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網絡電視直播點播手機MP4
'">
民辦教育和高校擴招 不要“急功近利”
09月16日 09:50

   9月6日和7日,《經濟半小時》分別播出了《身邊的民辦大學》和《明年是否還擴招》兩期節目。可以説,發展民辦教育和實行高校擴招,根本目的是為了改變高考“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現狀,讓更多的人接受高等教育,實現高等教育由精英階段向大眾化階段的過渡。然而,民辦大學的發展受到了資金來源、身份認定等多方面因素的限制,完全靠收學費的經營模式使得民辦大學陷入窘境。而高校擴招也帶來了人員過度擁擠、硬體設施不足等問題。民辦大學該如何發展?高校擴招是否還要繼續?高等教育發展的根本出路何在?請看網友的回答。

  【歐陽輝淼】 目前的民辦教育有它的先天局限性——資金不足

  民辦教育的先天局限性——資金不足,制約著民辦教育的快速發展。

  沒有資金,民辦學校沒有自己完全擁有使用權的土地、建築;沒有教學設備、實驗設備;沒有自己完整的師資力量。

  現有的民辦教育,幾乎都是靠租用土地、教學樓,租借教學設備、計算機房,聘請臨時教師、實驗員。這樣的環境,如何讓熱望成才的學子們心甘情願地走進民辦學校?

  民辦教育,不能只著眼于經濟效益。要知道,教育是一個民族的希望,不可以純粹用經濟來衡量。

  【瀋陽的王】民辦大學要走聯合發展道路或要有獨闢蹊徑的教育理念

  目前民辦大學主要依靠收學費發展自己,而沒有私人捐助、各種教育基金的幫助,如果這樣下去,大多民辦大學只能維持簡單的生存發展,弄不好就會被淘汰。

  民辦大學的發展需要規模經營,而規模經營在沒有外來巨大資本支持的情況下,目前最有效的方法是走聯辦道路,辦學理念相同的民辦大學應該想方設法聯合成一體來發展自己,有規模才有名氣,成為“名校”的民辦大學自然有更大的發展潛力。

  在教育方式上,民辦大學更有靈活性,這是正規大學所沒有的,有優勢就必須想辦法把優勢的潛能挖掘出來。民辦大學的發展不要把希望寄託在有好的學生苗子上,民辦大學需要這樣的教育理念:“只有無能的老師,沒有無能的學生。”。民辦大學應該追求把普通學生培養成精英人才,這樣才會有豐富的學生資源,也方便了爭取社會捐款,甚至是獲得自己培養出的有成就的學生的捐助。所謂世界名校不過是看培養人才的能力,教育方法就像科學技術一樣,誰掌握了誰就有資格俯視對手。

  這個世界上沒有任何人才是不能複製的,我們無法複製只能是我們認識研究沒有突破,而沒有突破是因為受太‘正規’的思維限制,一旦突破我們會發現原來一切如此簡單。

  【stpeople】發展民辦教育,關鍵在於正確定位

  民辦學校(大、中、小學)、民辦教育需要社會更多、更大的關注!教育問題歸根到底就是教育體制的問題,首先就必須從教育體制這個根本問題入手,否則,再多再好的法規、計劃,只能是治標不治本!應該是雙管齊下,才能事半功倍!民辦學校的資本、制訂民辦教育的法律法規等問題只是表面,而關鍵是,民辦教育、民辦學校在我國教育體系裏的定位!!

  【yuyu080】適度擴招,防止擴招風蔓延

  我認為,中國的教育人才缺乏似乎有兩種解決辦法:第一種是精英策略,在保證質量的前提下進行適度的擴張。第二種是通過增加數量,降低門檻,給大家一個學習的機會,然後在有效的人才競爭機制下,實現優勝劣汰。

  對第一種看法,很多人會認同,是個很理想的辦法,又有數量,又有質量。而第二種方法,是廣招人才,但是別忘了,它的目標的實現是需要社會各方面的配合的,而不是簡單地招進來就了事。盲目做大,卻不強。認為單純擴招就可以在短期內培養出大量的人才,是不現實的!

  【瀋陽的王】擴招要從高校和中國教育實際出發

  中國高校在連續四年的時間裏擴招了一倍多的學生,在這樣連續擴招過程中我認為應該整頓消化一下,要留有餘地,打仗還要保留預備隊後援,高校擴招結果不能連‘預備隊’都沒有吧!從今年一些高校繼續擴招的情況來看,已經出現硬體設施和資源狀況處於飽和、滿負荷狀態,更嚴重的是師資力量跟不上,高校如果這樣運轉下去,怎麼能吃得消,需要有緩解消化的時間。

  教育部所提出的到2005年高校入學率要達到15%的量化要求,這個標準好像符合世界銀行劃定的界限:18歲到22歲的適齡青年進入大學的比例,15%以上稱為大眾教育。中國高等教育就算達到國際“大眾教育”水平,難道中國的高等教育發展一下子有了質的飛躍嗎?從目前擴招出現的一些問題,我覺得這個標準並沒有什麼實際意義,中國普通大眾的教育水平依然如故,他們是我們社會的主流。

  我們現在的高等教育實際價值是文憑而不是能力,而事實上,高等教育對一個人真正的價值,體現為使受教育者比普通人具備更強的自我學習能力。但現在過於注重“文憑”的現象,使許多進入擴招行列的人忽視了對能力的培養。如果擴招培養的是這樣的高等教育人才,比例高低對中國教育來説又有多大價值呢?

  文憑只是證明一個人學過什麼知識,並不代表一個人具有相應的能力。能力不是由知識多少決定的,而在於誰能把從實踐中總結概括的知識還原到實踐中,並在實踐中有所創造,成為新的知識。高校所學的大多數知識我們可以通過各種渠道方式獲得,問題的關鍵在於一個人想不想學,與其從擴招提高我們國家的教育水平,倒不如培養公民的學習興趣,這比擴招更有實際意義。

  【歐陽輝淼】不要讓教育也變得“急功近利”

  想想,如果中國大眾中50%接受大學教育,並真能具備大學教育素質水平的要求,將會是一個七億人口的巨大數目。如果以國內現有的教育力量、經濟基礎、文化基礎,是不是有點好高騖遠?同時,學生水平的參差不齊,教育水平的高低有別,是不是將會對大學教育産生一定的反作用力衝擊?孔子辦學,門徒三千,而學有所成的僅七十二人,但在歷史進程中有過積極作用的不過十四人。現在的教育,是不是更應該考慮教育的效果!而不應是經濟的需要!俗語説得好:十年育樹,百年育人!僅僅四年至七年的大學教育,在泛泛而行之後,是不是就會産生一群又一群、一批又一批的新“文盲”!急功近利已經是這個社會的一種通病,教育應該改造它,而不是讓它也給“腐蝕”了過去。一個人或一個組織都是在一個社會或一個區域中存在,如果他不能改造周圍的環境,那他就一定會被環境所改造。教育是育人的,而人是改造環境的,教育與社會的關係、教育與人的關係、教育與經濟的關係、教育與發展的關係,是現在經濟學家、教育學家、社會學家、政府部門,甚至廣大的老百姓最重要、最優先、最迫切要弄清楚的問題!!!究竟有多少人能夠接受大學教育,並真正領會大學教育,這並不是目前的問題!

  教育是推動社會發展的關鍵動力。民辦大學為了生存,要收取高額學費;高校擴招後,硬體設施的不足有可能影響教學質量。因而,實行高校擴招、發展民辦教育,要避免急功近利,要以社會效益為主兼顧經濟效益。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