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網絡電視直播點播手機MP4
首頁 > 正文

盧強:以就業為導向促進我國高教改革與發展

央視國際 2004年03月17日 15:59

  人民網人民大會堂3月8日訊 今天上午,全國政協十屆二次會議在人民大會堂舉行第三次全體大會。會上,盧強委員代表民盟中央作了題為《以就業為導向 促進我國高教改革與發展》的發言。發言全文如下:

  以就業為導向 促進我國高教改革與發展

  近幾年,我國高等教育快速發展,去年的毛入學率超過了門%,反映出我國已開始進入高等教育大眾化階段。但因入口擴大,出口不暢,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壓力隨之增加。今年全國將有高校畢業生280萬人,比去年凈增68萬人,增幅達32%。前不久,2004年北京地區畢業仨專場供需見面會上,一上午的入場者達三萬人,導致主辦方啟動緊急預案。窺斑知豹,今年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形勢將更加嚴峻。

  在高校畢業生就業問題上,現在有三對矛盾現象:

  一是有崗無人和有人無崗現象並存。據民盟的一項專題調查,2004年,計算機、機械、市場營銷、會計、企業管理等專業的畢業生供不應求,同時又有大量高校畢業生離校時落實不了工作崗位。

  二是無業可就和有業不就現象並存。無業可就表明學校培養的專門人才在社會上找不到自己的位置;有業不就則反映出畢業生缺乏適應高教大眾化時代的就業觀念和創業能力。

  三是高級藍領奇缺和高職畢業生就業率最低現象並存。據調查,我國7000萬産業工人中,高級工僅佔 3.5%,虧發達國家的40%差別懸殊,造成如深圳高級技工缺:達九成,買得起最先進的設備,卻請不到操作者等現象;同時,在高校各類畢業生中,高職畢業生就業率最低,僅為50%左右。

  大量崗位缺人幹,眾多畢業生沒事幹,直接反映出我國當前高等教育體制對高教大眾化帶來就業大眾化趨勢的嚴重不適應。

  從毛入學率來看,我國高等教育已開始進入大眾化階段。但在理念、體制、體系和教學等方面,還沒有脫出精英教育的習慣軌道。不少教育發達國家除研究型大學外,更多依靠社區學院、短期大學、職業技術教育機構等實現高等教育大眾化,我們的多數高校還習慣於向學術型、研究型、知識型發展。對目前應注重的高職院校,不僅社會不大認同,連辦學者都常自以為低一等,甚至總想去掉“職業”二字。

  我們認為,我國高等教育實現其由精英教育跨入大眾化教育,是歷史性的進步,也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必然要求。隨著高等教育大眾化時代的到來,畢業生就業問題可能長期存在。對此既要有冷靜認識,更要靠改革和發展來解決。現行高教體制和習慣在高教大眾化之初的種種不適應,對我國高等教育的改革與發展既是挑戰,也是機遇,機遇大於挑戰。

  依據以上認識,我們提出如下建議:

  一 、切實落實人才強國戰略,創造良好的政策環境和服務環境,促進高校畢業生就業

  大學生是人才強國戰略的寶貴資源,各級黨委和政府要從人才強國的戰略高度出發,把促進高校畢業生就業納入重要議程,創造良好的政策環境和服務環境。如立法反對性別歧視,保護女生的就業權利,規定女性從業人員的最低比例;建立和完善規範、高效的仲介機構,推進畢業生就業市場的規範化建設,建立全國高校畢業生就業服務網絡體系。

  二、制定優惠政策,鼓勵畢業生就業主體“西移”、“移”,鼓勵畢業生自主創業

  基層以及中小城鎮、農村和西部人才奇缺,是新時代大學生創業和發展的重要平臺。建議政府出臺優惠政策和完善的配套措施,鼓勵畢業生到基,層、農村和西部等地就業。例如:減免助學貸款、提高工資起點、提前晉職(定級)、給予較高的住房補貼和安家費、根據自願原則保留畢業生戶口,提供深造及發展機會等,營造寬鬆優惠的“西移”和“下移”就業環境。

  自主創業需要學校的創業教育,更需要國家的政策引導和全社會的支持。如建立“大學生創業擔保基金”;給予創業公司優惠的稅收政策;為創業公司提供相應的服務和指導等。

  三、進行高職院校改制試點,加快高校管理體制改革

  政府著重加強宏觀指導,擴大高校辦學自主權。建議選擇部分高職院校作為改制試點,將一些政府出資、主辦的高職院校變為有多個投資主體、投資者參與決策、專家管理、對市場有更強適應能力的學校。允許進行股份制資産管理模式和董事會決策管理方式等多種體制的實踐探索,逐步建立適應市場化的多樣化現代高職教育管理模式,推動辦學主體多元化、投資主體多元化和辦學方式多元化的高等教育新格局的形成。

  四、以就業為導向,加快高校的教育與教學改革

  (一)針對不同類別的高校制定不同評價標準。建議以適應高教大眾化趨勢的新的多元化高等學校質量觀為指導,形成以獨立的仲介評估機構和分業質量認證為核心,國家、區域和高校有機結合的全方位、主體化的評估監控網絡,構建新型高等教育質量監控體系。

  (二)改革高校傳統的人才培養方法。改變過去重理論輕實踐、重知識輕能力的封閉或半封閉式的培養模式,擴寬專業口徑,提倡高校與社會相結合,探索開放型的人才培養方式。同時,結合新專業的拓展和專業結構的調整,探索多模式、多樣化的複合應用型人才的培養,當前尤其要加強“高級藍領”、“應用白領”等實用人才的培養。

  (三)允許學校實行更加靈活的學籍制度和教學安排。建議試行更加寬鬆的學制,允許學生保留學籍,中途就業;增加學生調整專業、跨專業選修課程的自由度。

  (四)加強對大學生的創業教育。調整高等教育的人才培養目標,增加創業意識和創業能力等方面的教育和實踐;對學生和畢業生自主創業早期給予扶持和指導。

  (五)提高師資隊伍的適應能力。改善教師結構,適應社會需要和創業教育的要求;同時加強有關條件裝備的建設,改善教學環境。

  (六)高校要密切同社會的溝通與合作。延聘社會上人力資源和培訓的專門機構參與對學生的就業輔導;也可按企業“定單”進行定向培養和培訓;借鑒國外“合作教育” (C0—0P) 的模式,讓學生就學期間分階段到企事業單位實習工作,使用人單位提前介入培養和物色人才的過程,使學生提前自我調整培養目標和鍛鍊適應。

  要有效解決高校畢業生就業問題,動力在改革,活力在機制,導向在市場。我們應以就業為導向,以畢業生適應人才市場需求為辦學質量評價的重要標準,推進我國高教體制的改革與發展,使其適應高教大眾化歷史進程的現實和長遠要求。

(編輯:小文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