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網絡電視直播點播手機MP4
>> 言論 爭鳴

電視競爭的核心是文化競爭(《新聞戰線》劉習良 )

------《感悟熒屏》讀後

央視國際 2003年10月21日 15:18

  劉習良

  去年秋天,張子揚同志送給我一本論文集,書名是《感悟熒屏》。其中收集了他本人在1993年到2000年撰寫的21篇文章和講話稿,還有9位專家的評述。論述範圍包括電視文化、電視文藝、電視劇、文化專題、節目主持人、譯製片等等。孔夫子説:“四十而不惑”。人過四十正是對社會的奉獻越來越大於索取的年齡,感悟也會越來越多。有人感悟人生,有人感悟交友,有人感悟家庭,有人感悟讀書。子揚在電視圈裏幹了20多年,涉足甚廣,成就顯著,感悟熒屏應是他一大優勢。

  我陸陸續續地讀完部分文章,最突出的印像是:子揚不但在電視業的幾個領域裏取得了成功,而且善於思考,勤於寫作,他把多年來在從事電視文藝和引進境外電視節目工作中取得的實踐經驗提升為理性認識,提出了許多合乎實際的獨到見解。

  我在大學裏學習的是西班牙語,畢業後多年從事翻譯工作。介入行政管理之後,分工的主要項目之一是廣播電視對外交流。因此,對子揚這本書的關注點自然就落在了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融合和碰撞上。

  子揚目前的職務是中央電視臺文藝中心副主任兼國際部主任,負責引進世界各國或地區電視機構生産的各類電視片,有條件觀看大量外國製作的影視劇和記錄片。從審美實踐中,他得出了什麼結論呢?

  首先,他認為,境外生産的電視節目中有不少精品,引進這些節目有助於推動我國電視創作。我贊成他這個基本判斷。影視劇也好,記錄片也好,評判其是否精品的標準不在於製作的地域,而在於作品本身的思想性和藝術性是否達到了完美的結合。無數歷史事實證明,“盲目排外”是絕對不可取的。

  其次,子揚認為,引進境外節目要把握數量的限度。由此出發,他提出了“‘文化版圖’的固守與拓展”這樣尖銳的命題,希望我們的電視人“在節目選題與製作上更加強化本土文化的觀念,增強文化意識的自覺性”。我以為,這是子揚堅持的諸多觀點中最具閃光的亮點。

  長期以來,我們對引進節目總有一種憂心忡忡的感覺。為什麼?就是因為我們只是電視大國,還不是電視強國。而美國的電視業又太強大了。美國開辦黑白電視和彩色電視都比我們早20年;美國影視産品佔據了國際市場75%的份額。如果在我們的電視熒屏上毫無選擇地大量展現美國影視劇、電視片,無疑將對我國傳統文化特性形成衝擊,産生令人憂慮的負面效應。這種危險是現實存在,就連西方國家(例如法國和其它一些歐盟國家)也看到了。

  在物質産品的國際貿易中,人們對“出超”、“入超”都十分敏感,更不用説精神産品了。  第三,他提出了處理引進片的可行辦法。引進境外電視片既有必要性,又不能毫無限制。那麼,應該怎麼辦?這是我們多年來一直在研討的課題。從書中看,子揚的答案有三。

  一曰善於溝通。引進境外生産的電視節目屬於跨文化交流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引進國來説,既有必要,又有風險,的確是把“雙刃劍”。關鍵在於引進者具有正確的觀念,在世界變為“地球村”的背景下善於進行文化溝通,懂得“度”的把握。作為負責引進電視節目  部門的領導,子揚對外國優秀電視節目確實情有獨鍾。

  他認為,通過電視熒屏向我國觀眾介紹外國優秀電視節  目,可以起到“陶冶情感、撫慰心靈、豐富文化、啟迪觀念”的作用,有助於“補充、滋養本民族精神文明的建設和壯大”。換句話説,他不贊成把引進節目視為“洪水猛獸”。另一方面,他又看到,如果從業者缺乏捍衛本土文化精華的意志,就會“放任新殖民文化的侵入、擴張,自取文化消亡”。這就是説,他反對那種自以為我國是泱泱文化大國,即使受到外來節目衝擊也無足輕重的看法。

  二曰善於選擇。應該承認各國生産的電視節目都是有好有差,可以分為三六九等。所謂“把住進口關”,關鍵在於掌握相關信息,善於擇優引進。負責引進電視片的人員要有高度的社會責任感、豐富的各國文化知識以及高尚的審美情趣。子揚在歷數了改革開放以來中央電視臺引進的優秀影視作品(包括《魂斷藍橋》、《卡薩布蘭卡》、《一曲難忘》、《金色池塘》、《居裏夫人》等)之後,説:“這些都是人類文明文化的成果,是四海之內皆應欣賞的視聽佳作”,的確不錯。除了這類名著外,還有大量商業片、室內劇、青春偶像劇等等。引進這些片子,更需要電視工作者懂得國情,懂得觀眾心理。

  三曰善於處理。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播出引進片的時候,都要適當處理。這主要是因為各國(包括政府、電視機構以及電視編導)政治觀點不同,道德觀唸有別,風俗習慣存在差異;另外,不同國家的觀眾對異國的了解程度、欣賞水平、審美情趣也不盡相同。據我所知,我國製作的電視記錄片是當前西方國家從我國引進的主要片種,他們看重的還是那些難得的素材,很少原封不動地播出,有的甚至還出於某種需要加以歪曲。

  我們處理引進片通常使用減法,就是刪掉那些不合乎我國國情的鏡頭。子揚和他的同事在處理《失落的文明》的時候採用了更為科學的辦法。首先要肯定這是一部非常優秀的電視文化專題片,值得介紹給我國觀眾;其次要看到其中有些違背科學地認知歷史文化遺産的地方。不加改動的譯製,或者簡單的刪節,顯然都是不可取的。我國電視工作者“將原作基本思路作了認真梳理、旁徵博引、尋邏輯、找差異”;另外,還聘請了國內的專家學者在屏幕後面對這部片子所闡述的觀點進行了帶有本土文化特色的評判。經過這番艱苦細緻的勞動,才把一部更新鮮、更生動、更有權威性的文化專題片呈現給我國觀眾,贏得好評如潮。  

  如今,在國際範圍內,電視競爭如火如荼。競爭是全面的競爭,包括資金、技術、管理、人才各個領域。在這些領域裏,我們並不佔有優勢地位,然而,我們也知道,電視競爭,歸根結底,還是內容競爭、文化競爭。接近性是每個電視觀眾收視節目的重要心理因素。在這方面,我們具有明顯的優勢。我國幾千年的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包孕著豐富的寶藏。20多年的改革開放引起世人廣泛關注,積累了諸多令人很感興趣的問題。這些都為我國當代電視工作者提供了取之不盡的創作題材。

  不過,這些還只是潛在優勢。把潛在優勢化為現實優勢,還需要創造許多條件。其中最主要的是我國電視工作者善於利用電視這種現代化的傳播工具詮釋、演繹、介紹我國從古至今的社會嬗變。可喜的是各行各業的專家學者正在逐步深入地介入電視傳播;可喜的是一批年輕的以至中年的電視工作者紛紛進入高等院校進修,提高各方面的文化素養。

  我相信,只要我們的電視工作者真正懂得如何固守和拓展“文化版圖”,就可以在激烈的電視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

  (作者是原廣電部副部長,現任中國廣播電視學會常務副會長)

  《感悟熒屏》作者簡介:張子揚,1956年生於哈爾濱。先後畢業于中央戲劇學院導演係、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新聞系。當過兵、放過電影,管理過圖書,做過印刷工人和報刊編輯,現任中央電視臺文藝中心副主任兼國際部主任,高級編輯。執導的節目多次獲“星光杯”獎。推出過《超生遊擊隊》、《大米紅高梁》、《兩棵樹》等精品節目。

  策劃、監製的電視劇有《雍正王朝》、《牽手》等。策劃、監製的欄目有《人與自然》、《環球》、《正大綜藝》、《世界各地》、《動物世界》等。主編“電視叢書”———《電視人手記》、《電視節目論集》、《熒屏與環球》、《譯製片劇本精選》、《專題片解説詞精選》等多卷。

  1997年獲全國“百佳電視藝術工作者”稱號,1999年獲全國“百名青年藝術家”稱號,2001年獲全國“十佳百優廣播電視理論工作者”稱號。

  《新聞戰線》 〔2003年 第8期〕

(編輯:小文來源:)