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編輯生涯與編輯思想研究
央視國際 2004年12月23日 14:23
巴金是享譽國際文壇的我國現當代著名作家。提起他,人們首先想到的是他的“激流三部曲”--《家》、《春》、《秋》,“愛情三部曲”--《霧》、《雨》、《電》及《寒夜》等著作。此外,他還翻譯了許多外國文學作品。這些作品曾激勵了幾代人的成長,至今仍盛銷不衰。巴金是勤奮多産的作家,他的文集長達26卷。但同時,一般人恐怕很少知道巴金還曾經是一個出色的編輯。正如蕭乾所説:“倘若他沒從1935年的夏天就辦起文化生活出版社(以及五十年代初期的平民出版社),倘若他沒把一生精力最充沛的二十年獻給進步的文學出版事業,他的文集也許應該是四十卷。”(1)
巴金有著幾十年的編輯生涯,並曾在文化生活出版社工作過14年,50年代初在平民出版社工作2年,擔任兩社總編輯。在他的編輯生涯中,曾編輯出版過多套著名叢書和多種著名期刊,是一名十分盡責的編輯,為我國現代出版事業作出了很大貢獻。本文通過對巴金編輯生涯的回顧,對巴金的編輯思想進行了粗淺的研究。
一、巴金編輯出版的書刊
巴金很早就開始了他的編輯實踐。在他漫長的編輯生涯中,編輯了大量書刊。
(一)、圖書
1926年,巴金曾與衛惠林一起為太平洋書局編《革命論叢》,最終未出版。
1935年8 月,巴金應吳朗西之邀,從日本回國,加盟吳朗西、麗尼等人發起籌辦的“文化生活出版社”( 以下簡稱文生社),並任總編輯。9月,該社正式成立。當年巴金便主編了《文學叢刊》,並親自擔任該叢書的封面、裝幀設計。該叢書小32開本,用紙講究,純白色帶勒口的封面,外加褐色護封。封面印上書名、作者、叢刊名稱,字體、顏色不同,顯得醒目、大方。每集16本,從1935年出版至1948年,共編10集,全部160本,囊括了86位作家的長短篇小説、散文、詩歌、戲劇、評論乃至書簡、報告等。其中有著名作家如魯迅、茅盾等的作品,但更多的是文學新人的著作,甚至有不少是處女作。在第1集出版時,巴金撰寫了一篇發刊詞性質的廣告附於書後,道出了該叢刊的四大特色:編選謹嚴、內容充實、印刷精良、定價低廉。這套叢書“可以稱為我國現代文學史上規模最大的一套文學叢 書”(2),促進了我國新文學的發展。
巴金還主持編輯過《譯文叢書》(先是黃源主編,抗戰開始後由巴金主編)。這是一套規模宏大的世界文學名著叢書,共收53種,包括狄更斯、勃朗特、福樓拜、托爾斯泰等文學巨匠名作。該叢書25開本,版式大而略帶方形,封面有作者畫像和內容介紹。這套叢書有計劃地向讀者介紹外國文學名著,受到好評,曾不斷再版。
巴金主編過的叢書還有《文化生活叢刊》46種,這套叢書在選題上側重文學、大眾哲學、社會史,收錄作品以譯作尤其蘇俄作品為主;《新時代小説叢刊》2種,收有巴金的長篇小説《雪》和蕭軍的長篇小説《第三代》(1、2部);《現代長篇小説叢書》14種,收有老捨得《駱駝祥子》、沙汀的《淘金記》、巴金的《憩園》等;《文學小叢刊》3集共17種,這是一套小型文學叢書,採用36開的小開本形式,主要收錄中青年作者的散文、詩歌、戲劇和中短篇小説,如艾青的詩集《大堰河》、師陀的短篇小説集《無名氏》等;《文季叢刊》26種,這套叢書仍然以散文、小説和戲劇為主,其中許多作者後來都成為中國文壇的大家;《烽火小叢書》15種,是以短篇小説、散文集及詩歌集為主的文學叢書。在1949年至1952年期間,巴金還為平民出版社主編過《新譯文叢刊》4種、《文學譯林叢書》。
在巴金主持文生社編輯工作期間,該社出版過20多種叢書、專集和一批宣傳抗日的小冊子。這些書刊中,有些由他直接主編,有些是由他兼任過一段時間主編,有些則是在他的關心和幫助下出版的。
(二)、期刊
1、巴金年輕時代參與編輯過的期刊(1920年開始)
早在1921年5月,巴金就參加編輯了《半月》,該刊于同年7月出版第 24 期後停刊;
1921年9月1日,巴金參與創辦的第一份刊物《警群》月刊出版,但該刊僅出了1期;
1922年春,巴金和友人創辦了《平民之聲》週刊,並生平第一次擔任主編,該刊出版10期後停刊;1925年9月15日,巴金和鄭真恒等16人創辦了《民眾》半月刊;1928年12月,巴金到自由書店兼任編輯;1929年1月30日,他以馬拉為筆名主編的《自由月刊》創刊, 前後共編輯出版了5期。
2、30年代巴金參加編輯(或主編)的期刊
1931年1月20日,巴金化名李一切與衛仁山(衛惠林)共同主編的《時代前》月刊出版,該雜誌以登載文藝方面的小文章為主,共出版了6期。
1934年1月1日,巴金與章靳以、鄭振鐸共同籌辦編輯的《文學季刊》問世。該刊的創辦宗旨是:組織、推動作家,特別是年輕的進步的有朝氣的作家,用新的創作來打破當時北平文壇的沉悶空氣。該刊于1935年12月出版第2卷第4期後停刊,是當時影響很大的文學刊物。
1934年10月10日,巴金與卞之琳等一起創辦主編的另一個文藝月刊《水星》面世,這是一個只發表創作,不發表評論和譯作的文學刊物,前後共出版了2卷9期。
1936年6月1日,他與靳以一同主編的《文季月刊》出版。該刊是《文學季刊》的繼續,同樣在當時影響很大。
1937年3月15日,巴金和靳以合作主編的《文叢》月刊創刊。
1937年7月,由於日本的侵華戰爭,使《文學》月刊社、《中流》半月刊社、《文季》月刊社、《譯文》月刊社聯合於8月22日創辦了《吶喊》週刊,該刊從第3期起改名《烽火》,期號另起。一開始由茅盾、
巴金等編輯,後來由巴金負責主編,1938年11月11日出版第20期後終刊。
1937年8月, 巴金還擔任了以郭沫若為社長、夏衍為主筆、阿英主編的上海《救亡日報》的編委。
3、建國以後巴金主編的期刊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巴金曾擔任《文藝月報》(1959 年下半年改名為《上海文學》)雜誌的主編。
1957年,巴金同靳以一同創辦了《收穫》雜誌,並擔任主編。《收穫》的辦刊宗旨為:“多出人,多出作品”,在發刊詞中,巴金、靳以這樣説:“……我們願意以‘收穫’作為作家和讀者的橋梁,讓讀者表示對作品的意見,讓作者傾聽讀者對作品的意見……,使他的作品更成為人民喜聞樂見的作品。”40多年來,巴金始終關注著這份刊物的成長。
編輯這些書刊,巴金花費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幾乎每一本都是他心血的結晶。
二、巴金的編輯思想
巴金曾説過:“我一直被認為是作家,但我也搞過較長時期的編輯工作,自以為兩方面的甘苦都懂得一點”(3)。正因為如此,巴金在編輯工作中更為認真負責, 在長期的工 作實踐中逐步形成了自己特有的編輯思想。
(一)、嚴謹認真的編輯作風
跟巴金打過交道的作者、讀者都知道,巴金是一個盡職盡責、相當認真細緻的編輯。
雖説他是文生社的總編,但對一家小規模的出版社來説,總編除了組稿、審稿外,還得做諸如校對、跑印刷所等具體的工作。他曾經逐字校對過《人生採訪》那樣的五六百頁甚至更大部頭的書。對於譯作,他必定會對照原文仔細校訂,如孟十還譯的果戈裏、普希金的 作品和許天虹譯的《大衛.科柏菲爾》的譯稿,都被他改得密密麻麻。
他事必躬親,對文生社出版工作中的每個環節都一絲不茍地對待。例如有一次“為了改正《草原故事》(高爾基原著)中的錯字,我到華文印刷所去找排字工人求他當場改好。
那個年輕人因為下班後同女朋友有約會,顯得很不耐煩,但是我纏住他不放,又講了不少 好話,終於達到了目的”(4)。
除了看校樣,巴金連圖書的裝幀設計、插圖和排版格式都要管。他喜歡藏書,熱衷於收藏名家名著的各種版本,並收集了一些國外圖書裝幀設計方面的資料,以便在工作中作參考。他有一本厚厚的外國印的講裝幀的書,收錄了許多文學著作的封面、扉頁和圖片,《文化生活叢刊》的封面設計就是從中借鑒而來的。他很重視插圖,有時為了替一個譯本蒐集幾種版本的不同插圖,他不惜花許多時間在自己的藏書中細細尋找。他編輯的巴爾扎克的幾本小説的開本、裝訂,則模倣了法國的出版物。由於巴金的努力,文生社的書在裝幀設計上顯得自然、樸素、大方,形成了自己獨具的風格。文學翻譯家李文俊先生青年時期愛讀文生版的《譯文叢書》。他説“‘譯文叢書’開本短而寬,而且往往是厚厚的一大冊,像個脾氣和藹的矮胖子,給人一種敦實可靠的感覺”(5)。
巴金甚至親自過問圖書的宣傳推銷。文生社所出圖書的內容介紹及廣告詞,大多出自巴金、麗尼等人之手。巴金撰寫的廣告詞,語言精煉、文筆優美,頗吸引讀者。文生社除了在書後環襯、版權頁、封套、勒口等處刊登新書預告、內容簡介外,還印製圖書目錄和 其他宣傳品。
對於作者的來信、來稿,巴金都是親自復信,對稿件提出修改意見或説明未刊用的原因。在他為文生社編輯了幾套叢書後,讀者來信增多,他也幾乎是每一封信都作答覆。
巴金因編輯工作需要與魯迅有過交往,魯迅對巴金認真負責的作風極為欣賞,曾以讚賞的口 氣對人説:“巴金比別人更認真”(6)。
巴金認真負責的編輯作風還體現在在那戰火紛飛、顛沛流離的年代,始終堅守在工作崗位上。每到一地,他總是立即著手建立文生社在該地的分社,把工作儘早恢復起來。
在 敵人的炮火、敵機的轟炸中,他一邊編稿子,一邊冒著生命危險跑印刷廠發排稿件、取校樣。書刊出版後,又親自打包、郵寄外地。他在其編的《生人妻》後記中説:“飛機在我的頭頂上盤旋了三天了。誰能夠斷定機關槍彈和炸彈明天就不會碰到我身上?然而我活著的時候,我還是要工作。我願意趁這個時機,多做完一件事情”。廣州失陷前一天,巴金丟棄了大部分行李,帶著《文叢》第2卷第4期的全部紙型轉移到桂林,將刊物出版。並創辦了文生社桂林分社。他在《文叢》第2卷第5、6 期合刊的卷頭語中説:“這本刊物是在敵機接連的狂炸中編排、制型、印刷的。倘使它能夠送到讀者諸君的眼前,那麼請你們相信我們還活著,而且還不曾忘記你們”。之後隨著日軍侵略的擴張,巴金先後轉移到昆明、貴陽、重慶等地。無論在怎樣惡劣環境下,他都忠於職守。
巴金的行為,一方面出於愛國,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他對編輯工作高度的責任心和對出版事業的熱愛。文生社由於有這麼一個能幹、嚴謹認真的好總編,在當時的出版界贏得了 很高的聲譽。
(二)、重視作者工作
巴金説過:“編輯是作家與讀者之間的橋梁。作家無法把作品直接送到讀者的手裏,要靠編輯的介紹與推薦,沒有這個助力,作家不一定能出來”(7), “作家和編輯應當成為誠意合作、互相了解的好朋友”(8),“而搞好和作家和讀者的關係, 也就是我的奮鬥項目之一”(9)。
巴金是這麼説的,也是這麼做的。在他的編輯生涯中,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發現、培養和幫助新作者
巴金編輯的叢書除了品種的多樣性外,還有一個明顯的特點:以新人為主,以老帶新,並使文生社形成了出版作者處女集的編輯方針。正如巴金在《文學叢刊》的廣告中聲明的,這套書“作者既非金字招牌的名家,編者也不是文壇上的聞人”。因為他認為“新作者的 ‘處女作’常常超過成名作家的一般作品”(10)。
這種只從繁榮創作角度著想,不考慮賠 賺的做法,在當時的出版界非常難得。這與巴金的編輯思想是分不開的,他曾説:“編輯的成績不在於發表名人的作品,而在於發現新的作家推薦新的創作”(11)。
對此他深有體會。他的處女作《滅亡》就是被葉聖陶慧眼識珠,刊登在《小説月報》,才使巴金順利地走上了文學道路。巴金始終致力於發掘有才華的文學青年,使許多人從此 邁進文壇並成為著名作家。
傳為文壇佳話的是巴金對曹禺的發現。在靳以那裏,巴金看到存放了兩三年的曹禺的劇本《雷雨》。他一口氣讀完,被深深吸引,決定在《文學季刊》第1卷第3期發表。1936年1月,他又將《雷雨》編入《文學叢刊》第1集單獨出版。類似的例子很多。如羅淑(世彌)是翻譯家馬宗融的妻子,巴金無意中發現了她寫的短篇小説《生人妻》,將其發表在《文季月刊》上,從此將羅淑推向文壇;何其芳最早的一本詩與散文合集《畫夢錄》,被收在《文學叢刊》第1集裏,這本薄薄集子的出版使還是大學生的何其芳一舉成名; 一位失學失業的青年陳光英(荒煤)的第一篇小説《災難中的人群》被巴金採用,刊登在《文學季刊》上,使這個21歲的青年從此走上文學道路,後來巴金又編輯出版了陳荒煤生平第一本書《憂鬱的歌》;麗尼的第一個散文集《黃昏之獻》也是作為《文學叢刊》之一而出版的。此外,劉白羽、蕭乾、蘆焚、臧克家等等,都是由於巴金編輯出版了他們的處女作,才使他們在文學界嶄露頭角。這些都説明了巴金作為編輯具有高尚無私的職業道德。
巴金還説過:“作為編輯工作者,你們應當把自己看作這個園地的園丁,你們做的不僅是介紹、展覽的工作,你們還有將‘萌芽’培養成樹木的責任”(12),“編輯部......有責任幫助和培養青年作者,把一批一批成熟的作家送進我們的‘文壇’”(13)。
蕭乾始終認為文生社是他創作道路上的引路人。他説巴金“不僅自己寫,自己譯,還促使別人寫和譯;而且為了給旁人創造寫譯的機會和便利,他可以少寫,甚至不寫”(14)。
巴金曾啟發蕭乾走出回憶童年的狹窄主題,鼓勵他寫以控訴帝國主義文化侵略為題材的長篇,寫更有時代感的作品。在黃裳失業時,巴金將他寫的各類文章編選出來,印成一本小書;並鼓勵他翻譯外國文學作品,還把譯本借給他,使黃裳走上了文學道路。“對這樣一位在前面引路的前輩的幫助,我一直懷著感激的心情”(15)。
文生社辦社宗旨不在賺錢,因此雖然出過許多好書,但幾乎沒有什麼盈利。然而在稿費上文生社從來都不佔作者的便宜,甚至當一些關係好的作家處於困境時,巴金還按月預 付稿費,幫助他們維持生活。
陳荒煤曾對巴金作過這樣的評價:“(巴金)一直是熱衷於發現、培養、扶植青年作家的編輯和出版工作者,培育了一代又一代新人,對中國革命文學事業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16)。這個評價是中肯的,也是符合實際的。
2、珍惜作者的作品
巴金自己是作家,所以深知創作的不易。他在編選的畢奐午短篇小説集《雨夕》的後記中寫道:“我不忍心讓作者的心血這樣腐爛下去......”,因此無論是對於友人還是陌生作者的作品,他都盡力將他們的文章集齊全,編選出版。
羅淑病逝後,巴金在戰火紛飛、動蕩不定的生活中,為她整理、加工、抄寫了一篇篇字跡潦草的原稿,編成四本集子:《生人妻》、《地上的一角》、《魚兒坳》和譯文集《白甲騎兵》,使早逝作者的作品得以傳世。他還不辭勞苦,或蒐集雜誌上發表的散篇,或利用手邊已有的作品,先後為散居各地的艾蕪、畢奐午、田濤、屈曲夫等相識或不相識的作者編輯出版了《逃荒》、《雨夕》、《荒》、《三月天》等短篇小説集;為老友盧劍波編輯了小説選集《心字》;為亡兄李堯林(李林)整理出版了譯著《月球旅行》和《伊達》;為亡友王魯彥、繆崇群分別編選了《魯彥短篇小説集》、散文集《碑下隨筆》;為已去世但與自己並不相識的青年作者鄭定文(蔡達君)編輯了小説集《大姐》等。就這樣,巴金使一個又一個作家或成名,或在文壇留下了一縷痕跡。為做這些工作,巴金消耗了大量寶貴的時間,但他“並不因為自己在這方面花費了不少時間感到後悔”(17),因為“我們工作,只是為了替我們國家、我們民族作一點文化積累的事情。......十幾年中間經我的手送到印刷局去的幾百種書稿中,至少有一部分真實地反映了當時我國人民的生活。它們作為一個時代的記錄,作為一個民族發展文化、追求理想的奮鬥的文獻,是要存在下去的” (18)。
3、尊重作者
作者在創作過程中為作品花費了大量心血。巴金認為,編輯必須尊重作者。在長期的 編輯生涯中,巴金正是這樣做的。
第一,巴金認為,編輯對作者的文章雖然有刪改權,但不論大刪小改,必須徵得作者同意。巴金是作家,所以有切身體會“自己的文章也讓不少編輯刪改過,別人改我的文章,如果我不滿意,後來一定恢復原狀”(19)。因此,他當編輯的時候,總提醒自己:“要小心啊,你改別人文章,即使改對了九十八處,你改錯了兩處,你就是犯了錯誤”(20)。他還提出具體的刪改稿件的建議:“一,可以不改的就不改,或者少改;二,一切改動都要同作者商量”(21)。
第二,巴金認為,編輯只是一種職業,而不是一種官銜,編輯和作者的關係是平等的。
他認為“編者和作者站在平等的地位;編輯同作家應當成為密切合作的朋友”(22)。編輯離不開作家,因為作品是刊物、出版社的生命,“得罪了作家我拿不到稿子”(23),“漏過了好作品是編輯的過失,他會受到讀者的批評”(24)。因此,“真正愛護作家的是好的編輯,同樣,好的編輯也受到作家的愛護”(25)。對於解放後出現的一些不良現象,巴金極為憤慨,他曾説,“這些年同某些出版社打交道,我有一種不應有的感覺,對方好像是衙門。在這方面我有敏感,總覺得不知從什麼時候起出現了出版官。......我唸唸不忘‘出版官’,這説明我和某些出版社的關係中,有什麼使我感到不平等的因素”(26)。
正是由於巴金非常重視與作者搞好關係,才團結了一批作家,形成了自己的作者群。
並且老新結合,以老帶新,不僅使文生社的作者隊伍越來越大,而且出版社與作者之間關係十分融洽,許多新老作者、譯者主動供稿。從而“儘管我所服務的那個出版社並不能提供優厚的條件,可是我仍然得到各方面的支持,不少有成就的作家送來他們的手稿,新出現的青年作家也讓我編選他們的作品。我從未感到缺稿的恐慌”(27)。巴金甚至還將自己掌握的書稿支援其他有困難的出版社,這在當時競爭激烈的出版界是少見的。
(三)、時刻為讀者著想
巴金常開玩笑説:“作家和讀者都是我的衣食父母”(28),“讀者不買我編的書,我 就無法編下去”(29)。
為了使更多的讀者有書讀,他著重從兩方面去努力:
1、把好書介紹給讀者
30年代的中國,文化事業不景氣,進步的新文學作品和外國文學名著的銷路都不是很好。因賺不了錢,出版商們都不願出這類書,尤其是非名家的作品。巴金他們不僅願意出,而且更願意出新人新作,只想著繁榮創作、把更好的作品介紹給讀者,而不考慮賠賺。
他説:“我編輯叢書只是把可讀的書介紹給讀者。我生活在這個社會,應當為它服務,我照我的想法為它工作,......正因為這樣......我才編印那許多叢書”(30)。巴金的這種想法得到了前輩作家魯迅和茅盾的鼓勵,文生社得到了魯迅無私的關懷和幫助。魯迅生前最後幾部書稿都給了文生社,並對書的裝幀設計也予以指導,還親自撰寫廣告詞,甚至先 墊付印刷費。
為了“把更多的好作品介紹給讀者”(31)。巴金在他編輯(或主編)的《文學季刊》、《水星》、《文季月刊》、《文叢》和《烽火》等刊物上向讀者推薦了大量優秀作品。也正是在這樣的思想指導下,文生社有目的、有計劃、有系統、又有重點地進行新書的編、譯與出版。蕭乾曾説過:“‘文生’出過朱洗的科普讀物多種,翻譯方面出過弱小民族的作品集。此外‘文生’還出了丁西林、李健吾、曹禺、袁俊等人的專集。以‘文生’那樣小規模的出版社,這麼有系統有重點地介紹外國文學,是很不容易的”(32)。只要書的內容有價值,值得向讀者推薦,即使銷路差、印數少,文生社也出版。但決不為賺錢而出迎合某些讀者低級趣味的書。正像巴金在“文學叢刊”第1 集廣告中寫的那樣:“我們可以給讀者擔保的,就是這叢刊裏面沒有一本使讀者讀了一遍就不要再讀的書”。
但同時,巴金認為,作為編輯,他只是把作家的作品推薦給讀者,作品究竟是好是壞,最終還是要靠讀者自己去評判。他説:“我們更應該相信讀者。......一部作品的最高裁判員還是讀者。古今中外的文學名著是靠誰保留下來的呢?還不是讀者!也只能靠讀者”(33)。所以,巴金在編輯工作中真正做到了把讀者擺在第一位,從讀者的角度編選作品。
2、使貧寒的讀者有書讀三十年代的中國,文化並未普及到平民百姓中,學問依舊是特權階級的專利品。一般書店和書商只顧賺錢,都願經售雜誌,因其週轉快,而不肯出版書籍,特別是不賺錢的書。
即使出書,書價也很高,許多人買不起,導致貧寒的讀者沒書讀。公立圖書館也不為貧窮的讀者開放。青年們強烈的求知欲得不到滿足,中國社會鬧著“知識荒”。正是針對這種情況,文生社刊行了《文化生活叢刊》。在《刊行〈文化生活叢刊〉的緣起》中,巴金寫道:“我們刊行這部叢刊,是想以長期的努力,建立一個規模宏大的民眾的文庫。把學問從特權階級那裏拿過來送到萬人的面前,使每個人只出最低廉的代價,便可以享受到它的利益。......本叢刊是真正的萬人的文庫:以內容精選、售價低廉為第一義,無論著譯編校,均求精審,不限門類,所有各個學藝部門,無不包羅”(34)。由此看出,巴金不僅認識到出版事業對於文化普及的重要性,並且已付諸實施。
出於為貧寒的讀者著想,文生社出版的書最明顯的特徵是定價低。巴金在《文學叢刊》 第1集的廣告詞中説:“在定價方面,我們也力求低廉,使貧寒的讀者都可購買”。
在《 草原故事》的廣告詞中,巴金説:“本書前在生活出版,現由譯者收回重加校訂,幾與重譯無異,而售價卻較前減低二分之一。這是〈文化生活叢刊〉最近給讀者諸君的一個貢獻”(35)。
為了讓更多貧寒的讀者有書讀,巴金確實花費了不少心血。他常説的一句話是“把心交給讀者”,想讀者所想,急讀者所急,處處以讀者利益為重。無論是作為作家,還是作 為編輯,巴金都確確實實地做到了這一點。
“處處想到作者和讀者,沒有私心,不為名不為利”(36)的思想貫穿著巴金的整個編 輯生涯。
三、結語
文化生活出版社這樣一個規模極小的出版社,在出版界産生了一定的影響,在文化界享有較高的聲譽,出版了許多優秀書籍,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我國文化事業的發展。這一切是與巴金的才幹和獨到的編輯思想分不開的。他把自己一生中最寶貴的年華奉獻給了編輯出版事業,雖然自身的創作少了很多,但他為我們創造了更多更為豐富的精神財富,在中國現代出版史上留下了光輝的一頁。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巴金這位盡職盡責、勤奮工作的總編輯在主持文生社期間純屬義務勞動,從未領過分文薪水,一生靠自己的稿酬為生。在文生社困難時,他甚至還拿出從別處得來的稿費支援。巴金對他所做的一切是這麼解釋的:“我在文化生活出版社工作了十四年,寫稿、看稿、編輯、校對,甚至補書,不是為了報酬,是因為人活著需要多做工作,…….我一生始終保持著這樣一個信念:生命的意義在於付于,在於給與;而不是在於接受,也不是在於爭取”(37)。
註釋:
(1)(14)(32)、蕭乾.摯友、益友和畏友巴金.文匯月刊.1982
(2) (2)(6)、華水.他心中想的總是別人:記巴金的編輯生涯.見:他人集.太原:山西人民出 版社,1984
(3)(7)(8)(11)(19)(20)(21)(24)(25)(33)、巴金.致《十月》.編輯雜談(第2集). 北 京:北京出版社,1983
(4)(9)(17)(18)(22)(23)(26)(27)(28)(29)(37)、巴金.對默默無聞者的極大敬意:為 上海文藝出版社成立三十週年而作.見:書海知音.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2
(5)、李文俊.家壁先生與福克納的初版本.見:縱浪大化集. 北京 : 九洲圖書出版社 ,1997
(10)(12)(13)(31)、巴金.祝青年文學創作的發展和繁榮:《萌芽》創刊致詞.見:巴金
論創作.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3
(15)、黃裳.思索.見:負暄錄.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
(16)、荒煤.心靈中仍然燃燒著希望之火.人民日報,1982.6.16
(30)、巴金.懷念胡風.見:無題集(《隨想錄》第5集).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6
(34)(35)、巴金.巴金書話.北京:北京出版社,1996
(36)、李濟生.我所知道的文生社.出版史料(第3輯).上海:學林出版社,1984
中國網 王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