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永遠屬於青年:答北京大學中文系學生
央視國際 2004年12月23日 14:26
問:今年是巴金誕辰100週年,我們也敬祝巴老健康快樂。巴金的作品我們都比較熟悉,但有些同學並不太喜歡像《家》這一類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的作品,認為讀起來有點“隔”。
答:巴金的《家》發表于1931年,寫的是二三十年代青年的生活、青年的感情。現在已經過去幾十年了,時代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社會審美心理也和當年大不一樣,年輕的同學閱讀時有一些隔膜,是很自然的。屬於經典的東西,對於後世的讀者都是有距離的,包括對它所屬時代的內容和語言表達方式等方面的隔膜,會對閱讀形成障礙。惟其是經典,才需要不斷超越理解上的“隔”,去逐步深入,觸摸人類智慧的積澱,總會有所得。如果閱讀巴金之前對作品所寫的社會歷史背景大致有一些了解,就會消除一些隔膜。
問:通常有一種説法,叫“魯郭茅,巴老曹”,把巴金放到和魯迅、郭沫若、茅盾同一等級,可見其地位是相當高的。我們應當如何理解巴金對現代文學的特殊貢獻?
答:巴金從1928年開始寫作,六七十年的創作生涯,一共寫了20多部中長篇小説、70多篇短篇小説,以及大量的散文隨筆,還有30多種外國文學譯作。但影響最大的還是以《家》為代表的中長篇小説。我國現代長篇小説的成熟是在上世紀30年代。巴金和茅盾、老舍構成30年代長篇小説的藝術高峰。如果説茅盾的《子夜》等作品主要以社會剖析見長,老捨得《駱駝祥子》等小説主要刻畫了市民社會的圖景,那麼巴金的小説則主要創造了一個“青年世界”。巴金的作品揭露了封建舊家庭的罪惡以及青年的反抗和追求,是激情如火的青春的讚歌,在30年代撼動文壇,擁有大量青年讀者。當時的熱血青年很難不被巴金作品那種熱情所裹脅,甚至不少人讀了巴金作品後就走上了革命的道路。巴金在世界上的巨大影響及其對現代小説藝術的貢獻,都是不可替代的。
問:巴金的作品好像比較單純,也比較“水”,倒是容易讀,但經不起咀嚼。您怎樣評價巴金小説的藝術?
答:巴金的作品的確不算精美圓熟,特別是包括《家》在內的早期小説,不屬於那種可以反復去推敲細讀的作品。但其單純、樸素、流暢,激情充溢,以情動人,善於用充滿感情色彩的詞彙、動勢強烈的句式以及富於抑揚力度的語調造成一種濃烈的審美氛圍,抓住讀者。可能粗一些,但更能與青年溝通。巴金後期的作品風格比較圓熟,轉向深沉,如《寒夜》也是傑作。巴金的散文也有大成就。晚年的《隨想錄》中有許多能借此理解“文革”,理解人性,同時也理解巴金為人的好文章,應當讀一讀。
問:常聽到社會上有聲音指責現在的年輕人沒有理想,非常“現實”,缺乏使命感。青年讀巴金的作品有什麼樣的現實意義?
答:那個時代的青年歡迎巴金,也是因為巴金為他們提供了“時代英雄”的偶像。而對於當代的讀者來説,更有意義的,是巴金小説所體現的那種對理想的追求,那種使命感,那種青春的熱情和奮鬥精神。這正是現今生活中所缺少的。所以巴金對當代青年還是有意義的。
現今的文學作品比較缺少向上的力量,頹廢的、虛無的東西對青年有負面的影響。我讀過一些才十幾歲孩子寫的作品,已經在“看破”人生,一副“曾經滄海難為水”的樣子,這很不正常。巴金作為一位使命感很強的作家,對當下文壇也有啟示意義。
巴金主要是為青年寫作,他是永遠屬於青年的。我們通過他的作品可以了解和感受另一種有激情有價值的青春。其實無論什麼年代,青年就是青年,有理想有抱負有激情應當屬於正常。巴金所寫的青春現在也完全可以打動我們,感染我們。
(作者係北京大學中文系主任,曾在《中國現當代文學史》課中專題講授巴金。此文為作者與學生的對話。)
溫儒敏
《中國青年報》2003年11月25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