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化頻道 > 王小波 > 正文

我看國學

央視國際 (2005年04月13日 15:00)

  我現在四十多歲了,師長還健在,所以依然是晚生。當年讀研究生時,老師對我説,你國學底子不行,我就發了一回憤,從《四書》到二程、朱子亂看了一通。我讀書是從小説讀起,然後讀四書;做人是從知青做起,然後做學生。這樣的次序想來是有問題。雖然如此,看古書時還是有一些古怪的感慨,值得敝帚自珍。讀完了《論語》閉目細思,覺得孔子經常一本正經地説些大實話,是個挺可愛的老天真。自己那幾個學生老挂在嘴上,説這個能幹啥,那個能幹啥,像老太太數落孫子一樣,很親切。老先生有時候也鬼頭鬼腦,那就是“子見南子”那一回。出來以後就大呼小叫,一口咬定自己沒“犯色”。總的來説,我喜歡他,要是生在春秋,一定上他那裏唸書,因為那兒有一種“匹克威克俱樂部”的氣氛。至於他的見解,也就一般,沒有什麼特別讓人佩服的地方。至於他特別強調的禮,我以為和“文化革命”裏搞的那些儀式差不多,什麼早請示晚彙報,我都經歷過,沒什麼大意思。對於幼稚的人也許必不可少,但對有文化的成年人就是一種負擔。不過,我上孔老夫子的學,就是奔那種氣氛而去,不想在那裏長什麼學問。

  《孟子》我也看過了,覺得孟子甚偏執,表面上體面,其實心底有股邪火。比方説,他提到墨子、楊朱,“無君無父,是禽獸也”,如此立論,已然不是一個紳士的作為。至於他的思想,我一點都不贊成。有論家説他思維縝密,我的看法恰恰相反。他基本的方法是推己及人,有時候及不了人,就説人家是禽獸、小人;這股兇巴巴惡狠狠的勁頭實在不討人喜歡。至於説到修辭,我承認他是一把好手,別的方面就沒什麼。我一點都不喜歡他,如果生在春秋,見了面也不和他握手。我就這麼讀過了孔、孟,用我老師的話來説,就如“春風過驢耳”。我的這些感慨也只是招得老師生氣,所以我是晚生。

  假如有人説,我如此立論,是崇洋媚外,缺少民族感情,這是我不能承認的。但我承認自己很佩服法拉第,因為給我兩個線圈一根鐵棍子,讓我去發現電磁感應,我是發現不出來的。牛頓、萊布尼茲,特別是愛因斯坦,你都不能不佩服,因為人家想出的東西完全在你的能力之外。這些人有一種驚世駭俗的思索能力,為孔孟所無。按照現代的標準,孔孟所言的“仁義”啦,“中庸”啦,雖然是些好話,但似乎都用不著特殊的思維能力就能想出來,琢磨得過了分,還有點肉麻。這方面有一個例子:記不清二程裏哪一程,有一次盯著剛出殼的鴨雛使勁看。別人問他看什麼,他説,看到毛茸茸的鴨雛,才體會到聖人所説“仁”的真意。這個想法裏有讓人感動的地方,不過仔細一體會,也沒什麼了不起的東西在內。毛茸茸的鴨子雖然好看,但再怎麼看也是只鴨子。再説,聖人提出了“仁”,還得讓後人看鴨子才能明白,起碼是辭不達意。我雖然這樣想,但不缺少民族感情。因為我雖然不佩服孔孟,但佩服古代中國的勞動人民。勞動人民發明了做豆腐,這是我想象不出來的。

  我還看過朱熹的書,因為本科是學理工的,對他“格物”的論述看得特別的仔細。朱子用陰陽五行就可以格盡天下萬物,雖然陰陽五行包羅萬象,是民族的寶貴遺産,我還是以為多少有點失之於簡單。舉例來説,朱子説,往井底下一看,就能看到一團森森的白氣。他老人家解釋適,陰中有陽,陽中有陰(此乃太極圖之象),井底至陰之地,有一團陽氣,也屬正常。我相信,你往井裏一看,不光能看到一團白氣,還能看到一個人頭,那就是你本人(我對這一點很有把握,認為不必做實驗了)。不知為什麼,這一點他沒有提到。可能觀察得不仔細,也可能是視而不見,對學者來説,這是不可原諒的。還有可能是井太深,但我不相信宋朝就沒有淺一點的井。用陰陽學説來解釋這個現象不大可能,也許一定要用到幾何光學。雖然要求朱子一下推出整個光學體系是不應該的,那東西太過複雜,往那個方向跨一步也好。但他根本就不肯跨。假如説,朱子是哲學家、倫理學家,不能用自然科學家的標準來要求,我倒是同意的。可怪的是,咱們國家幾千年的文明史,就是出不了自然科學家。

  現在可以説,孔孟程朱我都讀過了。雖然沒有很鑽進去,但我也怕鑽進去就爬不出來。如果説,這就是中華文化遺産的主要部分,那我就要説,這點東西太少了,攏共就是人際關系裏那麼一點事,再加上後來的陰陽五行。這麼多讀書人研究了兩千年,實在太過分。我們知道,舊時的讀書人都能把四書五經背得爛熟,隨便點出兩個字就能知道它在書中什麼地方。這種鑽研精神雖然可佩,這種做法卻十足是神經病。顯然,會背誦愛因斯坦原著,成不了物理學家;因為真正的學問不在字句上,而在於思想。就算文科有點特殊性,需要背誦,也到不了這個程度。因為“文革”裏我也背過毛主席語錄,所以以為,這個調調我也懂——説是誦經念咒,並不過分。

  二戰期間,有一位美國將軍深入敵後,不幸被敵人堵在了地窖裏,敵人在頭上翻箱倒櫃,他的一位隨行人員卻咳嗽起來。將軍給了隨從一塊口香糖讓他嚼,以此來壓制咳嗽。但是該隨從嚼了一會兒,又伸手來要,理由是:這一塊太沒味道。將軍説:沒味道不奇怪,我給你之前已經嚼了兩個鐘頭了!我舉這個例子是要説明,四書五經再好,也不能幾千年地念;正如口香糖再好吃,也不能換著人地嚼。當然,我沒有這樣地念過四書,不知道其中的好處。有人説,現代的科學、文化,林林總總,盡在儒家的典籍之中,只要你認真鑽研。這我倒是相信的,我還相信那塊口香糖再嚼下去,還能嚼出牛肉乾的味道,只要你不斷地嚼。我個人認為,我們民族最重大的文化傳統,不是孔孟程朱,而是這種鑽研精神。過去鑽研四書五經,現在鑽研《紅樓夢》。我承認,我們晚生一輩在這方面差得很遠,但也未嘗不是一件好事。四書也好,《紅樓夢》也罷,本來只是幾本書,卻硬要把整個大千世界都塞在其中。我相信世界不會因此得益,而是因此受害。

  任何一門學問,即便內容有限而且已經不值得鑽研,但你把它鑽得極深極透,就可以挾之以自重,換言之,讓大家都佩服你;此後假如再有一人想挾這門學問以自重,就必須鑽得更深更透。此種學問被無數的人這樣鑽過,會成個什麼樣子,實在難以想象。那些鑽進去的人會成個什麼樣子,更是難以想象。古宅鬧鬼,樹老成精,一門學問最後可能變成一種妖怪。就説國學吧,有人説它無所不包,到今天還能拯救世界,雖然我很樂意相信,但還是將信將疑。

  (全文完)

責編:楊育權  來源:

本篇文章共有 1 頁,當前為第 1 頁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