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峽:200億涵蓋不了的工程
央視國際 2003年05月28日 22:33
對已經建設了10年的三峽工程來説,真正接受檢驗的時刻就要來臨。6月1日,三峽大壩的閘門將緩緩放下,按照工程進展的安排,開始蓄水。到6月15日,三峽大壩蓄水水位上升到海拔135米高程,期盼已久的高峽平湖會初步展現在人們面前,三峽工程在發電、航運等方面的綜合功能也將逐步得到發揮。但另外一方面,三峽大壩蓄水之後,不僅壩體本身要承受巨大的水壓,與此同時,三峽工程為保護環境、文物以及發展庫區經濟所做出的種種努力,也將經受考驗。三峽工程蓄水會帶來什麼樣的結果?蓄水之後,三峽工程還將面臨哪些問題?
三峽工程共分為三期,總工期歷時17年。今年是三峽二期工程的最後一年,將實現蓄水、通航、發電三大目標。而三峽工程三期也在今年展開,除了繼續進行右岸大壩和電站施工,還要完成全部發電機組安裝。一方面要投入運行,一方面要完成最後的建設。可以説,今年是三峽工程承前啟後的關鍵一年,今天,國務院三峽工程建設委員會專門為此召開了一個新聞發佈會。
新聞發佈會上,三峽建設委員會辦公室新聞發言人遲文江對外正式宣佈:“國務院長江三峽二期工程驗收委員會第二次全體會議通過決定,三峽二期樞紐工程蓄水前驗收,船閘試通航前驗收和三峽二期移民工程驗收全部通過。今年6月1日三峽大壩正式下閘蓄水,6月16日船閘試通航。”
遲文江還告訴記者,按照三峽工程建設計劃,今年8月和10月,三峽共有4台70萬千瓦的大型發電機組投産。今年將是三峽工程建設取得階段性收穫的一年。
遲文江:“今年是三峽工程蓄水、通航、發電之年,同時也是三峽工程二期、三期任務銜接之年。到今年8月,三峽工程首批機組並網發電,這標誌着(三峽)二期工程的結束。”
三峽工程作為一項綜合性水利樞紐工程,集發電、航運、防汛等功能於一身。在這些功能中,防汛無疑是最為重要的一個。長江水患一直是長江中下游經濟發展的一個心病,每一次洪水都會造成巨大的損失。今年的長江汛期已經到來,三峽工程蓄水之後,能馬上根除這個心病嗎?我們的記者採訪到了水利部總工程師劉寧博士。
主持人:“劉先生,你好。三峽庫區就要開始蓄水了,那麼蓄水對於整個三峽工程到底意味着什麼呢?”
水利部總工程師劉寧:“三峽工程經過10年的建設,用形容詞的話就是結出了一個碩果。它的蓄水和船閘的試通航,實際上是意味着三峽工程初期的運用開始了。也就是説要發揮它的綜合效益。”
主持人:“這段時間長江逐漸進入了汛期,那麼蓄水後三峽工程會對防洪起到什麼作用呢?”
水利部總工程師劉寧:“這個問題可能有很多人關心。三峽工程它的防洪效益是主要的,是放在第一位的。因為我們把它叫做是長江的關鍵性工程,防洪的關鍵性工程。但是在初期蓄水,根據初步設計的要求是不承擔防洪任務的。因為它初期是屬於圍堰擋水,圍堰擋水它可調節的。庫容是很小的,而且是在施工期,所以應該講,防洪的效益的發揮確切的是一步一步根據分期蓄水的這種情況,再不斷地發揮出來的。那麼到初期蓄水到了156米的時候,它就有相當的庫容,用於防洪。到了175米的時候,它的防洪庫容就已經相當大了,可以達到221.5億(立方米)防洪庫容。那麼現在有了三峽的水庫,它的圍堰擋水期的庫容也可以達到124億(立方米),這個時候的運用,應該講在非緊急情況下是不能夠用的。”
主持人:“那你所説的緊急情況又指的是什麼呢?”
水利部總工程師劉寧:“我們定義的是,當下游荊江大堤也就是沙市的水位明顯超過45米的時候,將啟用非常運用方案。這個非常運用方案的啟用,是要經過國家防總批准的。即便三峽工程建成以後,對下游的防洪發揮重要的作用,對於下游的堤防,還有防洪也都不能掉以輕心。像遇到1998年、1954年這樣的洪水,實際上是整個長江全流域的洪水,它的三峽工程可調節一部分洪水,但實際上也還有很多的洪水要從長江的河道裏面排到下面,然後入海。所以無論如何兩岸的堤防和我們的防洪,常備不懈的這種防洪還是非常重要的。”
三峽工程全部完工後,經過三峽水庫調節蓄水,可以使荊江河段防洪標準由現在只能防約10年一遇的洪水提高到防100年一遇的洪水。雖然這個工程能在不久的將來有效控制長江水患,但是,對曾經多次遭受洪澇災害,損失嚴重的長江中下游地區來説,也不能因此就對防汛準備掉以輕心。那麼,除了防汛功能,三峽工程在經濟上會産生多少效益呢?
三峽工程是人類歷史上最大的水利樞紐工程。6年之後,也就是2009年它將全部完工。到那個時候,三峽將成為一座長600公里,面積10000平方公里,庫容393億立方米,水面平靜的峽谷型水庫。建設這麼一個規模空前、投資巨大的水利工程又將給我們帶來什麼好處呢?
“淹斃者三分之二,不死於水者,悉死於饑,竟見有剖人而食者……”這是當地文獻對1935年長江洪水水淹荊州時的記錄。而這樣的景象將隨着三峽工程的建成永遠成為歷史。三峽工程建成後,三峽大壩可以直接控制荊江河段90%以上的洪水,使長江中下游12.5萬平方公里平原地區的人民免除洪水威脅。
中國長江三峽開發總公司副總經理曹廣晶:“我們國家現在每年花在荊江地區的防洪的投入的人力和物力達到上百億甚至更多。而且更徹底的是保護了整個下游的防洪的安全,人民生命財産的安全,這個效益是無法估量的。”
三峽工程建成後,每年的發電量相當於10個大亞灣核電站發電量的總和。
曹廣晶副總經理告訴記者:“如果三峽工程每年可以發847億度電的話,按照目前國家計委批准的0.25元的電價的話,每年也可以有200多億的收入。”
三峽工程建成後,萬噸級船隊可以從上海直達重慶,航運運輸成本將降低三分之一,這將使長江相當於四至六條鐵路的運量,而這些都給長江航運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
據曹廣晶副總經理介紹,據他們測算,長江航運整個效益改善以後,每個噸公里的成本,可以降低37%左右。隨着整個長江經濟的發展,航運量的增加,長江航運對整個國民經濟的帶動是不可估量的。
作為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樞紐工程,三峽工程自1993年啟動,到2009年竣工,總工期17年。三峽工程的建成將在“防洪、發電、航運”等方面發揮巨大的綜合效益。
中國長江三峽開發總公司副總經理曹廣晶:“應該來講,三峽工程的投資無論是從社會效益還是經濟效益,都是非常值得的一項工程。”
三峽工程能大大改善長江流域防汛和航運的條件,除了這些效益,這項工程能帶來多少直接的經濟收入呢?為興建三峽工程投入的鉅額資金能不能收回?水利部總工程師劉寧為我們也算了筆三峽工程的經濟帳。
水利部總工程師劉寧:“就我所知道的情況,三峽工程在初步設計階段核定的投資對於樞紐工程來講是900.9億(元人民幣),我説的這是個靜態投資。對於庫區移民是400億元,還有輸變電外送工程的150多億元,按照這種靜態的投資,如果核算到工程的完建,按照動態的考慮是2000個億左右的規模。根據現在的建設情況,預計這個動態投資會控制在1800億左右。那麼按照水利樞紐工程通常的計算和核算,一般都是考慮15年到20年左右收回回收這部分投資。實際上主要是靠三峽工程的發電效益,那麼根據市場的需求情況,這種投資的回收與發電量的需求有很大關係,所以回收期可能是一個變動的時段。”
那麼,除了直接的經濟收入,三峽工程還會帶來哪些效益呢?
水利部總工程師劉寧:“實際上它有三大效益。排在第一位的還是防洪,三峽工程的三大效益是防洪、發電和航運。那麼防洪的效益就是有些是可以用經濟指標來計算的,有些實際上是牽涉到社會的公眾事業。完建以後,它可以將下游荊江大堤的防洪標準,由十年一遇提到一百年一遇左右,可以保證在一百年一遇以下的洪水,和荊江大堤兩岸的安瀾,同時對下游也還有一些調節作用。它這個防洪的效益非常大。”
三峽工程同時也是一項世界上水庫移民最多、最為艱巨的移民建設工程,它産生的動態移民最終可能達到113萬人。而三峽移民工程不僅要搬遷上百萬人口,還需要安排他們今後的生産生活、調整庫區的經濟結構。三峽工程引發的這些問題現在解決的如何?離開了故土,這些移民是怎樣生活的呢?
到2009年,三峽工程完工時,正常蓄水水位還將升高到175米高程。三峽大壩前會形成一個世界上最大的水庫淹沒區,淹沒陸地面積632平方公里,淹沒13個縣市、集鎮116個。由此也帶來了移民、文物保護、環境保護、地區經濟調整等諸多社會經濟問題。我們的記者在國務院三峽工程建設委員會新聞發佈會的現場,就此用問卷形式對與會記者進行了調查。
在新聞發佈會現場,記者就大家普遍關注三峽的問題向與會記者發出了30份問卷。而在收回的30份問卷中,幾乎所有的被調查者都對三峽移民的生活現狀、庫區的經濟發展以及三峽文物保護給予了高度關注。
調查顯示,移民安置是大家最關心的問題。記者在重慶和上海進行了採訪。
徐繼波是一位重慶三峽移民,兩年前在他離家遷往上海崇明時,手捧一株故鄉的黃桷樹,潸然離去。兩年過去了,徐繼波在上海生活得還好嗎?那棵幼小的樹苗成活了嗎?記者專程趕到上海崇明找到了徐繼波。遺憾的是,我們沒有見到想象中的黃桷樹,而是只看到了它的根。徐繼波告訴我們,由於氣候原因,黃桷樹每到冬天,樹榦就會乾枯,可是來年春夏,它都會神奇地重新發芽。
徐繼波:“這兩年以來,我這黃桷樹的根部從原來很小的,現在已經長到有這麼粗,作為根來説紮下了。”
徐繼波和妻子現在在鎮上的工廠上班,每個月能有一千多塊錢的收入。兩個女兒也在鎮上的學校讀書,小女兒徐歡還競選上了學校的大隊長。
三峽移民中除了12萬農村移民外遷以外,還有近90萬移民需要就近進行後靠安置。楊天成就是其中的一員。幾年前記者在重慶曲尺鄉採訪時了解到,當時由於土地貧瘠,種出來的紅薯只有拇指粗,農民們十分犯愁。但這一次我們來到曲尺鄉時,發現當年種農作物的土地很多都種上了果樹。跟隨村民楊天成,我們來到他家的枇杷園,正是豐收時節,滿樹的枇杷惹人喜愛,他告訴我們家裏今年已經收了300多斤枇杷了。
記者:“你們一家種果樹一年能收入多少錢?”
楊天成:“四、五千元錢。”
記者:“那你們現在的生活和搬遷前的生活相比過得怎麼樣?”
楊天成:“比過去要好一些。”
農業結構調整使搬遷後的曲尺鄉農民減地不減收入。我們從重慶市移民局了解到的數據也正吻合了這一點。2002年,三峽重慶庫區農村移民人均純收入達2339元,比重慶市農民的平均收入高出了241元。
搬遷之後,農民可以圍着土地想辦法,但是對於重慶庫區原本就在艱苦經營的1397家小企業來説,又該如何搬遷呢?
涪陵榨菜集團的前身是庫區31個小榨菜廠,在這次搬遷中,這些小廠重組成了一個大型企業,並利用1.5億元移民資金進行了技術改造,使企業迅速發展成了世界上最大的榨菜專業生産企業。在這次搬遷企業的過程中,重慶庫區制定了發展壯大一批,嫁接改造一批,破産關閉一批的思路,把庫區需要搬遷的1397戶小企業調整優化成了389戶。目前,這些企業很多已經成了庫區經濟的新的增長點。
此外,娃哈哈、白貓、森達、格力等一大批東部名牌企業也紛紛落戶庫區,為庫區經濟發展注入了新鮮血液。
調查顯示,三峽文物保護工作也是備受關注的熱點。
被稱作“世界上最早的古代水文站”的白鶴梁古代水文題刻是三峽庫區惟一一處水下原址保護的文物。如果不對它進行保護的話,三峽工程正式蓄水發電後,白鶴梁將被淹沒在水下30米的地方。目前,文物部門正在對白鶴梁實施無壓容器保護方案。不久,白鶴梁就會被一個巨大的玻璃罩罩住,成為水下博物館。
自1997年,國家正式啟動三峽庫區文物保護工作以來,來自全國的110支考古隊齊聚三峽,上萬人次的文物工作者把630公里的峽江地區變成了世界上最大的文物考古和保護現場。
重慶市文化局副局長王川平:“我們要利用三峽這個機會,把這一段的歷史文明,一定要弄清楚,不然的話我們就對不起歷史。”
五年來,三峽地區出土珍貴文物6000多件,一般文物6萬多件。張飛廟原樣搬遷、白鶴梁水下建館、石寶寨擋墻保護、瞿塘題刻複製封存等項目相繼完工。現在,這些重點文物都已被妥善地保護了起來。
文物專家張忠培:“舊三峽是不復存在的,新三峽産生了。我們要把舊三峽的人文精神、傳統文化的底蘊接過來。”
三峽工程被稱為世紀工程。除了它的工期跨越了兩個世紀,還因為它從論證到開工建設,前後長達近一個世紀。在這段曲折過程當中,有一位學者一直和三峽工程如影隨形。這就是兩院院士張光鬥先生。現在正是非典疫情流行時期,我們的記者還不能進入他所在的清華大學,當面採訪這位我國水利業的泰斗。但年事已高的張先生還是同意通過學校人員代為錄製的方式,接受了我們的採訪。
這是一位91歲高齡的老人。他曾在美國哈佛大學攻讀土木工程博士,抗日戰爭開始時,他棄學回國。曾任清華大學教授、副校長,先後為丹江口、葛洲壩等數十座大中型水電工程提供技術諮詢。從19世紀40年代起,他就和三峽工程結緣,並伴隨它走過了60度春秋。
1945年,張光鬥被委任開始三峽的規劃工作,可在當時國民黨統治時期,他並不贊成修建三峽工程。
張光鬥:“在1937年,我頭一次過三峽,到重慶去,路過三峽看了以後,這個地方真偉大,真了不起,這樣一定要修水電站了。”
建國以後,三峽工程的興建與否,也是爭議不斷。而與解放前不同的是,這時的水利學家張光鬥,是這項工程堅定的支持者。
張光鬥:“經過了幾十年研究,四五十年研究,資料、地形、水文,地質資料比較齊全,研究得比較透了,工程贊成應該修。”
三峽工程兼有防洪、發電、航運的巨大效益,但同時,它要動用上千億的投資,環境、移民等問題一直是爭議的焦點。張光鬥在考察地質等條件的同時,也看到三峽庫區的老百姓難作長期打算,生活艱苦,並做出建議。
張光鬥:“一個(原因)是工程大,頭一次(從誰那裏)貸款,也不可靠的,上不上、下不下,就算成功了,這麼大水電站,我們沒法用,結果都是美國人用的,第三點美國人把三峽水電站控制住了以後,我們的經濟被它控制住了。”
1988年底,有關三峽的論證告一段落,結論是三峽工程上比不上好,早上比晚上有利。
張光鬥:“我是覺得,這種條件之下,要麼不修三峽工程,要修三峽工程快修,越早越好,老百姓太苦了。”
經過10年的建設,三峽工程即將開始蓄水。通航、發電也將隨之進行,而這也是張光鬥先生60年前的願望,是幾代人的夢想。
張光鬥:“這工程不光是中國最大的,而且是世界上最大的,那麼中國人靠自己力量,能夠建設起來,真是了不起,所以我現在感想,覺得很高興,能夠有這樣的工程,過去幾十年來想的事情,也能做成了。”(《經濟半小時》記者 王曉磊、李春研、陸娟、臧雲川、於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