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的電視還是娛樂的電視?(賈奎林 )
央視國際 2003年10月21日 15:51
文化與電視文化
電視文化是指在電視媒體的影響下,于現代社會中形成的一系列的生活方式、意識形態,它可以分成電視傳播文化、電視接受文化、電視和時尚、政治、經濟各方面的關係等,這都屬於電視文化的範疇。電視作為一種文化的出現,是一種現代化的現象,這與現代性電影文化不同,電視文化更需要有技術支持。從構成上來説,我們把電影比作是一個平面鏡,在每一部影片中看到的社會、生活,甚至我們自己的某一個方面;而電視更像是一個多棱鏡,甚至是一個哈哈鏡,它在展現社會的諸多面相的時候,具有一種共時性,也就是説我們在同一個時段可以接受到各種異質的信息,它們之間沒有必然的聯絡,卻對我們的感官構成一種同時性衝擊。
電視作為一種文化存在,與我們通常所説的“文化”相比,似乎有一些特殊之處。按照我的理解,電視文化更多地體現在它的娛樂性、大眾性、實時性等。如果説我們通常所説的“文化”是一種需要沉澱、累積,需要時間性過濾的東西;那麼電視作為一種文化,則缺少一種時間性的過濾。當然這只是就電視文化一些表面現象、表面特徵而言的。電視是一種大眾文化,娛樂性是其主導方面,正如一位西方學者所言,在現代社會,娛樂性總是與媚俗聯絡在一起的,也就是説娛樂性與媚俗構成了電視文化的兩個面相,電視更應貼近人們的日常生活,當然也應當反映時代的潮流和社會的發展。但電視作為一種特殊的傳媒,它在完成這一功能的時候有自己特殊的手段,它必須在娛樂與媚俗之間保持一種恰當的張力關係。
電視文化的核心是它的社會責任感,既然是一種文化,就應該塑造一種新的民族精神,塑造當代國人的性格。我們説電視應該有娛樂性,因為當代國人的精神文化生活應該是豐富多彩的,他們不光需要有勤勞的工作、學習的願望,他們也應該有享受健康娛樂的權力。問題的癥結是社會責任感問題,即電視文化應該給觀眾以什麼樣的産品,電視對當代人生活方式、觀念、倫理、價值觀的變化的影響。從電視文化的結構來看,可以分成兩個部分:一個是物質部分,就是電視和電視節目本身呈現出來的內容,它佔用了人們大量的時間,使人們和電視及電視節目形成一種非常密切的關係,觀看是它的直接方式;另一部分是它對人們精神的影響,這種影響是很潛在的。服裝服飾的變化直接受到電視的影響,而這種變化的確呈現出從封閉到開放的發展趨勢,表現人們的心態越來越寬容。
我們的電視文化
提到電視的文化品位問題,這主要涉及到我們日常所接觸到的電視內容,以及在電視中出現的人的表現。所謂電視內容,當然是指電視節目題材的選擇與運用。至於作為電視內容一部分的“人”的表現,似乎更是人們注意的焦點。人的表現主要包括頻頻在電視熒屏上出現的演員的表演和節目主持人的言行舉止所表現出的文化韻味。演員演什麼樣的形像是由導演決定的,人們似乎沒有理由去苛求他們的所謂文化品位,因為他們在熒屏上的形象代表的不是他們本人,而是劇本角色應有的形象,人們最多會説他們的演技不佳,至於剩餘的不滿,則往往會發泄在編劇和導演身上,因為他們理應對整部作品的文化內涵和表現形式負責。而在熒屏上出現的另一類人物——節目主持人,卻沒有如此的幸運,儘管他們的表現也要受到欄目表現形式的限制;但人們對之好像沒有多少寬容,於是批評的言辭不約而同地像箭一樣射向了他們。
反過來説,如果讓某一位批評者説出什麼樣的主持人才算作是“有文化”,恐怕也是一件勉為其難的事。那麼到底什麼樣的主持人才算得上是“有文化”呢?這恐怕還要根據具體的欄目才可以説得起來。有人説倪萍沒文化,她很生氣,一氣之下,寫了本書《日子》。儘管她出了書,但人家依然認為她沒文化。然而,人們的批評並不能否認她有自己特定的受眾群體,一部分喜歡倪萍的人對她的這種親切、平易的風格很喜歡,但是可能還有另外一些人,特別是年輕人,對她的風格就不太習慣。
其實電視是一個面對各種各樣觀眾的媒體,不可能每一個主持人都被所有人喜歡,只要有一部分人喜歡她,她就有存在的現實性。
人們挑剔倪萍的沒文化,可能源於她主持《文化視點》的失敗。倪萍剛開始主持《綜藝大觀》時,她那一段山東味十足的《天氣預報》不是也曾打動過天下觀眾的心嗎?人們之所以在後來説她沒文化,于其説是她本人沒文化,倒不如説是她主持節目定位的差錯。分析一位主持人角色定位的對還是錯,我們首先從主持人在節目中的作用説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