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網絡電視直播點播手機MP4
>> 校長

[東方時空]北京理工大學校長匡鏡明

央視國際 2004年09月17日 17:02

  CCTV.com消息(東方時空—東方之子):

  北京理工大學校長匡鏡明——以“理”興“工”

  中國高校中冠以“理工大學”牌子的大學越來越多,但真正做到理科和工科齊頭並進、協調發展的卻並不多見。作為已進入211和985兩個工程的工科名校---北京理工大學,近年來一直非常重視發展自己的理科實力,兩年前,北理工校長匡鏡明代表北京理工大學喊出了一個響亮的口號:理工並重、多學科協調發展,讓理工大學名副其實!今天東方之子讓我們認識北京理工大學校長匡鏡明。

  這是一所從延安烽火中走來的大學,他是一位有著四十三年校齡的校長,對母校的深沉的愛讓他開拓進取、永攀一流。

  匡鏡明,61歲,湖南資陽人,數字移動通信專家。1988年獲西柏林工業大學工學博士學位。1993 年8月起擔任北京理工大學副校長, 1999 年 7 月任北京理工大學校長。

  1999年,56歲的匡鏡明被任命為母校北京理工大學校長。面對國內風起雲涌的高校改革與競爭,匡鏡明決心為母校尋求一條面向新世紀的發展新路,經過廣泛動員和集思廣益,三年之後,北理工決定放棄已沿用六十年、單純以工科為主的一條腿走路的辦學模式,而轉為理工並重、各學科協調發展的新路子。教育界評價北理工的成功轉型為我國工科大學的發展探出了一條新路。

  李小萌:2002年的時候,您提出理工大學不僅要以工為主,要變成以理工為主,為什麼要加上“理”的這個限定呢?

  匡鏡明:不論是人才培養,還是科學研究,我們覺得工科的院校,就是以工為主、純工科的學校,要想在這兩個方面,一個是人才培養,再一個是科學研究上,能夠繼續發展,特別是在科技上科學研究上要能夠做出一些原創性的成果,或者一些高水平的成果,沒有理科的支持,或者説你這個學校理科不強的話,那麼就缺乏可持續發展的動力。

  李小萌:現在改變為以理工為主,給學校帶來最大的變化是什麼呢?

  匡鏡明:大家的這個認識統一了,對理科更重視了,這是一條;再一個,我們搞理科的無論教師,還是學生,他感到學校給他們支持的力度大了,所以這樣他對於建設好北京理工大學理科的這個學科,以及培養這個理科的學生,包括本科生、碩士生、 博士生,信心更強了。另外,學理科的這些學生,他們感到在理工大學他們也大有作為了。

  李小萌:您也是北京理工大學畢業的學生,在這之前理工大學培養了很多工科方面的人才,您在學校學習的時候,感覺到因為缺乏理科方面的培養而有所遺憾嗎?

  匡鏡明:我覺得很遺憾!學校已經辦了64年了,我們已經培養了十萬餘名學生,畢業的學生已經有十萬多人了,這些學生從這些校友他們現在工作的情況來看,他們也迫切地希望在學校裏面,除了工科這方面的知識,另外理科這方面也希望學校能夠給予加強,這樣他們工作起來,他們的基礎或者説他們的潛力就會更加增強。

  李小萌:您剛才講自己年輕的時候,因為學校缺乏理科的基礎,所以有所遺憾,您擔心您的學生今天走進學校也會有這樣的遺憾是嗎?

  匡鏡明:我想是,我想是。

  轉型兩年來,北京理工大學的理科建設得到了快速發展。北理工在人才引進、資金投入都對理科大幅度傾斜,理科的博士和碩士點比例上升到38%,有4個學科得到了國家重點學科的一樣的支持力度。有11位理科方面的院士被聘為理學院的顧問教授。

  其實,搞理科一直是匡鏡明的心願。匡鏡明一直酷愛數學,1961年18歲的匡鏡明報考北理工時選擇的專業就是理科的數學力學系。後來由於師資缺乏,只上了一年,理科專業就停辦了,只好集體轉到電子工程系,從此和電子通信打了四十多年的交道。1984年已經41歲的匡鏡明,又毅然踏上了去德國留學的旅途。留德攻讀博士學位4年,匡鏡明對德國大學寬口徑培養理工科學生,不僅重視學習“工”,也重視研究“理”,更重視將先進的理論轉化為先進的技術和先進的産品,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匡鏡明:你看德國他的産品的質量,比如説德國的相機、德國的電視、 德國的汽車等等,儘管他價錢比別的國要貴一點,但是他質量非常好,他為什麼能夠保證這麼好的質量呢?他這就是因為德國人對工作的精益求精、這種認真負責任那是分不開的,所以這點對我的教育很大。再還有一個,在德國的大學裏面,我也去看過很多大學,我覺得國外大學的一些管理,另外國外的大學校長他們一些治學的理念,還有他們整個的一套管理制度,很多還是值得我們學習的,所以我做校長以後,我就經常會想到他們。

  李小萌:您自己就是理工科出身,又做理工大學的校長,在您看來培養理工科的學生有什麼規律可尋嗎?

  匡鏡明:理工科的學生,我覺得進來以後,最重要的一個就是要把他們的基礎打好。所謂基礎是什麼,就是他們的一些基礎課,像數學、 物理 、外語這些基本功一定要很牢;再還有一個,理工科學生的專業面要比較寬。比如我在的這個係的學生,過去我們有五個專業,一進來就是這五個專業編班上課,現在我們進來的一個係的學生,就是一起上課,上到三年級,因為是四年制嘛,三年這些課完全都是一樣,第七個學期開始有幾門選修課,你自己去選,有的就偏通訊,有的就偏微電子,或者電磁場等等這些,這樣出來的學生,他就不像我們過去那樣你就適合於這個專業,就適合那個專業,他只要在這個電子這方面,他都能做 。所以寬口徑的培養,這個是非常重要。

  李小萌:您從在理工大學上學到留校任教,然後成為這所大學的校長,在這裡生活工作了四十多年的時間。

  匡鏡明:是的。

  李小萌:是沒有離開的機會,還是您不想離開呢?

  匡鏡明:離開的機會有,怎麼會沒有?比如我碩士畢業也可以換一個地方,那是可以重新分配,我博士在德國的博士畢業,那我就留在德國也可以的,不是説不能夠,尤其我們學的專業,我學通訊,我在德國學移動通訊,這個是非常熱門的,也可以留下來,工作的機會是有的,但是我一直沒有離開,在這裡呆了這麼多年,我非常熱愛這個學校,我總覺得我自己的一切都是這個學校給予的,一直是學校關心和這個學校培養了我,我應該很好地為這個學校服務,我希望這所學校辦得越來越好,所以我不願意離開這個學校。當然,現在我來看今後也不可能離開這個學校了!

  李小萌:您在學校四十多年的時間,有這麼深厚的感情,那在管理學校的時候會不會保持傳統的力度會大過改革或者創新的力度?

  匡鏡明:這點我也很重視。我也會經常想,我在這兒呆這麼多年,思想會不會老化,被這個理工大學傳統觀念束縛自己,不會大踏步地前進,就是説保持老的觀念,愛這個學校老是保持學校原來那一套,那也不是真正愛這個學校,你要愛這個學校,就要使這個學校不斷地推進,不斷地發展,不斷地創新。

  作為一名國內外知名的移動通信技術專家,匡鏡明一直沒有放棄科研和教學工作。目前他還帶著十幾名研究生,他只能利用晚上和週末輔導學生,他還經常把學生的長篇論文分開打印成幾章,帶在身邊,隨時有空隨時批改,他説作為老師和校長,他最驕傲的是又為國家培養了一批又一批高素質的人才。

(編輯:英子來源:CCTV.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