它,我們優秀的傳統文化不僅可以回來,而且還可以發揚光大還要進入新的境界。
主持人:
“十一五”規劃的制定牽動了大家的心,我們關注的問題涵蓋了環保,教育,醫療,文化,等等,節目結束之前我們再來看看還有沒有誰還有其他不同的關注。
食品劣質問題頻發
公民面臨安全威脅
許嘉璐現場解答 “食品安全”
觀眾:
大家知道過去幾年發生了一系列嚴重的食品安全事件,像什麼劣質奶粉事件,學生豆奶事件,還有什麼蘇丹紅,毒豬肉毒大米等等等等,可以説食品安全關係到千家萬戶,也關係所有人的健康福利,我想請問許副委員長的是國家多“十一五”期間在這個問題上會採取哪些措施,或者您認為國家應該怎麼保證13億人放心的吃飯。
許嘉璐:
剛才我説了“十一五”的特點,是注重人生,民生的問題,就一定要認真解決,但是我要説另一面,我先説另一面,就是它的複雜,中國農村沒有擺脫千年以前的生活方式,在生産關繫上,土地集體所有,聯産承包,一般來説承包一個家庭承包五畝地三畝地八畝地,因此它的生活極度分散,他用什麼農藥用什麼化肥,化肥量如何,神仙也顧不過來,食品安全的問題,涉及從農田到餐桌整個的過程和鏈條,産品銷售出來了,賣給商人或者公司,公司拿到集市上或者給更大公司收購的時候染綠色了,加上什麼漂白了,這個綠葉噴增綠劑,這又是一個環節,運輸又衛生不衛生呢,到加工廠,加工廠的流水線衛生不衛生有沒有什麼防腐劑呢,這是很長的鏈條,而食品加工請注意,世界發達國家人們吃的東西的工業化的産品,經過工業化産品最高是90%,一般是70%,中國目前只達到30%,人家的70%到90%是怎麼生産的呢?大企業或者連鎖,集團,一個模式同樣的設備同樣的標準,我們這30%是什麼樣生産的呢?我們有一百萬家十人以下的小作坊在生産各種鹹菜,醬,辣椒,方便麵,等等等等,薯條,怎麼管理,甚至在一個貨車上都可以開工廠,流動著生産,所以極為艱難,那麼怎麼辦,難道我們見難就不管嗎?不會的,第一加強立法和執法的力度,一查到底,嚴厲的打擊總是有效的,第二把住關口,本來要抓源頭,幾億農戶,上百萬的小作坊,我只好前移,移到哪呢,城市的市場,超市食品店等等,農村要通過改革發展節約型的農業,規模化的農業,和規範化的農業,大力發展食品工業,鼓勵幾個航空母艦的出現,用市場和競爭的方法,兼併小的企業和擠垮一批小的不合格坑人的企業,讓它沒有市場,不斷地督察,不斷地鬥爭,不斷地建設,這樣我們的食品工業才能成為一個食品工業的強國,不僅僅我們的老百姓吃著放心,有些東西就可以工業化生産之後,讓它走向世界,我們掙錢讓世界人民也共享我們中華的烹調,我想會有這一天。
主持人:
好了謝謝許嘉璐副委員長,我想時間的關係我們現場的交流只能暫高一個段落,我們在關注“十一五”熱點規劃的同時,我們都注意到許嘉璐先生提到和諧兩個字,在“十一五”規劃宗旨之一,就是經濟和社會的協調發展,這也是和諧,因此也就是説,“十一五”規劃從物質財富增長的關注轉移到人的發展上來,可以説通過一些新的制度和體制的創新,通過這些規劃,制度和措施的制定,實施,將會使經濟和改革的成果惠及全國人民,這就意味著我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將有一次質的飛躍,明天的生活無疑會更加美好。好,謝謝許嘉璐先生今天給我們帶來的演講。我們下期中國經濟大講堂再見。
主編:張雪梅
編導:盧小波
責編:劉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