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化頻道 > 愛上博物館 > 正文

撲克博物館 

央視國際 (2005年05月11日 14:26)


  坐落在北京報國寺內的北京撲克館,可以稱得上是一個撲克王國。這裡展出的古今中外各色撲克有12000多個品種。打撲克是我們最熟悉的一種娛樂方式,可是卻很少有人知道撲克究竟是由誰發明的,又是如何演變成今天這種形式的?

  相傳早在秦末楚漢爭戰時期,大將軍韓信為了緩解士兵的思鄉之愁,發明了一種紙牌游戲,因為牌面只有樹葉大小,所以稱為“葉子戲”,據説這就是撲克牌的雛形。12世紀時,馬可波羅將這種紙牌帶到了歐洲,立刻引起了西方人的極大興趣。一開始,它只是宮廷貴族們的奢侈品。但是,因為撲克牌造價低廉,玩法多樣,又容易學,所以很快就在民間流行開來。

  據説撲克牌的四種花色代表了當時社會的四種主要行業:黑桃代表長矛,象徵軍人;方塊代表工匠使用的磚瓦;梅花代表三葉草,象徵農業;紅桃代表紅心,象徵牧師;J、Q、K是英文侍從、王后、國王的縮寫,這12張牌每一張代表了一位歷史上的著名人物或者神話人物。黑桃K是公元前10世紀以色列國王所羅門的父親大衛;方塊K是古羅馬的凱撒大帝;梅花K是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紅桃K則是建立查理曼帝國的查爾斯一世國王。

  1840年鴉片戰爭後,外國撲克也隨洋人進入中國。當時進口的撲克主要是來自美國和日本,日本撲克因價格便宜而暢銷。1931年全國掀起抵制日貨運動,提倡國貨,發展實業,上海人黃滌生集股創辦了粹華卡片廠,試製出中國現代第一副撲克——“紅獅牌”撲克。這是撲克館館藏的早期中國撲克,産自上個世紀30年代末的上海。

  在這裡,除了傳統形式的撲克外,您還能看到各種異型、異材撲克,這些撲克顯然已經失去了原本的實用意義,更多地是為了滿足觀賞和收藏的需要。據了解,我國目前已成為世界頭號撲克大國,每年生産撲克牌二十億副,佔世界總産量的百分之八十,而國內每年消耗的撲克牌數量已達十五億副。

  這幾張牌看起來似乎沒什麼特別,其實不然,它們是世界上最大的撲克,比我們平常娛樂用的撲克大了幾十倍。再看看這些小不點兒,它們的個頭只能與這枚一元硬幣一比高下,是世界上最小的撲克。

  在撲克牌漫長的歷史中,最讓人意想不到的是,它還曾經作過一位國王的“教科書”。法國國王路易十四年輕時,紅衣主教擔心他不肯學習,就把神話寓言和地圖之類繪製在撲克牌上,向他傳授知識,也算是一種寓教於樂吧。當然,這副撲克牌早已失傳了。

責編:木鐸金聲  來源:CCTV.com

本篇文章共有 1 頁,當前為第 1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