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 關注農村教育 網友、代表各抒己見
央視國際 2004年03月17日 16:09
CCTV.com消息(本網記者 魏偉報道)在CCTV.com開設的“兩會論壇”上,農村教育問題一直是網友討論的熱點之一。農村教育經費短缺、職業技術教育在農村教育體系中的作用、選擇就業還是繼續讀書等農村教育中存在的問題也為各地人大代表所關注。
網友觀點:
【hoojohn 】實現農村基礎教育的免費以達到現在農民的“減負”和今後農民的長遠增收!!
【浪龍水】教育應照顧農民
【小★草★】農民增收也要因地而異,不要一個文件多處貫徹。我們這裡的增收是要農民節支,例如:一家有兩個中學生,春節開學每個學生學費九百,教育的支出並沒太多回報,成績不好就分流輟學在家,孩子的前途家長的希望!
【小★草★】我建議有關專家多到農村來走走看看,提些合理化建議規劃農村的未來,指導農村的文化生活趨向,增收後更應提高農民素質,陶冶農民情操,讓父老鄉親成為有文化懂科學愛祖國有特色的中國農民,讓農村成為靈魂昇華的凈土。
輿論對於農村教育問題的關注使得這一問題同樣成為兩會期間各地代表熱烈討論的問題之一。在採訪中,代表們表達了不同的看法。
代表觀點碰撞:
基本條件太差 素質教育更難滿足
河南省人大代表王孝江在接受採訪時表示,有些農村地區的學校連一些最基礎的設施都沒有,教室是危房,沒有錢買教學設備,實驗設備匱乏。像音樂,電腦等課程更是沒有,和城市的教學條件相比差距太大了。
學生們不願意念職業技術學校
廣東省人大代表羅紅英介紹説,在當地,許多人不願意去念職業技術學校,一方面因為學費較貴,另一方面,認為在職業技術學校學不到什麼有用的技能,如果想學技術還不如直接進工廠去學。那些教授農業種植技術知識的學校,這些初中畢業生也不願意去念,因為他們已經不願意在家務農。
職業教育和企業挂鉤 解決就業問題
廣東省人大代表方潮貴介紹説,內地省份的一些技術工人學校和廣東的企業聯絡頗為緊密,學校為企業定向培養技術工人,學生畢業後直接進入企業工作。這樣解決了有一定技能的畢業生的就業問題。
歷史欠債使農村學校不堪重負
廣東省人大代表徐生輝介紹説,實行九年義務教育,給一些地區帶來了歷史負債問題。前些年提出要普及九年制義務教育,不能讓一個適齡兒童失學。在那種情況下擴建了學校,搞了九年義務教育,改善薄弱學校,改造危險校舍,教師安居工程。這四大工程帶來了歷史債務問題,學校的正常教學工作被解決債務問題所累,學校已經不堪重負。
獎學金制度培養農村大學生
在廣東省人大代表徐生輝所在的村子實行了獎學金制度,激勵農村學生考取高等學校。從解放初到90年,這個村子不超過6個大學生,從90年實行獎學金制度後到現在已經超過了48個大學生。徐代表介紹説,這個制度就是鼓勵農民子弟多學文化,多出人才,並且已經受到了明顯的效果。
上高中難 大量青少年流入社會造成不穩定因素
廣東省人大代表羅紅英介紹:在當地,青年的素質教育存在問題。完成了九年義務教育以後,上高中難,初中畢業生只有40%升入高中。初中畢業生因為沒有學上而大量流入社會,正是15、16歲的年齡,沒有足夠的文化知識,打工又不夠年齡,缺乏生存的技能,這部分人流入社會也是造成社會不穩定的因素之一。
農民轉變意識 自費也要上大學
據河南省人大代表王孝江介紹,他所在的村子十年前的情況是,農村學生在初中畢業後趕快要去掙錢養家糊口;現在情況不一樣了,隨著當地企業的發展,人們逐漸意識到電腦,自動化操作對參加工作的人員的素質要求更高了。農民們在觀念上已經發生了改變,以前覺得上學沒什麼用,是浪費時間和學費,現在看到了培養孩子並不是一種浪費,有條件的家庭在孩子高中畢業後哪怕是自費也願意讓孩子念大學,他們覺得進入高等學府學習知識對於以後的生存生活都有好處。
從上述代表的不同觀點中可以看出,雖然各地農村教育狀況不盡相同,但是當地教學條件和村民的經濟生活條件是影響教學水平和受教育程度的重要原因。只有農民負擔進一步減輕,農民的經濟條件允許的情況下,農村教育才能有長足發展。
相關政策已經明確了,農村義務教育由 “農民辦”轉變為 “政府辦”,這不但顯示了中國政府正在努力使中國最廣大農村的公共事業走向政策的中心,而且對減輕農民負擔,屏蔽名目繁多的搭教育車的收費現象,乃至確保農村義務教育的順利實施都意義深遠。在完成九年義務教育後,農村學生接受職業技術培訓或者進入更高階段的學習都更有賴於政策的支持、觀念的轉變和經濟的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