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經濟頻道 > 品牌中國 > 正文

科龍電器董事長顧雛軍:從中國品牌到品牌中國 

央視國際 (2005年04月28日 10:35)


  中國現在已經是一個出口外資六千億的國家,去年是五千九百多億,已經跟我們的內銷是相接近的,也就是我們的內銷和外銷比例現在各一半,所以剛才艾豐先生也説了,我們是一個産品大國,但是我們是個品牌小國。今年我們的出口指標肯定遠遠超過6千多億美元,可是我們在國外擁有知識品牌很少很少,在品牌上打得響的,能控制局面的就更少了。品牌要走出去很容易,只要有質量,在家電行業産品就可以走出去,但是如果品牌走出去光有質量是不夠的,需要技術,需要人才,還需要智慧,還需要國家的支持。

  中國未來的十五年可能是非常重要的十五年,我們要從人均一千美金GDP到人均三千美金。時間很短,我們靠現在還是比較弱小的企業要去跟國外百年品牌的競爭,有非常大的難度,所以我一直在提醒,或者提議,或者倡議,有一種辦法,由國家支持中國的品牌在國外的發展。比如當年的新加坡,就用新加坡的外匯儲蓄設立了一個政府投資公司,這個政府投資公司我95、96年曾經跟他們打過交道,他們的目標就是讓新加坡的企業走出國門,資助他們的企業,哪怕他們的企業在國外招標,招標的項目他們也可以去審,他們要在國內建廠,他們也可以去審。然而中國資助的民族企業就很少,應該説有一兩個,比如説像聯想、海爾這麼大的企業。是有這樣的企業,但是總的來説,總體的規模都很小。比如説科隆在國內還算大的,但現在要把科隆品牌推出國外,我認為這個難度還是很大的。所以我想,我們是不是可以用我們政府外匯儲蓄的10%,類似於政府投資公司,來幫助中國企業走向世界。剛才艾豐先生説的很清楚,我們現在有這麼大的外匯群體,我們應該是有能力去整合國外品牌,而不是説去等待國外的品牌來整合我們,我覺得這個應該是非常重要的,這個我想需要政府支持。很難想象聯想如果得不到政府的支持,它可以收購IBM的PC,另外也不是所有的企業,等它自身發展到聯想這個規模的時候,國家就支持它收購了。我們有沒有更長的時間,讓我們這樣去做?我們能不能等到國內每一個行業,都再過10年、15年的時間發展到聯想規模的樣子,那時我們政府再去支持它,讓它收購一個國外企業,一夜之間進入這個行業的最前列?我認為這是一個非常值得疑問的問題,實際上我們可能沒有這麼長的時間,等中國企業自身發展到那麼大的規模,然後政府再支持它,讓它在國外收購一個相當規模的企業,一夜之間在行業擁有地位,特別是中國企業進入這個世界行業的時候,都是靠優質、低價,甚至中國企業內部的競爭也非常殘酷,使得我們出口的産品利潤非常微薄,這麼微薄的利潤要進行一個重大品牌收購或者一個品牌企業的收購,這個時間需要很長,也許10年。我們可能都沒有足夠的經濟實力去收購國外的品牌,我覺得這是一個非常緊迫的話題,感到壓力很大。

  非常簡單,由於全世界勞動力成本的急劇上升。我以前説過,像美國從92年到2000年以後,整個平均工資差不多漲了60%,特別是在現在歐元升值,美元貶值情況之下,西方的勞動力的工資,大幅度上升,有的地方翻了一番以上,所以在這種情況之下,這麼大的增長已經使得發達國家會從那些勞動相對密集的行業,比如從機電行業退出來,但其實機電行業原來是有一定的積蓄含量,有的行業甚至有很好的技術含量。我相信這5萬億美元的整個機電行業,發達國家肯定要在最近20年之內要退出來,如果中國能拿到這5萬億美金中間的20%,30%,那就是一個非常了不起的,如果有1萬億美金,或者1.5萬億美金轉移到中國來,那麼這個轉移可能就足以支撐整個中國的GDP從1千美金提高到3千美金。

  而這個轉移我認為有主動轉移和被動轉移,是你被動的搞一個招商引資的公司,他們轉移過來,還是整個經營産業技術的整合?我們應該用整個産業鏈的巨大優勢,來迎接這個轉移,甚至通過國家的支持,我們收購一些國外的公司,收購他們的企業,收購他們的品牌,最終我們可以在非常快的時間實現這個轉移。西方國家要放棄的東西,如果我們不去拿,必定也會有韓國,或者別的國家去拿,這毫無疑問。所以中國應該抓住時機去拿,憑我們國家現在這樣的經濟實力,應該是有能力的。所以我認為在這一次機電産業轉移的過程中,如果中央政府多一些支持,地方政府多一些支持,使得我們中國各個行業的龍頭企業有能力有資本走出國門,來迎接這一次機電大轉移,那麼我們可能很快走上一條新的發展道路。

  比如説我們去年收購了英國的設計公司IPD,在今年10月份,我們就將有兩款打LPD牌子的車在歐洲來賣,儘管它的主要部件都是在英國製造的。所以我認為這就是一個捷徑,否則,如果要在很短的時間使中國的客車進入歐洲市場,是非常困難的。我們收購了LPD就擁有了它的核心技術,它幫我們設計的兩部樣車,它的知識産權,它的品牌都是我們擁有的,所以我們可以用這個品牌,使得我們的客車一夜之間就可以賣到歐洲去。

  同樣,我也希望有一天科隆公司能得到某些支持,能夠使得我們在國外家電行業擁有一些好的品牌,所以我覺得這一輪機電産業的轉移,是中國從人均1千美金提高到3千美金的一個巨大的機會,而利用這個機會收購國外企業,收購國外的品牌,可以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我希望媒體的呼籲,和我們這樣的研討會能夠引起重視,真正幫助中國企業走出國門。比如説家電,我們應該已經具有了競爭核心力。無論是冰箱空調,我們的冰箱已經佔到世界一半,空調我們已經佔到了世界的80%,小家電已經佔到世界的90%,實際上我們已經基本上製造了全世界絕大部分的家電,但是需要的是一夜之間能夠擁有一些非常優秀的國外的渠道和品牌,這個沒有國家的支持,我相信家電行業中,即使下了非常大的工夫,也是非常困難的。當然了TCL做了一些嘗試,我認為這樣的嘗試還要更多,要更多公司去做努力的嘗試,儘管會有很多的困難,但是我相信必須有人來做。謝謝大家。

責編:依寧  來源:CCTV.com

本篇文章共有 1 頁,當前為第 1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