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千一: 孩子與經典同行
央視國際 2004年09月01日 22:21
■鄭千一在渭源縣會川鎮福和希望小學
中華延續五千年沒斷代,尤其近代,雖劫難重重,但沒垮掉,一個重要因素就是文化繼承工作做得好!
———任繼愈
中國文化將是二十一世紀人類走向一體化,文化多元化的凝聚力和融合器,二十一世紀將是中國文化時代!
———英國歷史學家湯因比
自中共中央、國務院下發《關於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若干意見》後,央視“關注未成年人”系列,本報“尋找身邊的道德細節”系列都在為未成年人盡“養正”之責。但對少年犯而言,養正晚矣。據公安部門統計:2000年至2002年全國共判處未成年人罪犯14萬人,年均遞增9.5%。其中盲目性、衝動性、暴力性、模倣性、偶發性突出。固然,“養不教,父之過”,但社會在預防犯罪方面顯然力有不逮。幼兒養性、童蒙養正、少年養志、成人養德。無正即無德,無德即亂世。
問題少年現狀堪憂,更令人堪憂的是未來。專家預測:下一輪全球競爭是文化的競爭。目前有知識沒文化的一代,如何競爭世界?
華南師大附中化學教師鄭千一,2001年始,自編“養正”講義,開始了一個人的“中華古詩文經典文化誦讀工程”。她欲以經典詩文營養一代缺鈣的未成年人。她自稱復燃古典文化這一死灰的點火者。迄今,廣州、深圳、北京、湖南、甘肅等11省市中小學、幼兒園講臺上留下鄭千一傳播火種的身影。74歲老人緣何執著此事?她講課的開場白解釋了她之篤行———優秀的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中國人的魂,一個沒根沒魂的民族怎能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3年多,古稀之年的鄭千一拖著一條傷腿奔走各校,在未成年人心上播種根與魂。
■不要當教書匠,要當教育家
2003年12月10日,溫家寶在哈佛大學講演:“中華民族的祖先曾追求這樣一種境界‘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之後南方某媒體援引此話。遺憾的是,中華民族子孫錯寫祖先名言三個字,丟掉一句話———“為天地立新,為生命立命,為萬事開太平。”鄭千一見此,立即致信該媒體,請其更正,免誤後人。
該遺憾,無疑在鄭千一多年心病上再添新痕。此前,她給眾媒體糾錯。如“天籟”後加“之音”屬疊床架屋。“已所不欲”應為“己所不欲”。“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錯寫成“不亦悅乎”……鄭千一心病———兩代中國人缺鈣,缺中華傳統經典文化之滋養。她焦慮,有文化傳播職責之一的媒體尚錯識祖先,受眾怎指望他們補鈣?而媒體集體缺鈣源自“文革”對經典文化的腰斬,市場經濟對它的弱化,應試教育對它的摧毀。相比之下,優秀古典文化遭遇的連根拔起與鄭千一的受益及推崇形成強烈反差。
鄭千一齣身於湖南隆回一個教育世家,四代80余人從教。外祖母創辦“滕氏女塾”。鄭千一兩歲跟隨兄姐去私塾聽塾。私塾設在愛蓮池畔,周邊植有柳樹、梧桐樹等。三年耳濡目染,鄭千一在沒人專門教授情況下聽會了《三字經》、《弟子規》、《千字文》、《幼學瓊林》、《論語》、《大學》、《孟子》。“小荷才露尖尖角”、“留得殘荷聽雨聲”則是在實景中即刻領會。兒時記憶,鄭千一受益一生。儘管她“當時也不理解,但懂事後慢慢就懂了”。懂事後的她逢遇人生結絆,祖先智慧、胸懷、風骨、氣節、操守、處世之道自會顯魂解難。因此,她總結“經典具長效性、現實性”。長效性、現實性是她日後講經動力,湖湘文化中興學傳統是她內驅力。
“文革”中,鄭千一回鄉探親,時被打成歷史反革命的父親無薪無職,“有書讀就行。”他安慰女兒。每日,他在梧桐樹下誦讀經典。一日,鄭千一陪他背誦王安石的《孤桐》:“天質自森森,孤高幾百尋,淩霄不屈己,得地本虛心。歲老根彌深,陽驕葉更蔭,明時思解慍,願斵五弦琴。”鄭千一聽出詩外之音。父親希望鄭千一“不要當教書匠,要當教育家”。
“文革”期間,鄭千一因“執行修正主義教育路線”而遭酷刑。她剖腹生下女兒僅7天便被造反派揪去批鬥。造反派故意往她身上澆冷水,從頭到腳,肚皮傷口疼得她撞墻。造反派還揚言要摔死生命僅7天的“孽種”,其邏輯是“老子反動兒混蛋”。為防不測,鄭千一丈夫連夜翻墻將女兒寄養別處。在別人家長大的女兒與鄭千一至今隔膜。鄭千一感慨此生“嘔心瀝血做教師,撕心裂肺當母親”。
瘋狂年代,鄭千一痛惜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忠恕、仁義、孝悌、良善、誠信等君子之風皆被人性中獸性踐踏。冷水潑身的痛楚讓她萌生教人讀經想法。此前,她讀經僅為獨善其身,教人讀經是為遏制獸性,修身養性,以人為鏡,以史為鑒。她相信“讀經能使壞人變好,好人變得更好”。1971年,鄭千一教授4個有文學天分的學生讀唐詩宋詞、《論語》,並託人從香港買回四大古典名著。她從教經驗,一個班上也就一兩個有天分的人。際遇天才,既是老師幸運亦是挑戰。如果平庸老師忽略了天才,她説:“誤人子弟比殺人還厲害。”儘管她此時身處逆境並罪加一等“用封建文化毒害學生”。但她“不信邪”,“只要對學生成長有利,就幹。”白天她被人當鬼,晚上她被人稱師。如今4名天才皆在文壇耕耘。
從教40年,一直做班主任的鄭千一課內教化學,課外教文學。《名作與欣賞》、《古典文學》,她與學生共賞十幾年。她至今還在閱讀研究深奧的《老子》。她家書櫃裏,不見一本化學書,全部經史子集,還有中小學語文教材。距經典文化漸離漸遠年代,語文課本是惟一正規接觸聖賢途徑,但她遺憾,現行中小學語文課本中古詩文比例偏少,小學僅有古詩36首。36首,鄭千一可惜“記憶的浪費”。據心理學家研究:1歲至13歲是人記憶力黃金階段,黃金階段中的黃金時段是2歲至7歲。該階段孩子心性純凈,背一句記一句,她自己即是範例。她經驗:“如果其他東西失而可補,童子功則是無法彌補的。”鄭千一注意眼下大多數孩子的童子功用在課內背教條,課外背廣告。兩代人的黃金記憶一在批判孔孟中、一在漠視傳統中流失殆盡。記憶空白等同道德缺養。幼兒養性、童蒙養正、少年養志、成人養德,人生四段教養環環相扣。鄭千一以不容置疑口吻評説世風日下與缺養———遠離聖賢、背棄經典密不可分。
鄭千一講課中屢屢提及中國、埃及、印度、巴比倫四大文明古國,其中三大文明遭遇斷裂,唯中華文明尚存。其因,得益“文化香火沒斷代”。儘管上世紀經歷三廢。1912年1月19日,國民政府教育總長下令“小學堂讀經科一律廢止”。同年7月再令“各級學校不應祭孔”。1917年,“白話宣言”問世後三年,小學語文課徹底變臉,改文言為白話。“文革”中砸爛封資修。但鄭千一認為“三廢是廢在表層,如今是斷層”。
鄭千一以匹夫有責心態投入斷層重整———搶救國粹,搶救記憶,搶救自己的時間,搶救未來。
■古典文化對我人格形成、思維方法及科學研究有如陽光和水
四位諾貝爾獎得主皆受中華經典文化啟蒙及日後受益,為鄭千一實施的誦讀工程找到有力支點———
楊振寧説:“我之懷疑O.LAPORTE的奇遇不滅定律,這和我在西南聯大讀《易經》心得有關。《易經》中既有陰陽相似的道理,又有陰陽消長或陰盛陽衰,陽盛陰衰,剝久必復,否極泰來的道理。”楊振寧啟蒙于《孟子》。楊父很早發現楊振寧在數理上“有異秉”。睿智的父親並沒強化、發展其子天分,而請清華大學國文教師教他國粹。初中兩個假期,楊振寧背會《孟子》。楊振寧形容古典文化對他人格形成、思維方法及科學研究“如陽光和水”。獲獎後,他理解和感激智慧的父親對他智慧的栽培。
李政道是從周敦頤《太極圖》中萌生靈感:“中國傳統文化給了我深刻的思想啟迪。形象動蕩的太極圖,深深表達了宇宙星雲至電子質子的一切形成。”
丁肇中在傳統文化教育下長大。他説:“《大學》的格物致知精神使我成就大業。”他希望中國下一代對格物致知有新的認識和思考,使實驗精神真正融為中國文化一部分。
日本人湯川秀樹母親是中國人。他啟蒙于《論語》、《孟子》、《老子》、《莊子》。他最愛《莊子》是因《莊子》使他開竅。“一天,我正在思考基本粒子時,忽然想起莊子一段話,‘南海之帝為倏,北海之帝為忽,中央之帝為混沌,倏與忽時相遇于混沌之地……’‘倏’與‘忽’如兩個粒子相遇于混沌之地,是粒子對撞嗎?‘混沌’是更基本的粒子構造嗎?”由是,《莊子》確定了湯川秀樹的“介子”理論。湯川秀樹所著11種著作中,3本物理,8本哲學。他的哲學思想基於中國古代哲學。其中一本書開篇即引《莊子》語“判天地之美,析萬物之理”。他評説《莊子》“文中有嚴厲的真理”。他承認:“中國傳統文化給了我作為一個科學家的思維和個性。”另一感悟,“科學、哲學間存在‘高度的統一’。”
湯川秀樹回憶幼年讀經“真是不懂,但在不知不覺間竟無師自通了”。
另一諾貝爾獎得主普裏高津説:“中國傳統學術思想側重研究整體性的自發性,研究協調協和……可逆與不可逆,對稱與非對稱,確定論與不確定論,有序與混沌等都無法在機械論中容納,但在《周易》中得到了自然合理的解釋。”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1998年科學報告摘要刊登《科學的未來是什麼》中有段話:“大爆炸之前是什麼樣子?嚴格地説,什麼都沒有,包括時間、空間。”此話與《老子》“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相似。美國物理學家F.卡普拉在《物理學之道》中預言:“西方物理學發展及思維必定要走到東方哲學道路上去。”事實上,科學實驗證明:老子的“道”論已超過“原子構成論”。“道”既是哲學又是科學。國學大師文懷沙認同此説:“中國傳統文化有極強的內凝聚力、外滲透力,融合力和再生力。它必將根據系統進化功能形成新的結構,並依靠自身活力發展現代化。”實例是,日本企業運用《孫子兵法》將産品推向世界,中國海爾管理得益於《老子》。
1988年1月24日,澳大利亞《堪培拉時報》刊登197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漢內斯 阿爾文博士在“面向21世紀”國際會議上的演講“人類要生存下去,就必須回到25個世紀前,從孔子那裏汲取智慧”。
上述支點支撐鄭千一推介口號“承千年經典,拓中華未來”。
■童蒙養正,聖功也
1988年,鄭千一和在華南師大附中教授物理的丈夫同時退休。退休後義務教孩子們讀經,他倆夙願亦是信仰“童蒙養正,聖功也”。鄭千一嘗試“從根救起”。
鄭千一繼承父言自勉“天生我才必有用,天不用我我自用”———她教鄰居、同事孩子誦讀經典,同具國文根底並酷愛西方古典音樂的王念給經典配樂。如《老子》八章《水》配舒伯特小夜曲,中西古典相遇,鄭千一欣喜:“效果好極了。”組織家庭配樂詩朗誦,這樣規模不是鄭千一理想,她計劃從點到線到面到片,即從家庭課堂到幼兒園、學校再到社區。2001年,鄭千一攜帶自編講義走向幼兒園、學校。
迄今,鄭千一僅走進3家幼兒園。她來之前,孩子們只會背“床前明月光”、“鋤禾日當午”。大多數幼兒園婉拒她理由:我們有自己的教學進度。鄭千一側面了解園長、教師古詩文根底,其淺薄是她意料中的,因淺薄而排斥經典排斥她,鄭千一做好了“吃釘子的準備”。她又到中小學推介,學校有足夠理由內心質疑:一、教化學的怎能教古詩文;二、無中文學歷;三、經典文化與升學考試無關;四、傳統文化中糟粕如何處理;五、孩子不理解,怎能背下來;六、推介目的(名、利)。有人冷嘲“一個老朽搞復古”。説出口的拒絕理由:“現在課程這麼多,孩子減負都來不及……”重名分和短識使無名無位的鄭千一的推介之路艱澀多舛。
同幼兒園一樣,學校教師對經典文化認知亦有限。鄭千一焦慮“缺鈣的一代怎麼給同樣缺鈣的補鈣?不識聖賢,談何以人為鏡,不讀歷史,談何以史為鑒?”缺鈣現象強化了鄭千一“非衝進去不可”的韌性。她對一些學校無數次重復:“這樣吧,我試講一次,看效果如何,如果受孩子們歡迎,我再來,否則,這就是最後一次。”
在廣東省原副省長王屏山支持下,鄭千一終在深圳碧波中學試講《腹有詩書氣自華———與聖賢為友,與經典同行》。“旗開得勝”的第一講使她贏得一年半讀經實驗。繼而擴展天河區18所中小學,後到順德、番禺,再後到外省。各校將讀經作為德育課的有益補充,每日誦讀10~20分鐘。一個具有中國特色的現象是,校長、教師、學生同步誦讀。數講之後,鄭千一給老師留下教案,再去開闢新戰場。教案上有她寄語“童蒙養正,聖功也”。
鄭千一所用教材《名言三百句》、《三字經》、《弟子規》,還有自編講義30篇。實踐中,孩子記憶力、理解力及發散思維的應用能力皆超出她想象。
某小學一年級學生因其父打麻將影響他未完成作業。老師讓他用《三字經》説父作為。該生脫口即出“養不教,父之過”。4歲半婷婷的外婆從雲南來,她遞給外婆拖鞋時説“既來之,則安之”。1歲10個月的李婧見家中窗簾被風吹起時有道陽光射進,遂手指陽光吟道“疑是銀河落九天”。逢家有來客,她必笑問“笑問客從何處來”?兩歲半的寧寧喝枸杞子湯時唸唸有聲“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一次,寧寧飯粒撒滿桌,阿姨生氣訓她。她説:“姐姐,我錯了,但‘不以一眚掩大德’(《左傳》),我還是很可愛的。”宋沅聰如廁後,邊洗手邊説:“便溺回,輒凈手。”她母親往她碗里加菜,她捂碗制止“食適可,勿過則”。劉嘉過分淘氣讓單親母親厭世。讀經一年多,“吃有吃相,站有站相”的劉嘉讓他母親也開始讀“教人學好的古書”。教師叫三個學生在黑板上默寫一首詩。其中兩個寫完,剩下一個側頭偷看,座下立即響起“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汪若男作文,“中午我很難過,B卷考試沒得100分,回家路上忽然想起‘人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心情好多了。”學生稱復習功課是“溫故而知新”。考試不作弊叫“君子慎獨”。楊司宇在日記上一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畢健學會識別益友(友直、友諒、友多聞)損友(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張小穗終於脫離網吧,功在韓愈“業精於勤,荒于嬉”。王冠國打架罵人惡習曾讓教師、家長斷言“孺子不可教”。讀經後,老師説該生有“脫胎換骨的變化”。鄭千一問他“怎麼變乖了?”男生後悔從前所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我不願挨別人打,我也不願打別人。”
一次,鄭千一講“三人行必有吾師”。有學生立即反駁“如果三人中有強盜、小偷、殺人犯,也是吾師嗎?”鄭千一説:“擇其善者而從之,擇其不善者而卻之”、“見善如不及,見不善如探湯”就是廣東方言裏的“滾水落腳”。你們見到不好的人事要立即躲開,習相遠嘛。她講“少小不努力,老大徒傷悲”時,70多歲的人兩臂斜伸,屈一條腿向後做出“少”字狀。她説文解字:“少兒不能獨立是因知識少,只有多學本領,才能立世。”
每年芒果成熟,某校總有學生破壞學校紀律,棒打果實。2002年,1100公斤芒果安然無恙。校長欣喜地告訴鄭千一“經沒白讀”。兩年來,逢此季節,學校組織學生在芒果樹下讀“志者不飲盜泉之水,廉者不受嗟來之食,況拾遺求利,以污其行乎?”某三年級學生斷言:“現在的貪官肯定小時候沒學過這段話。”鄭千一在《芒果樹下聽天籟》文中抒其興奮“精神物質雙豐收”。
一曹姓家長感激鄭千一:“女兒從小跟您讀經是她的福氣。我們是被耽誤的一代,我39歲才讀《老子》,真是受益匪淺,只是太晚了。”
甘肅是鄭千一建點最多的省,5所學校,1個婦女讀經班。教婦女讀經,鄭千一想法是“一名男子讀經修煉的是自己,一名婦女讀經影響的是全家人甚至幾代人”。渭源縣會川鎮福和希望小學得鄭千一贈送的1000本《弟子規》。校長楊步文經鄭千一短暫的普通話訓練後,2002年冬,在家義務舉辦中華古詩文假期學習班。用工資購買《正蒙寶典》及VCD。身居大山深處的楊步文認識“讀經利在當前,功在韆鞦”。激勵楊步文如此做法的是鄭千一。今年五一長假,鄭千一去福和小學路上,患有糖尿病的她因沒帶夠胰島素,生命處於險地。當地陪同怕出意外,請她立遺囑“自願來此地講課”。楊步文感動“70多歲的人還這麼實幹,我有什麼理由玩虛的”。
廣州市有138個城中村,其黃賭毒之猖獗令鄭千一憂慮“將來小鬼當家,會比父輩更爛,怎麼了得?”市領導曾言“最頭痛這138個城中村”。鄭千一心説“我來幫你治頭疼”。今年春,鄭千一帶書走進石牌村。“未進石牌村,麻將聲先聞”,鄭千一形容。她自信有一天“未進石牌村,讀經聲先聞”。據石牌小學教師反映“粗言爛語現象少多了”。
今年,113中腦癱女孩陳楠參加高考消息見報後,鄭千一送她一套《中英文兒童經典誦讀》以成全她從事漢語語音學習志願。陳楠本有半條命,但教育賦予她整個生命。鄭千一講課時總以陳楠為例詮釋教育最高層次“滲透生命意識全過程”,經典文化即是。相比之下,在應試教育下長大的馬加爵,一個學習生命科學的人並不知道自己及他人生命的意義,不幸成無根無魂人的典型代表。鄭千一不諱言“這是應試教育、重理輕文的惡果。重教授知識和技能,輕傳承文化”。同樣,上世紀80年代初期,海外華人學者就批評和憂慮祖國內地培養出來的學生ABC很好,XYZ很靈,就是不了解國粹,陌生經史子集,疏遠文天祥、史可法。這樣的人怎能為中國服務?怎能為中華民族服務?怎能成經邦濟世人才?可惜,警鐘沒得到足夠回應。
近期,鄭千一欲帶700本《弟子規》進少管所。她準備“花大力氣”為這一嚴重缺養的群體養正、養志、養德。
迄今,鄭千一購買了2000多冊《中國文化斷層重整工程———兒童中國文化導讀》,500多冊《中華根與本》,在11省市撒下彌補斷層的種子。人稱鄭千一是進行中國文化斷層重整工程的實干家。
■讀經能化成天下
走過11省市的鄭千一喻己如火引子,點傳統之火,傳現代之人。她期待燎原之勢。“實事求是地講”,她説:“下邊的火已燒起來,關鍵是上邊如何澆油。”甘肅臨洮縣紙房賈彩虹的讀經經歷讓鄭千一欣喜民間火種的珍貴。賈彩虹偶然接觸《木蘭辭》後即被迷住。遂讀《四書》、《五經》,之後又教女兒讀,再教鄰里孩子讀,繼而書香傳至外鄉。孩子們“越來越規矩”的言行讓她決心辦所重在讀經的幼兒園。中科院院士、原華中科技大學校長楊叔子要求博士生背《老子》、《論語》。理由是“文理本是同根生,文理分家,重理輕文易使科技領域缺乏原始創新”。鄭千一點火之地,學校、家長、學生皆因“嘗到甜頭”由被動轉主動。
2003年,溫家寶履任總理之際,引《大學》言“生財有大道,生之者眾,食之者寡,為之者疾,用之者舒,則財恒足矣”説明中國農村稅費改革存在問題。鄭千一從總理引經中讀出“有意傳播經典文化”。當前,舉國上下都在加強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設,狠抓素質教育。鄭千一理解的素質教育即人文教育。《易 賁》言:“剛柔相濟,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讀經—人文—德育—素質”,鄭千一肯定經典文化是化成天下基礎。“半部《論語》治天下嘛!”
湯一介説:“一種文化有了深厚的根,才能吸收外來文化。”鄭千一以諸多事例佐證淺根無根之害———事故瞞報、肇事逃逸、師德蒙垢、醫德敗壞、商德淪喪、烏紗重於百姓等,當人們從各種角度解剖其因時,鄭千一統而歸為“文化”。她説:“環境形成文化,文化産生能力,能力決定經濟。在法制不健全社會,特別是地方,施政者施行的是仁政,暴政、庸政、懶政,基本取決於他所具文化。”如“移樹進城”,這一在多座城市實施的政績工程違反了“道法自然”之理。古人尚知“順天之木,以致其性”,21世紀的人卻置樹于死地。
現年74歲的鄭千一經常一覺醒來,慶倖“還活著”,來日有限的她視培訓教師、義工為第一要務。她希望更多學校開展誦讀工程———與聖賢為友,與經典同行。(文/李彥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