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網絡電視直播點播手機MP4
>> 名師

我國著名免疫學家、醫學教育家楊貴貞教授

央視國際 2003年08月01日 10:21


  伴著輕柔的音取樂,四十余名學生手捧鮮花向恩師款款走來,圍繞在恩師的身邊滿懷深情地唱起“祝您生日快樂”,在場院的所有賓朋都沉浸在濃濃的師生情誼之中。這是在楊貴貞教授80華誕慶典上的感人一幕。

  楊貴貞教授是我國著名的免疫學家和醫學教育家,在58年的科學研究和教育生涯中,她始終在生命科學的前沿探索奮進,得了豐碩的成果。在科學研究方面,楊貴貞是中國當代免疫學的開拓者之一。她以其獨特的科研體系,開創出多個免疫學發展的重要方向,其研究成果獲得國家教委科技進步獎、衛生部重大醫藥成果獎和省科技成果獎等20余項。

  楊貴貞教授的研究生遍佈在十多個國家和國內各地。其中有些人已做出很多世界首創性的傑出工作,成為國際知名學者,許多人已成為校長、院長、所長和研究室主任。在恩師80華誕的時候,學生們自發地籌備了這場盛大的生日慶典,獻上學生對老師由衷的謝意和真摯的祝福。  

  全國免疫學界同仁、省市醫藥衛生界領導、學校及各院繫領導、楊貴貞教授的同事、朋友、學生等200余人參加了生日慶典,盛讚楊貴貞教授對中國免疫學所作的突出貢獻。   

  李玉林副校長在講話中代表學校對楊貴貞教授從醫50年、執教半世紀、走過八十載表示衷心的祝賀,向她多年來為學校和免疫學界在學科建設、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方面所做出的突出貢獻表示感謝。他希望與會者學習楊貴貞教授如何做人,如何做正直的人、高尚的人、對事業有追求的人;學習她如何做事,如何從零開始,把免疫學科建設成在全國有重大影響的重點學科;學習她對事業傾心付出,不講回報的精神。

  在鮮花的點綴、學生的簇擁下,楊貴貞教授神采奕奕,精神矍鑠。她對來賓的讚美、領導的肯定表示衷心的感謝。她説,在她的人生步入蠟燭未成灰,夕陽有餘輝的時刻,她將與時俱進,繼續做出自己應有的貢獻。在學生們之中,深切地體會到作為教師是光榮而偉大的,她希望她的學生們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將她點燃的火炬高高舉起,越燃越旺。     

  附:楊貴貞教授簡介   

  楊貴貞教授是我國著名的免疫學家和醫學教育家,在58年的科學研究和教育生涯中,她始終在生命科學的前沿探索奮進。她的背後,是一行堅實、閃光、奮鬥的足跡。在這行足跡中,貫穿著一個鮮明的、始終如一的人生主題——愛黨敬業。   愛黨——楊貴貞早年投向革命,青年時代加入北平地下黨。對於中國共産黨和黨的事業,心懷著熱誠的熱愛和堅定的信念。幾十年中,不管遇到怎樣的艱難和挫折,這份信念始終沒有絲毫的動搖。   

  敬業——楊貴貞的生活中只有一個內容,那就是工作,為祖國的科學和教育事業而忘我工作是她人生的全部內容與意義。   

  楊貴貞出生於舊社會一個小職員家庭,全家靠父親一人的微薄薪金度日。父親因病早逝,她不得不過早地承擔起家庭生活的重擔。她幼小的心中早早地埋藏下“求生”與“求知”這對充滿矛盾,極難協調的願望,她以發奮讀書將二者統一在一起。當她以優異的成績考入北京大學時,一切費用都靠獎學金維持,她還從中節省下一部分,用於貼補家中的生活。   

  1945年她于北京大學畢業並考入北京輔仁大學研究生院,一邊工作一邊學習。  

  雖然日本帝國主義已經投降,但國民黨反動派進駐北京,使她再一次陷入深深的失望和迷惘。這時共産黨向她伸出溫暖的手,為她指明了人生的方向,使她開始一種嶄新的生活。1947年,在北京地下黨的幫助下,她到北京醫科大學任教,同年加入中國共産黨。黨的教育使她懂得人生的真正價值,從此她以高度的政治熱情忘我地為黨和革命事業工作。曾先後擔任北京大學婦女部長、北醫工會副主席、北京市各界人民代表、北京市政治協商會委員等職務。她成長為一名政治上堅定成熟,業務上精益求精的傑出女性,不管是在迎接祖國解放、護校鬥爭血與火的考驗中,還是在建設新中國的熱潮中,她從沒有辜負過黨和人民的期望。抗美援朝時她自願參軍,而後又接受黨的派遣到蘇聯學習。在緊張的學習期間,她擔任黨的醫學支部書記,與支部同志們經常暢談思想體會,暢談回國後報效祖國的志願。由於她學習刻苦,僅用三年時間就完成了原定四年的研究生課程和學位課題,同時還撰寫許多篇高水平的文章發表在蘇聯國家級學術刊物上。  

  然而當她滿懷一腔報國熱誠回到祖國時,面對的卻是接踵而至的“反右”和“文化大革命”帶給她和她的家庭的極不公正待遇。愛人在“文革”中被迫害致死。政治上的挫折和喪失親人的悲痛沒有使她消沉,更沒有削弱她在科學事業上的雄心壯志。她把全部身心沉浸在免疫學知識的海洋中,堅信總有一天冰河會解凍,可以在科學的海洋中揚帆前進,祖國的科學事業終究會得到重視和發展。堅信總有一天黨會認識到她是一位堂堂正正的共産黨員,是黨的忠誠戰士。   

  粉碎“四人幫”,走進祖國科學的春天。楊貴貞成為我國首批博士、碩士研究生導師,並承擔多項國家、衛生部及省科研項目,為祖國科學事業發展而大展宏圖的願望終於得以實現。楊貴貞以百倍的工作熱情投身於科研和教學工作,一心要搶回失去的時間,為祖國的科學事業做出更大的貢獻。直到現在,楊貴貞雖已年至八旬,仍以忘我的熱忱為醫學科學研究和教育事業而辛勤工作。  

  楊貴貞獻身科學事業的精神和卓越的工作成績受到黨和社會的高度評價,她多次獲得省、市先進工作者,“三八”紅旗手,白求恩式工作者,優秀共産黨員等榮譽稱號。   

  楊貴貞認為,對於一個真正的科學家而言,在科學發展的長河中生命顯得非常短暫,不但要抓住每一分鐘,而且要全身心地投入。凡是在楊貴貞身邊學習和工作過的人,都為她勤勉刻苦的敬業精神所嘆服。她已將幾十年的心血和汗水全部傾注于祖國的科學和教育事業,直到晚年仍整日工作在教研室和實驗室,早出晚歸,風雨無阻。   楊貴貞幾十年的辛勤耕耘,換得的是在科學研究和人才培養方面的豐碩收穫,她的巨大成就為國內外醫學界所矚目。

  在科學研究方面,楊貴貞是中國當代免疫學的開拓者之一。她以其獨特的科研體系,開創出多個免疫學發展的重要方向,特別是在開展“中藥免疫藥理學”“神經內分泌免疫調節的免疫生理學”和“免疫生物工程”等研究方面成就卓著,獲得諸多開創性和奠基性的重要成果。其研究成果獲得國家教委科技進步獎、衛生部重大醫藥成果獎和省科技成果獎等20余項。先後發表科研論文300余篇,出版《免疫學》《醫用免疫學》《免疫生物工程綱要與技術》《邊緣免疫學》等著作20余部。  

  楊貴貞的敬業精神,不僅表現在科學研究上,更突出地表現在人才培養上。她深深地懂得,要實現祖國醫學事業走入世界前沿的目標,僅靠一個人或者説一代人是遠遠不夠的,要靠更多的人共同奮鬥,必須有一代新人去完成上一代科學家未竟的事業。對於培養人才所花費的時間,楊教授有著獨到的見解:“作為科學家,最珍貴的莫過於時間,時間意味著發明和創造;作為教師,最無私的莫過於奉獻時間,時間意味著人才的成長。如果把時間全部用在自己的科研工作上,固然會取得更多的成就,而把時間用在人才培養上,無數的後起之秀則會把這一時間無限延長,使科學家的生命無限延伸。”這些年中,她就像一名辛勤的園丁,用自己的心血和汗水澆灌著這塊培育新一代免疫學科技人才的苗圃。  

  迄今為止,楊貴貞培養的博士、碩士、博士後已達百餘名之多。已畢業的研究生遍及英國、美國、法國、德國、加拿大、日本、瑞典、西班牙等十多個國家和國內各地。在國外醫學實驗室學習和工作的人成績都十分出色,其中有些人已做出很多世界首創性的傑出工作,成為國際知名學者,許多人已成為校長、院長、所長和研究室主任。一些人獲得中國科協青年科學獎、全國有突出貢獻的博士學位獲得者,入選國家教委跨世紀優秀人才,獲全國中青年醫學科技之星稱號,以及獲得香港求是科技基金會傑出青年學者獎、霍英東青年教師獎等重要獎項。為此,楊貴貞教授的教育思想和人才培養方法受到醫學教育界的廣泛重視和高度評價,她本人因此獲得國家級優秀教學成果獎和國家級優秀教師稱號,以及國家教委、國家人事部和中國教育工會授予的優秀教師獎章。  

  在楊貴貞擔任教研室主任期間,免疫學教研室被國家教委評為全國高等學校免疫學專業重點學科點。   

  楊貴貞對於我國免疫學發展的貢獻是全方位的。她曾先後在全國各地開辦免疫學學習班30余次,受益者達數千人之多。並多次赴青海、海南、雲南等邊遠地區支邊講學。這一切對於促進我國免疫學的發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楊貴貞長期擔任中國免疫學學會的負責人,為組織協調和推動我國免疫學事業的宏觀發展,以及扶持免疫學人才的成長做出了十分重要的貢獻。  

  楊貴貞長期擔任《中國免疫學雜誌》的主編工作,從19年前創刊到今天獲得“雙效獎”和“國家期刊獎”,《中國免疫學雜誌》的每一步成長都浸透著她的心血和汗水。   

  楊貴貞在國內外醫學界享有崇高聲譽,承擔多項重要社會職務。包括國務院學位委員會醫學學科評議組成員,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衛生部專題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免疫學會副理事長,中國微生物學會常務理事兼醫學微生物免疫學會主任,中華醫學會微生物免疫學會副主任委員等職。曾被聘為中國醫學科學院特邀學術委員會委員,中國中醫研究院和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醫學科學院兼職教授,衛生部長春生物製品研究所和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顧問等職。還擔任著《中國免疫學雜誌》主編及中國醫學科學院英文版醫學雜誌等30多種國家級醫學雜誌編委。同時,楊貴貞的事跡還被《中國當代醫學家薈萃》和《世界婦人名人》等國內外多種名人志所收載。在《世界婦人名人》一書的封面上寫著這樣一句話:“本書不僅是對這些傑出女性所做出的成就的一種承認,更表明這些女性已在她們各自的領域走在世界的前沿”。(來源:吉林大學)

(編輯:蘭華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