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 | 網絡電視直播 |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王柯敬:消費與節約的統一性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5年07月26日 16:46 來源:CCTV.com

中央財經大學教授 王柯敬

  觀點: 積極擴大消費需求,全面厲行節約,是政府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的兩條重要措施。這兩條措施看似矛盾,在經濟學上卻有著內在的統一性。二者的共同作用,將有力地促進我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促進社會財富的增加與有效利用。

  中華民族素有節儉的傳統。在生活中,衣服可以“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在生産中,提倡修舊利廢,以至一些消耗高、産出低的古董級的機器設備還在帶病運轉。然而,現代經濟學卻告訴我們:“過去的美德可以成為現代的罪惡。”一味奉勸人們勒緊褲帶進行儲蓄,積累的卻可能是失業與貧困。

  消費是生産的直接動力。消費者的支出,也就是生産者的收入。消費支出可以給人們提供第一輪就業機會和收入,工作收入又促使人們再消費,人們的消費再支出又可以創造第二輪的就業機會和收入……這樣一個連續不斷的過程,形成了經濟的良性循環,而且“成為一個乘數的鏈條”,其效用被不斷放大。正因為如此,鼓勵城鄉居民擴大消費成為宏觀調控的重要舉措。

  既然鼓勵消費,那麼是否就可以無節制地消費呢?答案是否定的。任何事物都有一個“度”。消費的“度”,在於資源與環境的承載能力。資源是稀缺的,環境是脆弱的,為了人類的可持續發展,為了子孫後代,必須對人們的行為加以限制。有人斷言,如果全世界的消費都達到目前美國人的消費(包括浪費)水平,地球上的資源與環境根本承載不了。

  “全面厲行節約”政策,就是人們對自己行為的限制。節約分為生産領域的節約和消費領域的節約。生産領域的節約是以經濟效益——即投入與産出之比來衡量和規範的。企業追求的是以最小的投入生産出更多的産品。生産同樣多的同類産品比其他廠商多消耗資源,就降低了資源的效用,甚至屬於無效消耗,就是資源和社會財富的浪費。我國不少企業存在著巨大的資源漏斗,能源和資源低效甚至無效使用的現象比較嚴重。因此,注重能源和資源的節約與合理使用,是關係企業生存發展、關係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問題。在這方面,國家必然要採取宏觀調控措施,大力倡導厲行節約、文明生産,對節約能源和資源的企業及個人予以獎勵,對節能降耗的技術、設備、産品予以推廣;對達不到標準者予以懲罰,甚至設置禁入門檻。

  生活領域的節約不是不要人們消費,也不是壓縮必要的消費,而是提倡正當消費、文明消費。美國經濟學家薩繆爾森提出,一個具有固定收入而面臨一系列市場價格的消費者,要使他的消費支出能得到最大的滿足或最大效用的均衡。“滿足”或“效用”是由商品或勞務的使用價值産生的,得到“最大的滿足”或“最大效用”也就是我們常説的物有所值、物盡其用。作為消費者,人們要求不斷改善物質生活和文化生活,這是合理的、正當的。《左傳》引用古語道:“侈,惡之大也。”人們消費行為善與惡的界限,是“效用”與“奢侈”。超出“最大效用”部分即為奢侈浪費,如,由不良消費習俗造成飲食的大量浪費;一些大款擺闊鬥富、揮金如土等。由此推而廣之,超越客觀條件大搞那些並無多大實際效用的“形象工程”、“政績工程”等,也都屬於鋪張浪費行為。當然,“最大滿足”也是有限制的。毒品可以為隱君子帶來“最大滿足”,卻為各國法律所不容。人們的消費行為必須接受法律和道德的規範。

  (中央財經大學教授 王柯敬)

責編:劉瓊

相關視頻
更多視頻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