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多交21億"學費" 政協委員三問亂收費
央視國際 2004年03月17日 16:01
新華社北京3月11日電 2003年底,國家發改委在全國組織部署教育收費專項檢查,根據對20個省6.3萬多所大、中、小學和教育主管部門的檢查,查出違法收費案件1.2萬餘件,違法收費金額21億多元。
廣泛存在的教育亂收費問題引起了政協委員們的高度關注。他們強烈呼籲,教育亂收費問題非解決不可!
五大環節層層設“卡”,亂收費花樣知多少?
“現在,一些學校亂收費名目繁多,貫穿了教育的各個環節。”全國政協委員、重慶大學教授陳萬志點出了學校亂收費的五道“門檻”:
招生錄取環節。“一些學校自立項目收取與招生錄取挂鉤的捐資助學費、點招費、提檔費等,明碼實價,按分計算,拿錢換取錄取通知書。”
新生入學環節。“許多建校費、復讀費或提高標準收取學費、住宿費、借讀費讓‘一費制’政策形同虛設。”
在校學習環節。“一些學校為逃避檢查,在開學時不收或少收學費,待學生入校後再另行收取,有的多達十幾種。”陳萬志指出,廣東省某高校,僅2001年到2003年對考試不及格學生收取重修費就達310萬元!
後勤服務環節。“這表現在一些學校違規收取課桌椅維修折舊費、水電費、就餐卡費、臥具洗滌費和單車寄存費等。”
離校畢業環節。“此時還要收取就業指導服務費、派遣費、信息費、畢業生審定費、畢業證書費等。”
屢查屢禁屢犯,亂收費原因何在?
全國政協委員、江蘇大學副校長宋余慶列舉出了這樣一組數據:
貴州查處亂收費案件148件,清退違規收費1132萬元,處理有關責任人148人;
廣東清退違規收費936萬元,處理有關責任人48人;
江西查處亂收費案件34件,清退違規收費670余萬元,處理有關責任人38人;
上海清退違規收費2368余萬元,處理有關責任人21人——
宋余慶委員在肯定成績的同時又發出了這樣的疑問:“查處能否解決根本問題,亂收費為何屢禁不止?”
文武雙修風險費、考務成本費——這些聽起來怪裏怪氣的名目,卻是一些教育主管部門堂皇的收費項目。國家發改委在檢查中發現,不少地區的教育主管部門擅自提高收費標準和範圍,還有的違反收費政策的制訂權限,違規出臺收費政策和文件,截流、擠佔學校學雜費收入。還有的違規批准義務教育的學校舉辦實驗班、特色班、雙語班,並高額收取費用,形成事實上的“校中校”“校中班”。
“亂收費成風還與教育主管部門巧立名目,一些地方政府部門充當學校亂收費的‘保護傘’有關。”陳萬志指出,這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越權制定收費政策。如遼寧某重點大學違規收費313萬元,其中政府行為達153萬多元。二是截流、擠佔學校學雜費收入,加劇學校經費短缺。一些地方財政部門按學校收費總額的10%到30%的比例統籌,用於平衡財政收入,最高的在50%以上。三是搭車收費。一些行政主管部門以評比達標的名義向學校攤派各種報刊、書籍,變相向學校收費。
消費怪圈“圈”住發展,亂收費痼疾如何根治?
“亂收費帶來的一個惡果是導致了一種消費怪圈的出現,阻礙了經濟的發展。”陳萬志畫了這麼一個圖示作説明:啟動教育收費——試圖擴大內需——教育收費凍結即期消費資金——家庭教育儲蓄劇增——內需不旺、消費低迷。“為什麼存款利率一降再降,人們依然盡力儲蓄?相當重要的原因要用於未來子女教育支出。”
全國政協委員、民建陜西省副主委于小文指出,目前高校的學費水平已大大超過了群眾的承受能力。在廣州最近的一項調查中,表示對子女教育費用“完全可以應付”的家庭僅有兩成半。
“根治亂收費‘痼疾’,先要解決教育經費投入不足、分配失衡,教育資金盲目投放使得資金使用效率低、制度走過場,違規處罰欠力度等問題。”
如何標本兼治,委員們“對症下藥”:
首先要加大農村教育經費投入。據了解,目前城鄉學校之間的經費投入和辦學水平差距很大。2001年,小學生預算經費最低的省,生均只有356元,僅相當於最高省的十分之一。“重點要追加對貧困山區學校、農村學校的財政撥款和專項補助。另外要增加公共教育投入,讓國民尤其是中低收入階層共享經濟增長成果,是實現社會公平最有效的措施。”陳萬志説。
其次,要優化教育資源,均衡教育發展,提高學校教育資金的使用率。“由於優質教育資源緊缺,供需矛盾十分突出,重點學校收取擇校費、點招費、轉學費等各種與學生入學挂鉤的贊助和捐款等越來越多。”委員們指出,要重點抓好義務教育的均衡發展,在全國分階段實施免費義務教育,逐步擴大免費範圍。此外,還要改變現有資金的投入方向,避免重復建設等。
三要綜合利用財政、金融政策,完善多方籌措教育發展資金的機制。加強各級各類學校監督約束機制,提高收費的透明度、公開化,同時要嚴格執法,加大對亂收費的查處力度。
委員們指出,現在一些地方由於受地方政府、教育主管部門等多方面的干擾,查處亂收費行為普遍存在調查難、取證難、處罰難的問題。還有一些地方將學校亂收費賬上繳財政,財政又返給學校等等,這些問題如不糾正,制止亂收費就難以取得實效。(記者李薇薇、張景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