賽道 |
|
名次 |
車手 |
積分 |
1 |
漢密爾頓 |
107 |
2 |
阿龍索 |
103 |
3 |
萊科寧 |
100 |
4 |
馬薩 |
86 |
5 |
海菲爾德 |
58 |
6 |
庫比卡 |
35 |
7 |
科瓦萊寧 |
30 |
8 |
費斯切拉 |
21 |
9 |
羅斯伯格 |
15 |
10 |
庫特哈德 |
14 |
11 |
伍爾茲 |
13 |
12 |
韋伯 |
10 |
13 |
特魯利 |
7 |
14 |
巴頓 |
6 |
15 |
(小)舒馬赫 |
5 |
16 |
維塔爾 |
5 |
17 |
裏尤茲 |
4 |
18 |
佐藤琢磨 |
4 |
19 |
維泰爾 |
1 |
20 |
阿爾伯斯 |
0 |
|
名次 |
車隊 |
積分 |
1 |
法拉利 |
236 |
2 |
超級亞久裏 |
125 |
3 |
紅牛 |
110 |
4 |
雷諾 |
94 |
5 |
寶馬索伯 |
53 |
6 |
本田 |
36 |
7 |
紅牛二隊 |
24 |
8 |
豐田 |
13 |
9 |
威廉姆斯 |
7 |
10 |
邁凱輪 |
0 |
11 |
印度力量 |
0 |
|
|
|
|
|
本站成績公報 |
|
|
F1美國大獎賽決賽戰報 | 名次 | 車號 | 車手 | 車隊 | 圈數 | 成績 | 桿位 | 得分 | 1 | 2 | 漢密爾頓 | 邁凱輪 | 73 | 1:31:09.965 | 1 | 10 | 2 | 1 | 阿龍索 | 邁凱輪 | 73 | +1.5秒 | 2 | 8 | 3 | 5 | 馬薩 | 法拉利 | 73 | +12.8秒 | 3 | 6 | 4 | 6 | 萊科寧 | 法拉利 | 73 | +15.4秒 | 4 | 5 | 5 | 4 | 科瓦萊寧 | 雷諾 | 73 | +41.4秒 | 6 | 4 | 6 | 12 | 特魯利 | 豐田 | 73 | +66.7秒 | 8 | 3 | 7 | 15 | 韋伯 | 紅牛 | 73 | +67.3秒 | 9 | 2 | 8 | 10 | 維泰爾 | 寶馬索伯 | 73 | +67.7秒 | 7 | 1 | 9 | 3 | 費斯切拉 | 雷諾 | 72 | +1圈 | 10 |
| 10 | 17 | 伍爾茲 | 威廉姆斯 | 72 | +1圈 | 17 |
| 11 | 23 | 戴維森 | 超級亞久裏 | 72 | +1圈 | 16 |
| 12 | 7 | 巴頓 | 本田 | 72 | +1圈 | 13 |
| 13 | 19 | 斯皮德 | 紅牛二隊 | 71 | +2圈s | 20 |
| 14 | 20 | 蘇蒂爾 | 世爵 | 71 | +2圈s | 21 |
| 15 | 21 | 阿爾伯斯 | 世爵 | 70 | +3圈s | 22 |
| 16 | 16 | 羅斯伯格 | 威廉姆斯 | 68 | Engine | 14 |
| 17 | 18 | 裏尤茲 | 紅牛二隊 | 68 | Waterpressure | 19 |
| 退出 | 9 | 海菲爾德 | 寶馬索伯 | 55 | Hydraulics | 5 |
| 退出 | 22 | 佐藤琢磨 | 超級亞久裏 | 13 | Spin | 16 |
| 退出 | 14 | 庫特哈德 | 紅牛 | 0 | Accidentdamage | 11 |
| 退出 | 8 | 巴裏切羅 | 本田 | 0 | Accidentdamage | 15 |
| 退出 | 11 | (小)舒馬赫 | 豐田 | 0 | Accident | 12 |
|
2007年F1美國站排位賽成績公報 | 名次 | 車號 | 車手 | 車隊 | Q1 | Q2 | Q3 | 1 | 2 | 漢密爾頓 | 邁凱輪 | 1:12.563 | 1:12.065 | 1:12.331 | 2 | 1 | 阿龍索 | 邁凱輪 | 1:12.416 | 1:11.926 | 1:12.500 | 3 | 5 | 馬薩 | 法拉利 | 1:12.731 | 1:12.180 | 1:12.703 | 4 | 6 | 萊科寧 | 法拉利 | 1:12.732 | 1:12.111 | 1:12.839 | 5 | 9 | 海菲爾德 | 寶馬索伯 | 1:12.543 | 1:12.188 | 1:12.847 | 6 | 4 | 科瓦萊寧 | 雷諾 | 1:12.998 | 1:12.599 | 1:13.308 | 7 | 10 | 維泰爾 | 寶馬索伯 | 1:12.711 | 1:12.644 | 1:13.513 | 8 | 12 | 特魯利 | 豐田 | 1:13.186 | 1:12.828 | 1:13.789 | 9 | 15 | 韋伯 | 紅牛 | 1:13.425 | 1:12.788 | 1:13.871 | 10 | 3 | 費斯切拉 | 雷諾 | 1:13.168 | 1:12.603 | 1:13.953 | 11 | 14 | 庫特哈德 | 紅牛 | 1:13.424 | 1:12.873 |
| 12 | 11 | (小)舒馬赫 | 豐田 | 1:12.851 | 1:12.920 |
| 13 | 7 | 巴頓 | 本田 | 1:13.306 | 1:12.998 |
| 14 | 16 | 羅斯伯格 | 威廉姆斯 | 1:13.128 | 1:13.060 |
| 15 | 8 | 巴裏切羅 | 本田 | 1:13.203 | 1:13.201 |
| 16 | 23 | 戴維森 | 超級亞久裏 | 1:13.164 | 1:13.259 |
| 17 | 17 | 伍爾茲 | 威廉姆斯 | 1:13.441 |
|
| 18 | 22 | 佐藤琢磨 | 超級亞久裏 | 1:13.477 |
|
| 19 | 18 | 裏尤茲 | 紅牛二隊 | 1:13.484 |
|
| 20 | 19 | 斯皮德 | 紅牛二隊 | 1:13.712 |
|
| 21 | 20 | 蘇蒂爾 | 世爵 | 1:14.122 |
|
| 22 | 21 | 阿爾伯斯 | 世爵 | 1:14.597 |
|
|
2006年F1美國站決賽成績公報 | 名次 | 車號 | 車手 | 車隊 | 圈數 | 成績 | 桿位 | 得分 | 1 | 5 | (大)舒馬赫 | 法拉利 | 73 | 1:34:35.199 | 1 | 10 | 2 | 6 | 馬薩 | 法拉利 | 73 | +7.9秒 | 2 | 8 | 3 | 2 | 費斯切拉 | 雷諾 | 73 | +16.5秒 | 3 | 6 | 4 | 8 | 特魯利 | 豐田 | 73 | +23.6秒 | 22 | 5 | 5 | 1 | 阿龍索 | 雷諾 | 73 | +28.4秒 | 5 | 4 | 6 | 11 | 巴裏切羅 | 本田 | 73 | +36.5秒 | 4 | 3 | 7 | 14 | 庫特哈德 | 紅牛 | 72 | +1圈 | 17 | 2 | 8 | 20 | 裏尤茲 | 紅牛二隊 | 72 | +1圈 | 21 | 1 | 9 | 10 | 羅斯伯格 | 威廉姆斯 | 72 | +1圈 | 22 |
| 退出 | 7 | (小)舒馬赫 | 豐田 | 62 | +11圈s | 8 |
| 退出 | 19 | 阿爾伯斯 | 米德蘭 | 37 | Transmission | 14 |
| 退出 | 17 | 維倫紐夫 | 寶馬索伯 | 23 | Engine | 6 |
| 退出 | 18 | 蒙泰羅 | 米德蘭 | 9 | Accidentdamage | 15 |
| 退出 | 22 | 佐藤琢磨 | 超級亞久裏 | 6 | Accident | 18 |
| 退出 | 12 | 巴頓 | 本田 | 3 | Accidentdamage | 7 |
| 退出 | 3 | 萊科寧 | 邁凱輪 | 0 | Accident | 9 |
| 退出 | 16 | 海菲爾德 | 寶馬索伯 | 0 | Accident | 10 |
| 退出 | 4 | 蒙托亞 | 邁凱輪 | 0 | Accident | 11 |
| 退出 | 9 | 韋伯 | 威廉姆斯 | 0 | Accident | 12 |
| 退出 | 21 | 斯皮德 | 紅牛二隊 | 0 | Accident | 13 |
| 退出 | 15 | 克萊因 | 紅牛 | 0 | Accident | 16 |
| 退出 | 23 | 蒙塔吉尼 | 超級亞久裏 | 0 | Accident | 20 |
|
|
單圈長度: |
4.192km |
賽道圈數: |
73圈 |
比賽距離: |
306.016km |
單圈最佳: |
1'12"738 巴裏切羅(2002) |
桿位最佳: |
1'10"790 邁克爾 舒馬赫(2002) |
|
|
|
賽道簡介 |
|
|
美國印第安那波利斯賽道最初是以超過300萬塊磚頭所砌成,因此"磚場"之名不脛而走。該賽道於1909年啟用,過了52年,也就是在1961年,賽道才改鋪成柏油路面。印第安那波利斯賽道在1950年到1960年之間,曾舉辦過十一次F1大獎賽,是一條F1賽道中歷史最悠久的賽道之一。而當時這裡是將印第安那波利斯500大獎賽列為F1全年賽程中的一站。每年的五月,這裡固定舉辦世界最大的一日賽事印第安那波利斯500大獎賽。 印第安那波利斯賽道為了進入2000年賽季F1美國大獎賽計劃的賽程,賽道再一次地進行了修改,在原本橢圓形的賽道區域內,增加了新的賽道路線,並以順時針方向的起步跑賽改換了過去逆時針方向的起步跑賽。該賽道擁有F1各賽道最長的直線路段,在這裡賽車全油門的時間達22秒之久,而且賽道多複雜的彎道,因此車手對賽車下壓力的設定調整是跑賽取勝的關鍵。 儘管印第安那波利斯賽道重新舉辦F1大獎賽是在新的世紀,但是世界著名的一日賽事印第安那波利斯500大獎賽每年的五月都在這裡舉辦。雖然500大獎賽跑賽的不是F1賽車,但也吸引了一些F1車手來這裡參賽,如Alberto Ascari、Lloyd Ruby、Troy Ruttman和Rodger Ward等車手曾參加過500大獎賽。上世紀的F1美國大獎賽曾經在達拉斯、拉斯維加斯、長堤、鳳凰城以及印第安那波利斯舉辦過,自從1991年於鳳凰城舉辦了最後一次美國大獎賽以後,美國大獎賽在別離了9年之後,於2000年重返F1賽季。重返F1賽季的美國大獎賽首場勝利是由邁克爾•舒馬赫奪得的。在2002年度的美國大獎賽上,當世界冠軍邁克爾•舒馬赫在賽車即將到達終點線前時,賽車突然減速等待着隊友巴裏切羅賽車的跟上,目的是想創下同一車隊的兩輛賽車同時通過終點的紀錄,比賽的結果是巴裏切羅拿下冠軍而引起眾多的非議。
|
|
|
賽道新聞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