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國家科技部部長 徐冠華 |
觀點:中國能源、水資源、土地資源等人均佔有量相對稀缺,生態環境脆弱,這使得依靠高投入、高消耗的粗放性經濟增長方式難以為繼。有數據顯示,上世紀九十年代初,全國投資每增長1%,GDP可增長約0.8%,但到2003年,投資每增長1%,GDP的增長卻降至約0.4%。而從去年以來,中國投資總量持續迅猛增長,高投入、低回報的諸多潛在風險被進一步加速放大。事實上,科技水平的低下,致使本就十分寶貴的資源變得更難以充分開發。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鄭新立説,中國每單位能源消耗對GDP的貢獻率,僅相當於發達國家的四分之一左右,集中表現為産業結構中高耗能的鋼鐵、水泥等比重過高;低能耗、高附加值的電子信息、精密製造和第三産業比重過低。
當今世界,科技水平正日漸成為各國經濟競爭的核心動力,這種態勢甚至在發展中國家中也有所體現。近鄰印度的軟體産業佔GDP的比重已達16.7%,而中國還不到1%。
中國政府對形勢有著清醒和理智的認識。徐冠華透露説,中國目前正在編制國家未來15年的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其中一項重點任務,就是把突破資源和環境的瓶頸約束放在優先位置,形成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的科技支撐能力。
中國已顯示出力爭成為科技大國的決心,提出為在10年內躋身世界先進國家的行列,將把科研經費從目前佔國民生産總值的1%提高到3%。
責編:劉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